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92):运斤成风——释“斤”

本文约3000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


汉字探微

(192)

运斤成风——释“斤”

朱英贵

一、“斤”字小引

“斤”字通常是用作表示重量的量词来用的,然而它的造字本义却是表示具体器物的名词。汉语中有个成语叫“运斤成风”,又叫“郢匠挥斤”,可见“斤”是可以运作与挥动的。“运斤成风”或者“郢匠挥斤”这两个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郢人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国都“郢”那个地方的人,传说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点像苍蝇翅膀大小的白粉,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称之为“匠石”)用斧头把它砍下来。这位“匠石”抡起带着呼呼风声的斧头砍下去,结果白粉完全除掉了,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郢人不仅脸色未变,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宋元君听说这事后,让匠石给自己再表演一次,匠石回答说:“我确实曾经砍过,但是能够让我施展技术的那个人如今已经死去很久了。”

这是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后因以“郢匠挥斤”或“运斤成风”来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庄子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对郢都人惠施的怀念。这则寓言同时还告诉我们,由于郢都人信赖“匠石”,才能让“匠石”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匠石”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可见,对于“匠石”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郢匠所挥的“斤”究竟为何物呢?“斤”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究竟如何呢?本篇就来谈谈这个“斤”字。

二、“斤”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斤”字如果用作名词,一般认为“斤”就是斧头,其实“斤”在上古时代至少可以指代六种器物:

一是农用击土工具,大致相当于今天农民所用的“镢头”;

二是平头平刃的“斤”,大致相当于今天农民所用的“锄头”;

三是砍伐木材用的“斤”,这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斧头”;

四是加工木材的横刃的“斤”,大致相当于今天木匠所用的“锛子”;

五是加工木材的纵刃的“斤”,大致相当于今天木匠所用的“斧子”;

六是古代用作兵器的“斤”,古人又将其称之为“斧钺”。

先将后三种用图简释如下:

上文说的“郢匠”显然是个做木工活的工匠(木匠),他用的“斤”应该是属于第四种或者第五种,是加工木材的“斤”,至于是横刃的锛子,还是纵刃的斧子,还有待于进一步求证。

下面来看“斤”字的古文字形体所体现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参见下图):

“斤”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斤”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象镢头类的斫攫工具之形,其形体象带有曲柄的镢头形状,镢头的头部画成箭头,表示其尖锐锋利。金文则省去曲柄,只画其头部的大体轮廓,字形已经不太像实物之形了。战国大篆的秦国简牍文字是对金文形体的直接继承;而说文小篆字形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一步线条画,则与实物形象相差甚远,更加面目全非了。小篆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便是现代隶书与楷书的“斤”字。

《说文解字》卷十四斤部:“斤,斫木也。象形。凡斤之屬皆从斤。”

许慎所解释的大致意思为:“斤”,是用来砍斫树木的。它是一个象形字。大凡跟“斤”的意思相近的字,都可用“斤”作为表意偏旁。

《说文》的解释是大体正确的,可见“斤”是一个象形字,它的造字本义应该是表示一种砍斫工具的名词义。不过从“斤”字的甲骨文字形来观察,“斤”到不太像是用来砍树的,而像是一种尖头利刃带有曲柄的镢头类的斫攫工具。

三、“斤”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斤”字最初的意思应该是一种尖头利刃弯柄的农用击土工具(类似于今天的镢头),应该说,它最初还不属于兵器。用“斤”来击土,可以使田土疏松平整,以利耕作。例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中就有记载:“皆执利兵,无者执斤。”这里“无者执斤”的意思是手中没有兵器的人便拿上一把镢头参战,可见“斤”还不属于“利兵”一类的兵器。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平头平刃的“斤”(类似于今天的锄头),用来砍斫植物的根部或者锄草,例如《国语·齐语》中就有记载:“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韦昭注:“斤,形似锄而小。”可见这种“斤”应该是一种短柄的平头锄。

在这种平头锄的基础上,“斤”逐渐演变为木工用的“斤”,而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斤,斫木也。”许慎所说的“斤”大概是属于类似斧头的“斤”了。

刘熙在《释名·释用器》中进一步解释道:“斤,谨也。板广不可得削,又有节,则用此斤之,所以详谨令平,灭斧迹也。”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斤”的功用是用来细加工(谨也),由于木板很宽,不便于削平,又有节疤,就先用“斤”来加工一下(“斤之”的“斤”已经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其目的是使其细微处变得平整,除去先前用斧头砍下的粗糙痕迹。

可见这种用途的“斤”并不完全等于斧头,它与斧头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它的作用是用来“灭斧迹”的,它大概相当于后来木匠所用的“锛子”。

《孟子·梁惠王上》中又有记载:“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杨伯峻在《孟子译注》一书中说:“‘斤’是‘斧’的一种。”其实《孟子》这句中的“斧”与“斤”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清·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说:“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镢相似,不与刀锯相似。”

后来,在这种木工加工木材的“斤”和入山林砍伐木材的“斤”的基础上,进一步模仿这种平刃的“斤”制造成兵器的“斤”(斧钺),这正如清代王筠《说文释例》中所解释的:“斤即兵也,故兵亦从斤。”又如:“斧之用为直劈,斤之用为横断也。”(周纬《中国兵器史稿》)

“斤”有时也可以用作动词,意思是砍削,例如上文提到的:“板广不可得削,又有节,则用此斤之”(刘熙《释名·释用器》)又如:“不斤不斧”(皮日休《河桥赋》)。

再后来,由于有了“斤币”与“刀币”,“斤”又可用作指称货币的单位。在此基础上,“斤”又进一步引申为表重量的量词,旧制1斤为16两,现在市制1斤为10两,公制1斤为0.5公斤或500克。

根据上面对“斤”字的字义演变规律的梳理,现将“斤”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斤”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斤”字的相关成语很少。“斤”字在成语中保留最多的文化含义是用做木工工具的“斤”(斧头)和用作量词的“斤”。例如:

上文谈到的“运斤成风”这个成语,“斤”就是斧头,“运”是挥动的意思,表示快速灵敏地挥动斧头,以至于形成风声作响的效果,令人称奇,借以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还有一个成语叫“鲁斤燕削”,说的是鲁国制造的“削”(小刀)和燕国制造的“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果易地生产,在鲁国造“斤”而在燕国制“削”(此即为“鲁斤燕削”),质量就都不会优良,借以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的水平。

现在用到“斤”字的成语有“半斤八两”和“斤斤计较”。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八两就是半斤,因此半斤与八两轻重相等,这就是“半斤八两”的含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斤斤计较”这一成语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之什》的第九篇《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诗句中的“斤斤”并非用作量词,而是明察的意思,意谓从那成康时代起,拥有天下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

明于此,当我们今天在说几斤几两或者公斤、市斤这些抽象意义的时候,可别忘了“斤”字自古以来可是实实在在的原始工具哟,对于其中的每一种意思,我们都还是需要斤斤计较、细细明察才行。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190):忧国忧民——释“忧”(憂)

  汉字探微(191):大梦初醒——释“梦”(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