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淀头的天空
持续的雾霾终于被风吹散,久违的天空,阴天也是那么让人看着喜不自胜。关于天空的美好回忆纷纷涌现出来,好像都不如现在的天空这么诱人、这么迷人、这么怎么看也看不够。
地平线上没有了叶子的树梢后面是白墙红墙的两三层楼房,前景里是大地上第一茬新绿的麦田;道路连接着渺远的大地角落,望不尽、遮不断。在这一切之上的天空,阴云氤氲,层次分明,清凉里透着通畅,甚至还有一丝隐隐约约的甜意在飞扬。
从这样的大地上走到芦苇荡荡漾的白洋淀里,天空因为浩瀚的水域,因为黄色的芦苇荡,因为按照江南水乡的格式规范与粉刷过的街道,而愈发明媚起来。这种阴天里的明媚,无远弗届,站到高处的时候会因为视野的抬升而广袤,会因为如洗的阴云而澄澈。
东淀头村是我们甩开旅游点的线路规定以后,沿着直线摸索过来的白洋淀的一个村庄,一个原来的纯水村;也就是过去只有靠船舶才能和外界联络起来的村庄。现在有了道路,道路也都尽量狭窄,就像村庄中的胡同和房间距一样,只要刚刚够用就好,因为寸土寸金,水域占据着最大的空间,陆地珍稀,任何道路和建筑都需要从外面运来石头沙土作为基础,都需要损毁水面和芦苇。而水面和芦苇,正是村庄赖以世世代代生存下去的基础。
在这样一种地面很珍贵的格局里建设起来的村庄,原始的生产生活面貌中早已经有了诸多美不胜收的风光,明诗人孙钥有诗云:
白洋湖里淀头村,石发垣衣碧绿痕。
为语长康细着笔,青天露处是云根。
如今经过新农村的改造,将村庄的外观第一次做了总体设计意义上的粉刷和必要的改建,不仅人工建筑与自然水淀之间的美学关系得以强化,即便是村庄街道广场本身,也有了观天赏地的崭新角度。
穿过“淀头荷风”城门到湖边,沿着岸边的木栈道,穿过戏台、观景台、茶室、墨宝宅、摩托艇码头、水岸林荫道,时时都能面对波光点点的水面,处处都有可以凝视的妙景。对于常年生活在山前平原上干燥地区的人来说,这样到处都是荷花流水芦苇行云的地方,像是妙而有趣的江南园林,完全刷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地理经验和审美取向,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新奇的喜悦。
看见用车辆拉着船走,或者单人站在船后划桨行于房舍之间的运输方式会很新鲜;看见支起架子来用纯木头制作一条标准的船或者人家院子里一大片水草衰黄也很有趣;还有晾在墙头上的荷叶,装在三马子上的苇秸,都是异于我们的生活经验,而且颇为耐看,一时半会看不厌的景象。
不过在所有这一切之上的天空才是最让人吃惊的。这里的大气环流状态一定是水汽充分的,也只有水汽充分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云,才会有像是欧洲一样的清晰地垂浮着的云天万里的好效果。
这使人意识到,人们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愿意到白洋淀这样的地方来,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看水看芦苇,更是为了看天,看水汽充分的云。人是地里环境中的人,这种必然里存在着的偶然的无从选择,决定着人对某一种自己长期定居地的云天环境的熟识与麻木。换个地方,换个地理环境,在对比中我们对于天地的审美能力会被刷新,会被激发成一股强大的对生活的爱。
只把白洋淀作为有鱼吃的地方,就太浪费了;一个明珠似的湖泊,一片浩渺的湿地,还孕育有诸多层次的更让人依依不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