剑·侠·酒:三者之缘难分难解,侠客用剑的场合几乎都会用上酒
四五千年前,黄帝曾采首山之铜,铸以为剑。这是传中的剑。有实物为据的剑,最早大约铸于商代。剑出现之后便与侠结缘,成了侠的最有特征的武器。
据记载。从西周开始,士人便喜欢佩剑。佩剑的人如以创术扬名天下,便被称为剑客。身为剑客而又在江湖上行使仗义的,便是剑侠。
《庄子》上有专门说剑的篇章:赵国的文王喜剑,天下的剑士便都到赵国来,多达三千人。这些剑士日夜比剑,每年死伤不下百人。如此连续三年,把国力也削弱了,而赵文王对于剑术的沉迷仍然不减。庄子于是受赵太子的委托来向赵文王说剑。庄子说天下之剑有三:平民之剑、诸侯之剑和天子之剑。“平民之剑”与斗鸡无异,上斩敌人颈项,下刺敌人肝腑,一天之内已送掉性命,于国事毫无好处;“诸侯之剑”则不同,是用智者勇者做尖锋,清直廉洁的人做棱角……此剑一用,“四境之内莫不臣服”;“天子之剑”更不得了,用燕峪(地名)石城(山名)做尖锋,齐国和岱山做棱角……此剑一用,可以正诸侯统服天下。这是以击剑小道来借喻治天下的大道。
古时的剑客头戴盔胄,上有毛如蓬头之状。拔剑比斗之时,盔胄下垂,两面的毛如鬓发突出,缨毛粗而蓬乱,着“短后之衣”,怒目而语难。就像电影上的日本“忍者”。
此后的汉隋唐诸代,佩剑之风遍于朝野。剑不但是装饰,更是地位的标志。因此有严格的佩剑制度。而侠客们手中之剑的怪异和剑术的精奇,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剑有无穷的魅力。人们“落魄江湖,无琴无酒,不可无剑”。唯有剑,象征公正、权威、成就,充满正义精神。所以学士也不能无剑。战国时,唐且为安陵君使秦,以一把长剑血溅五步的声势,吓掉了秦王的傲视之心,何等痛快淋漓。
东方朔十五岁学剑,自称勇若古代的孟贲。有次汉武帝暑天赐肉臣下,东方朔久候,不见有肉,于是自己拔剑割了一方肥肉而去,志何壮哉!司马相如是先学剑,而后才读书;嵇康性本豪爽任侠,当然也离石剑;陶渊明年轻时也尚侠,“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行”。李白更是一个“醉圣”加剑术家,后人还说“醉圣”剑法是从他那里发端的。他二十五岁便仗剑天涯,曾于中夜抚剑啸吟,写有“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笑拂两口剑,万人不可干”等侠气十足的诗句;杜甫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剑曾动百万师”,也是剑气如虹之作。
“侠之大者,为国为家”。陆游和辛弃疾大概可算是这一类人物。他们报国之志未酬,时常夜饮大醉。陆游醉后剑高吟:“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辛弃疾也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至于那些“侠之小者”,锄强济困,到处打抱不平,过的是“刀头舐血”的日子,更不但须剑术精进,还得有胆有豪气。而酒,便是他们添豪气、长胆识的最好之物。历代侠士,大概除了汉初的郭解,据司马迁说从不喝酒外,没有一个不豪饮的,为了表现豪气,侠气,制造诡秘气氛,侠士喝起酒来,有时还很怪诞。战国的赵襄子,用他的仇人智伯头颅壳做酒杯喝酒。汉代游侠陈遵嗜酒,为让人陪他喝酒,常关闭大门,把客人的马车销钉投入井中,使客人有急事也不离去。有个刺史上朝奏事经过他家被留住,还是陈母偷偷了后门,才脱身而去的。隋末志在问鼎天下的豪侠虬髯客,在灵石客栈与李靖、红拂喝酒一斗,甚至切下“天下最奸恶”的仇人心肝下酒。许多侠客喝了酒之后,往往要耍一手奇诡的剑术,最后在剑光一闪之中,去得无影无踪。
剑、侠、酒三者之缘难分难解。用到剑的场合几乎免不了也会用上酒。刘邦起事时,用赤霄剑斩白蛇于沛,借的是一时的酒气。凶险的“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樊哙以“卮酒彘肩,拔剑切肉”的豪气,折服了项羽,解了刘之难。荆轲喝的是壮士烈酒。他身怀图轴短剑来到易水边,慷慨赴秦,饮三卮之酒以壮行色。唐代曾当过岭南节度使的胡证,但有超人的臂力,而且也是个豪侠之士。裴度未发达时饮酒,曾众恶少所窘迫,胡证知道后进去打抱不平,连喝数升酒,拿铁灯台说:“喝不了的,我要用此击他。”吓得众恶少抱头鼠而去。元初的邓弼也曾仗着几分酒力,在那些自称饱学之士和德王面前,一展他的文武雄风。清末的苏乞儿更不可一刻离酒。他凭“醉八仙”拳法仗义江湖,大闹过端州荣府的酒宴。
侠士即使不豪饮,也绝没有一个不与酒沾边。唐代张盖酒楼上惩戒过“管万敌”;五代的丁秀才在大雪封山时,一时三刻便从数百里外取来一坛美酒;明末的王征南也因在小酒店喝酒而收服了“双龙”;清代的河海客又借生日酒宴严惩了好色的恶少。王莽时,琅琊几个少年侠客杀了无良县令,替吕母报了杀子之仇,更是为了一个“酒”字一一他们都曾多次叨扰过她的酒。
可见,剑与酒,为侠士生涯增添传奇色彩,也为人间投下几许正义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