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缸往事:记忆中的金山牌搪瓷,还有九里街的镇江搪瓷厂!
朋友小仲老师发了一张图,触动了好多人:
其实这是一种叫“洗手碗”的小盆,但在镇江一般人家都用来装猪油,我妈当年也是在锅里熬了猪油,放到这个小盆,下面条或者烧菜时候,用筷子挖一块凝固的猪油下到锅碗里。
过去这种搪瓷产品,有洗脸盆、茶缸子、圆盘子等很多系列,这些色彩鲜艳、纹饰繁复、甚至现在被认为非常“土味”的搪瓷制品,曾经是多少代人的生活记忆。
镇江过去有好几家搪瓷厂,产品一度热销全国甚至出口创了很多外汇,搪瓷就像个“光阴的小匣子”,看搪瓷往事的同时,我们也在看着那个年代的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还有审美意识。
01
大名鼎鼎的“景泰蓝”,便是掐丝珐琅器。还有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等加工工艺。珐琅,是出于艺术欣赏目的而生的一种工艺,所制皆艺术品。那么,作为工艺品、日用品的搪瓷,大概出现于晚清,光绪四年(1878年),奥地利第一次将搪瓷制品输入我国,因此搪瓷也被称作“洋瓷”,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两国中止输入,日本取而代之倾售大量搪瓷、控制了市场。
30年代时期,中国人自己造的国产搪瓷制品已占全国生产总额90%以上,民族搪瓷工业规模已成形,并逐渐开始出口外销至美国、日本等。
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与“搪瓷”的分别就此确定下来,并且“珐琅”被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也就是五十年代,镇江的搪瓷产业蓬勃兴起,1958年,镇江搪瓷厂初始在黄花亭,后道署街也有烧制瓷釉车间,小孟湖电力路厂是搪烧、喷花、球磨、包装厂房。
好友“日出印象”告诉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时期, 阳彭山的东南面分别有3个大厂存在,分别是镇江木器厂,搪瓷厂,玻璃厂。
记忆中当时搪瓷厂有2栋很高大的砖砌烟筒,他曾经看到有维修的工人攀爬上去清理烟筒。
1975年左右,位于电力路附近的木器厂在夜里忽然失火,引发木器厂里大批堆积的木材燃烧,形成大火。波及影响到当时南面的旁边的搪瓷厂和玻璃厂。
记得当时从火场里抢救出来的千百只陶瓷碗、盆、杯等货物,转移堆放到阳彭山西边面山脚下廉价出售。
因为火灾惨重原因,搪瓷厂后来搬迁到镇焦路(现在的东吴路)九里街去了。
当年很有名的向阳牌镇江搪瓷厂产品,曾经供不应求。
搬迁后,镇江搪瓷厂到了镇焦路九里街附近。(现在象山华庭小区位置)
02
方便、安全又易洗涤的搪瓷自传入中国后,便广受人们喜爱,几乎家家有、人人用。
很多老影视剧里,上至国家干部,下到老百姓,每天回家一进门都是先到脸盆架子上洗个脸,洗脸用的盆,大多是搪瓷盆。
一度,镇江的“向阳”牌搪瓷脸盆、脚盆、痰盂,是结婚三大件呢。
当年结婚时有一套带“囍”字的搪瓷制品,作为嫁妆是非常体面的。洗脚盆要比洗脸盆深一些。
搪瓷制品以茶杯、碗盘、面盆、痰盂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80年代初,镇江搪瓷厂非常重视占领城市市场,抢占农村市场。带着产品跑农村,还研究装饰性和美好寓意、送礼用的搪瓷套装,设计的产品带吉祥、喜庆之意,这种套装一般定价低中高不等,属国民必用品。
80年代初镇江搪瓷厂在省报上的宣传报道。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镇江搪瓷厂拥有职工902名,固定资产530多万元,占地31381平方米,年生产能力可达4000吨,达到的鼎盛时期。
1989年6月出版的《名城镇江企业录》(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还收录了镇江搪瓷总厂。
搪瓷厂产品品种花色齐全,质量稳定可靠,不仅畅销国内市场,部分产品先后出口到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波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好评,多年来生产出口产品,从未发生退货、索赔事件,85年被镇江市商检部门批准为第一批“出口商品检验认可”单位。
当时生产日用搪瓷制品为主,主要品种有:面盆、口杯以及洗手碗、汤盆、菜碟等杂件产品,其中主产品金山牌“洗手碗”于1985年荣获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后来还是全国搪瓷行业质量考核第一名,荣获过第二届全国博览会银奖,是1995年镇江市名牌产品。
金山牌洗手碗,90年代镇江人家里都有一套。
先后还开发生产了搪瓷脱水桶、搪瓷三锅(汤锅、炒菜锅、深锅)等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
1995年的时候,金山牌多功能电火锅荣获了江苏省实用新型新产品金奖;金山牌强化玻璃盖系列荣获全国轻工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奖。
为了技术不落后,1994年的搪瓷厂还引进了美国、德国的技术,并和外商合资搞了几个公司,主要生产金山牌强化玻璃盖,还有不锈钢锅配套。
1996年代“金山之光”艺术节,专门设立了金山牌搪瓷系列产品专区,专做推介。
但2002年,镇江搪瓷厂就宣告破产了,搪瓷产品停止生产。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