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NIGHT
读《笠翁对韵》这本书时,就感觉自己的脑容量和知识储备真的是估计都没芝麻大了......
基本上每读一段,百度~看一下某个字或某些字怎么读?然后再看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典故在里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本字数不多的书,都不知道读了多长时间了
PS:自己是边抄边读,可(jiu)能(shi)是(bu)这(ren)原(shi)因(zi)。在读到这句话时,突然搁笔停了好长时间,莫名的心头一紧。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已是耳熟能详,但是他还有一首名为《游子》的诗。《诗经》中有“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句中的“北堂”就是母亲的意思。而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它就是中国的“母亲花”。记得某一年的年初二,大姨家的两个表哥加我哥和我,兄弟四人一起去舅舅家拜年,路上碰见邻里乡亲,他们说的比较多的就是,这最大的娃随他爹,剩下这三个小伙子都随他们的妈妈。
老妈话不多,属于典型的农村妇女,这些年来,为我们兄弟俩任劳任怨。
初中的时候,一个生日蛋糕就让妈妈高兴了好一阵子。
就母亲而言,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封信,我不会有丝毫的怀疑,妈妈一定还留着那封信。
高二那一年,县妇幼保健院跟邮局合作组织了一场名为“母亲节,送母亲一封信”的活动,而且是母亲节当天全部送达。老师还特意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去做这件事,当时整个班级寂静无声,只听见笔尖与信纸摩擦的声音。我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话,一张信纸不够,还从作业本撕了两页纸,全部写满后才搁笔。恍惚间还记得自己下笔时太用力了,几张纸被我写得坑坑洼洼的。当老师来收信的时候,班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人上交。老师一脸笑意的对我们说:“写都写了,有啥不好意思的啊?”最终有几个人选择寄出去,我不记得了,反正我是寄出去了。在我月休回家的时候,二姑问我:“为啥你给家里写的信只写你妈,没写你爸啊?”回家后的我无意间问及这件事时,正在做饭的妈妈从厨房跑到卧室,满脸笑意地拿着半个月前出自我手的那封信让我看,还说家里包括爸爸在内的什么姑姑、姑父、姨、姨父、伯父、伯母都看了。我当时听到这话的时候,一脸苦笑。随后就把信就放到茶几上了。兴许是听到声音后,妈妈又从厨房出来,小心翼翼收起茶几上的信,又疾步走进卧室。不一会儿,又拐进了厨房。我与母亲的交谈不多,很多琐碎的小事更是无从记起,但是这件事一直在我脑海中保存着。
但是就母亲而言,却不是的。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入选学校舞蹈队,并参加了那年联欢晚会的舞蹈演出,同时小演员们的家长也应邀到大礼堂观看演出。
演出非常成功,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问母亲:“你知道舞台上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母亲微笑着摸摸我的头说:“知道。”我感到非常奇怪,就追问道:“哪一个是我呢?”母亲说:“左边第四个。”我更加惊奇了,本来嘛,舞台上共有十个大头娃娃,服装、头饰都一模一样,连动作也被老师教得是如出一辙。母亲是怎么认出我的呢?母亲看出了我脸上的狐疑,便对我说:“在台上,你的手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扎着了?快结束时我看见左边第四个人微微甩了甩手。你平时被东西扎着了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读完这个故事时,心中满是震撼。
如一句话所言,
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提起你小时侯不经意间做过的一件小事,请你不要惊异于她的记忆。
在母亲面前,没有奇迹。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时,我写下这些,只是祝愿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