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0-2:四气调神【含音频】

05

节气是个“劫”

刚才先说了五日为一候,又说了三候为一气,之后说了三气为一节,经常说四时八节八节是指立春、立冬、立夏、立秋,还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八个节,难过去的一个坎,所以经常说“关节”,第一关节是个难关;第二,它那不连着,节有坎了或者有断了,经过45天人身体或者自然界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有一些老人重病的时候,到了这八节的节气的时候,就是到了坎节上不好过,相反一些重病的人,比如赶上冬至,而冬至过去了,那还行,还能活一段时间。所以节气有些敏感的病人,一到变节气的时候,身体就出现症状,不舒服。所以老百姓以前有种保健思想就是在八个节的时候,刚才说四个立、两个至、两个分的时候,都要去吃点药调整一下身体,让其很顺利地渡过这个节,春节的过不好,就变成劫难元宵节过不好就是元宵劫了。

说到元宵为什么不叫元夜有什么区别?经常说难忘今夜,也说难忘今宵。吃宵夜,吃夜宵好像都混成一个字。什么叫,什么叫?古人甲骨文上的“宵”字上面是,像个小鸟,底下是月亮的,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叫“”。本来黑“夜”是没有光明的,突然出现一轮明月就好像给人带来一种特别欢快的喜悦心情。所以说“月黑风高”。所以那种暗无天日,见不着月亮的时候,叫“”。初一和三十都没有月亮,就那会是看不到月亮的。大年初一,年三十都是夜,年夜饭,而不叫年宵饭。叫守夜/守岁,大年三十/初一,都是没有月亮叫“夜”;到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元是第一个,元是零或者叫第一个,第一个月亮圆的时候就是元宵。“春宵一刻值千金”,那一定是月圆之夜好行房,李可老师这么说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绝对是踩着天地同步的点儿去做事儿的。以前有一次李可老师就说过这事儿,说这个最好是月圆之夜,因为月圆之夜的时候,整个身体的激素水平都比较高,很多女性正好排卵期在处于月圆的时候,其怀孕的机率也非常大,所以踩这个点走来借天地之力完成自己的心愿

前面先讲了“候”,再讲了“气”,然后讲了“节”,最后就是“季”。两“节”也就是九十天是一“季”,四季为一年。比如说到什么季节?问到什么“季”了?还是问到什么“节”了?古人就这么问了。就像孔乙己,徐文兵老师就说“孔乙己”是中国优秀的知识份子,是其偶像,居然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知道“”和“”是不一样。 

06

“春三月,此为发陈。”之“春三月”

《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梁冬同学问“春三月”是从大年初一开始还是立春开始?春三月的“春”应该是从立春开始的,因为24节气按照阳历走的,不按阴历春节走,尽管两者也差不了几天,据了解最早研究天文第一个定下来的节气就是冬至冬至那一天是太阳日照时间最短,在地上拉的影子也是最长的,所以古人先把这一天定下来。冬至定下来这一天就开始数九了,一九、二九、三九等等,而立春是冬至以后第46天,因为“春打六九头”,数九的六九的第一天往往就是立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结束了,15天后是小寒,30天后是大寒,然后再过15天,一共45天后就是立春,“春打六九头,五九四十五,五九数完之后的六九头。六九头就是立春,从立春这天算起往后再数三个月,就是春季,春三个月九十天,其中包括两个节,包括六个气。

立春之后天气还是蛮冷的,现在科学研究定义春天是指日平均温度维持在十度以上连续5天,才叫春天这是理性的认识。可是中国人讲的是那种感觉,就是说立春这天温度哪怕它是零下三十度,这天也是立春了,是不一样了。  

太阳从冬至那一天开始往回走了,每过15天就像经过了一个刻度,到立春这一天的感觉是天地俱生吹面不含杨柳风”说明立春后温度还很低,但风打在脸上感觉绝对不是那种凛冽的、刀削般的寒风了,是给人一种暖暖感觉的风。  

为什么要说现代人要恢复自己的知觉,现在很多人丧失知觉,麻木不仁。第一已经不知道这天是立春了;第二其身体感觉不到春天的气,不觉了。徐文兵老师希望听众/阅读者都要修炼好自己身体,把自己的“神”养得足足的,这时候就会有“觉”。哪怕不用看手表,就知道现在几点,会说出几点了,就会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气,这液就是古人的“天人合一”。现在都当寓言来听,觉得是讲笑话讲故事,其实不是的,那种阴阳变化是存在于周围,只有用自己的心神体悟、感悟的。  

基本上“悟”这件事不用太敏感就能感觉到,所以到立春那天人的活动、身心变化就应该区别于冬天了。这是质的变化,不是量的变化了。  

梁冬同学有些疑问:刚才说“感悟”不需要多敏感,但觉得这真的很难得了,现在随便问到街上十个人,有多少个人知道说立春前一天的风和立春当天的风有不一样,肯定很少能说出来。以前练一些太极拳、形意拳,老师教给练功训练的方法,比如在静坐时体会到半夜子时的阴阳就出现变化,就阳面变阴面,阴面变阳面的时候,就让自己去体会的。那时候一块砖的温度都会有变化阴阳的变化需要用心神去体会,而不是用浅薄粗鄙愚钝的意识去认识。徐文兵老师自己就有过在子时前后,体会这个砖块的温度变化,可能会说是自我心里暗示,徐老师说也都可以理解,但是可以实践去检验嘛。

07

“春三月,此为发陈”之“此为发陈”

“春三月,此为发陈。”也就是说,冬至以后45天就是立春了,立春这一天往后持续的三个月命名为春天,春天的性质就是下面说的'此为发陈'。  

发陈的“发”就是发芽,生发。气”的趋势是往上走,所以春天的生发之气往上走,就象人长出头发的感觉,是指发芽、发生。最早变化的不是长出来嫩芽枝叶,而是涌动出一股“气”,所以古代人放风筝,就是立春那天,就是因为地气会喷上来的,很容易让风筝飞上天。

现在很多中国人都保持古代智慧不愿住高楼,就愿意住平房,因为接地气啊。如果跟老外说这个接地气,老外都笑喷了,他们没有那种感觉。为什么放风筝要在春天放?按说春夏秋冬都可以放,天安门广场经常见大冬天也有人放风筝。按照原理来讲,只要有风、有动力、有推动,风筝就能飞起来;但是只有春天放风筝,在没有风或是感觉风很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那时候太阳逐渐在回归,大地慢慢从沉寒固拢冰冻状况下开始回暖,这个时候就从地上开始就涌动出一股生气,开始往上走。在这种生气的推动下,植物营养或者说其气血,植物没有血其枝叶就开始从树根,冬季养了一整个季的营养,开始往主干上,走往枝叶上,往末梢上走,走着走着到最后就能用肉眼看到的,长出了新的枝芽,长出了新的叶,或者其花蕾开始变得膨大,开始绽放。这就叫做“发”。  

“发”于哪呢?就是“发于陈”,“陈”是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陈”,就没有后坐力或者没有后面的支持和支援,就“发”不了。中医里面有个中药叫“茵陈”,梁冬以为说“陈皮”,陈皮也很有意思,中医有个方子叫二陈汤,二陈汤里面必须用二味放了很多年的药,一是半夏一是陈皮,广东新会那边的陈皮非常有名。陈皮就是用桔子皮,开始新鲜时刺到眼睛里都觉得有点辣,还有那味也很香,但这味是一种浅薄的味,保持不了很久,很快就散掉了。当把陈皮放到很久以后,保存得非常得当,没有腐败霉烂的,那时候散发出来的香,是治疗用的非常有用的。中医讲的“四气五味”里的味,非常的芳香,能够醒脾、能够化痰、能够去湿。这都叫“陈”。

刚才讲“茵陈”就是个多年的,经常说绿草茵茵的,就是一种,也是描述草刚发芽出来的样子,茵陈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每年一到春天就从陈旧的枝干上冒出个新的叶子、冒出个新的芽,然后又郁郁葱葱长成一个新的草,叫茵陈蒿,“蒿”就是长得比较高,所以“春三月,此为发陈”一是说生发,二是说其有多年的积累。常说冬天要闭藏,冬天要进补,要养精蓄锐,增加脂肪、增加血脂、增加血糖,留到春天让其去生根、发芽、开花,所以叫发陈。换句话如果没有陈,就发不起来;很多人冬天还在燥,到春天也就发不起来了,没有陈就没有发。

“春三月,此为发陈。”而另外“陈”还有一层含义,刚才说是养精蓄锐,留下好东西到春天发出来了;另外其对立面就是如果攒了很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该发出来了。春天也是个很多疾病爆发的季节。“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很多人就得了这种温热性的感冒,并不是伤寒。其表现出来:先咳嗽,然后马上嗓子红肿,热痛,心跳加快,心率变快,甚至还会出血,最后到高烧、昏迷、抽搐,这一系列的表现都是一种温热病的状态,一到春天开始发作了。这也是“发陈”。中医叫伏邪”,就是在秋冬埋伏下来,到了春天哗一下勾起来了。

还有很多病就是在春天开花的时候发作,突然就表现症状非常强烈,叫做桃花疯,就是当桃花开的时候,很多人就脱光了满街跑。“疯”就是燥狂和精神分裂症,到春天这种肝气、肝火萌动生发的时候,陈年固疾也会发出来了。传说中的花痴就是这样,一到春天是发情的季节,健康人在发情不健康人发疯。级别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一个是正常的养精蓄锐,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还有就是春天看油菜花开放的时候,菜花黄痴子忙,也是精神病发作的时候,所以“发陈”蓄含了无限的哲理。“春三月,此为发陈。”

08

春三月的中医养生初步建议

马上就要春天来了【2019年2月】,建议怎么样能够在春三月不要把旧病复发,或者最好在春天的时候如何调养自己。针对“旧病复发”一个是要及早治疗,另外就是说引蛇出洞。引蛇出洞就是把它勾引出来,趁着天地俱生的时候让它露头正好去治,所以这也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方法。  

具体情况春天对应(木),很多原来就有肝火肝气过旺的人,到春天他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烦躁,然后易怒、易激惹还发怒,这就是病前冒出来,冒出来的时候,正好去清其肝火,把肝火给平复一下,正好借此机行事。相反有些平时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阳萎甚至那中筋比较软的人,正好借着春天的劲,再加点食物或者是辛辣的味道,或者喝点酒,正好是滋补肝气。扶一把,顺着这升劲,让其升起来。中医治病一个是要看人,再一个是要结合天时地利环境处理。  

09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刚才讲了放风筝的升空,这时候地气是上升的;如果到秋天放风筝也可以,但是秋天的风是秋风扫落叶,一股肃杀之气。秋天就不适合人去做户外活动,开始收敛锋芒了,开始准备贴秋膘,开始准备过冬了。所以秋天放风筝等于就是和天地作对春天放风筝才是顺应天地的生生之气,然后从冬天的闭藏状态中走出来,这就叫“天地俱生”。

对应春天的“天地俱生”,秋天的天地之气是肃杀之气。阳光渐行渐远,太阳离地球远些,然后地气开始闭藏收敛,这就是一种杀气,那种邪寒的冷风就开始过来,这不是生气。到了冬天叫闭藏,水冰地坼,这就是大地冰冻了,太阳离得远远的,好像看热闹。所以这时候冰天雪地,基本上除了一些耐寒的松柏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生物,大多数动物不是冬眠了就是潜藏在水里面不露头。  

刚才讲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荣”字怎么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荣”的反义词是“枯”,就是枯萎凋谢了,“荣”就是披上了绿装,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叫“荣”,“羌笛何须怨杨柳”。

“万物以荣”春天里万物中的植物从枯萎到凋谢的状态,就重新回到那种绿色的状态,所以把春天的颜色定为青。绿和蓝的两个意思,一般讲的是绿,青山碧水,就是开始变绿了。

另外“万物”还指人物,人也是一个物,动物和人物怎么“荣”,经常说这人“容光焕发”譬如说感到很光荣,到底这动物的“荣”指的就是那毛,那汗毛都立起来,汗毛像青青草一样冒出来了。秋天是从革,杀戮,拨动物的皮,把拨动物的皮叫革,制革

到了春天人体的小小汗毛,汗毛孔开始开放,人的脸也开始舒张,人的气血又开始从内脏、从肠胃,开始向四肢、向头面、向末梢奔涌,这时候人也会显得万物以荣容光焕发。为什么冬天要进补呢?因为人冬天的气血会从表皮收敛到内在,所以冬天吃点高脂肪高蛋白的有营养的,甚至吃点冻柿子、冻梨、甚至吃点冰棍,都能消化的。

春天了人的气血能量就开始往皮表走,这也叫万物以荣。人就开始觉得,厚棉衣有点穿不住了,不是气温变了,而是人体内在气血变了,人在本能的从一种收敛闭藏的状态开始改革开放了。这就是1992年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是“万物以荣”。  

10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什么叫做“夜卧”古人“夜卧”夜到什么地步就叫夜?古代一天分时辰,子丑寅卯时辰那么走的,就是按地支来算。古代有个规定作息的方法,就是每个时辰有个对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大概就是太阳落山的时候,大概是晚上5点到7点,黄昏以后就叫人定,人定就是洗洗睡了。夕阳坠了,洗洗睡吧,这“人定”的时间是晚上9点到11点,子时之前叫亥时,所以亥时叫猪的时间,像猪一样赶紧睡吧。所以古代亥时是从晚上9点到11点。在春天或者夏天,可以睡得晚一点,最晚也不能超过11点,但是到秋冬的时候,就大概要睡得早一点九点就睡了。  

真人绝对不是点着灯、熬着油在那打着电脑、玩着游戏去熬夜,那很伤身体,所以夜卧早起早卧晚起晚睡晚起,以后都会讲,到这时间了就要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了。冬天就要早睡晚起,必待日光,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再活动,不要去招惹邪气。可是立春一到,就可以早睡也该早起了。夜卧早起,夜卧时间不改变,但是从立春开始晚起改成早起。  

《黄帝内经》里所谓的早起是早到几点是为起呢?且听下回分解。

[下一集]: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2-四气调神大论之春三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