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小儿唇风.郁证.发热验案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路志正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从医70余载,学验丰富,
善于运用脾胃理论指导内科疾病,并将其引入小儿治疗等方面,临床治疗儿科经验丰富。
今天小师妹将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儿科唇风、郁证、发热验案3则,分享给大家,供临床优秀的中医师参考学习。
Part .01
路老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内蕴生生之机,
然其肠胃脆而多伤乳食,筋骨嫩而易感风寒,易虚易实,变如反掌。
若加之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则更易出现疾患。
近年来因饮食结构改变、抗生素滥用、环境污染、过早承受学习压力等相关原因,
常常导致小儿脾胃受伤,升降悖逆,迁延日久,则中气耗损,枢机不运,
痰湿、水饮、食滞、虫积等,积滞不祛,造成小儿疾病变化复杂。
路老指出,治疗小儿疾病,从脾胃入手,轻清灵动,小剂拨动气机,使脾胃纳运如常,中气建立,则常可收到较好疗效。
Part .02
唇风案
初诊日期:2017年2月9日。患儿,女,5岁。
左侧口角皮癣1月余。
1月前,患儿左侧口角无明显诱因出现皮癣,伴瘙痒欲抓,遇热则皮肤色红,
自行使用外用药膏(不详),未见明显好转,近期皮癣面积较前扩大。
刻下症见:
左侧口角皮癣,偶觉瘙痒,平素饮水较少,偶有饮后嗳气,口气臭秽,
喜食肥甘,挑食明显,食欲欠佳,纳量一般。
夜寐多梦,辗转难安。
小便时黄,大便1~2日1行,先干后溏,伴排便困难。
查体:舌淡暗,苔白略厚腻,脉滑小数。
证属:脾胃不和,风火湿浊,熏蒸唇口。
治宜:疏风理脾,和胃降浊。
处
方
藿香12g(后下),苏叶10g(后下)
防风12g,炒蒺藜10g,胆南星8g
清半夏6g,黄芩10g,炒枳实12g
地肤子9g,连翘6g,甘草4g。
14剂,水煎服,1剂分3次服用。
二诊(2017年5月4日):
患儿口周皮癣明显缓解,但食酸物则易反复,伴外耳道红肿不适(3日前清除耳部耵聍所致),
夜间鼻塞,晨起流涕黄稠,伴咽红干咳,受热加重,饮水少则小便黄,大便正常。
查体: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细、左寸脉略滑。
证属:少阳湿热,肺胃不和。
治宜:和解少阳,肃肺和胃。
处
方
南沙参12g,青蒿15g,黄芩10g
枇杷叶12g,胆星8g,桔梗10g
前胡9g,川贝母10g
旋覆花10g(包煎),连翘9g
炒枳壳12g,甘草3g。
7剂,水煎,1剂分3次服用,服前兑少许蜂蜜。
三诊(2017年8月3日):
服二诊方14剂后,口周皮癣消失,鼻塞咳嗽诸症亦痊。
按语:
路老认为,小儿唇风一证,有虚实两端,
实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
致使中宫湿热,心脾受燔,重被风、寒、湿、热、燥等邪外搏,湿热循经,气发于唇所致;
虚者多因脾虚胃弱,运化不及,脾经血燥,清阳难达腠理,精微不荣九窍,
虚则风扰,燥则热生,内外不安,熏灼唇口所致。
《灵枢·五阅五使》曰:“口者,脾之官也。”
中医学认为,口唇的红润光泽,运动灵活与否,反映着脾胃功能和人身气血的虚实状态。
此案患儿素嗜肥甘,
《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如此肥甘积久,必损伤中焦,致使脾胃升降运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存,
则患儿挑食纳减,少饮嗳气,口气臭秽;
湿热循经,复受风邪,则唇口发癣,初时作痒,色红而肿;
《素问·逆调论》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有患儿夜寐多梦,辗转难安。
结合舌淡暗,苔白略厚腻,脉滑小数,分析其证属脾胃不和、风火湿浊、熏蒸唇口之实证。
治宜疏风理脾,和胃降浊。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首诊处方,路老以藿香、苏叶、防风、炒蒺藜疏风理脾,调和土木,使风气行而脾气悦;
以胆南星、清半夏、炒枳实降泻胃浊,化湿除痰,使浊阴降而清阳发;
连翘、黄芩除心脾客热,宁神安魄以止痒;
地肤子洁净腑利水道,去皮肤中热气;
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时,患儿服药已见显效,
然突罹外感,表气郁闭,内热复燃,此际表里俱困,治法当从少阳和解,兼以肃肺和胃。
处方以清透与降泻并用,肺、胆、胃、三焦兼调,
用青蒿、黄芩、枇杷叶、胆南星、桔梗、连翘仿蒿芩清胆汤之意,外透内清,将中焦湿热,分消走泄;
用南沙参、前胡、川贝母、旋覆花、炒枳壳肃肺和胃,俾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如此川渎通决,表通气利;
用甘草、蜂蜜者,以其甘润和百药,养脾气,安奠中焦。
三诊时,诸症全消,临床告愈。
路老认为,唇风为脾家之病,除内服药物外,护理调摄也很重要。
对唇风久发患儿,要改正其不良嗜好,减少辛辣厚腻之品,饮食清淡规律;
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
避免烈日暴晒口周,涂抹稠厚的唇膏、唇彩等。
Part .03
郁证案
初诊日期:2017年8月3日。患儿,女,16岁。
情绪郁悖2年余。
患儿自2015年就读初中后,因学业压力大,
常案牍劳形至深夜,遂出现烦躁易怒、恐惧上学等情绪,
后虽经转学减负而病情不能缓解,逐渐出现厌学、自杀等心理,
经北京市安定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予口服抗抑郁药物治疗2年余,病情减而未已。
就诊时见:
患儿急躁易怒,担心恐惧,神惴不安,纳谷不馨,厌食量少,夜寐多梦,辗转不实,
小便频涩,用力始出,大便秘结,2~3 d 1行。
平素月经前后无定,偶有隔日1行,经期5~7 d,量或多或少,伴行经不畅,偶有经前轻微腹痛。
查体:舌略红略滞,苔薄腻;脉寸沉小数。证属:血虚神躁,肝胃不和。
治宜:养血柔肝,和胃降浊。
处
方
太子参12g,当归12g,川芎6g
白芍12g,小麦30g,莲子心6g
炒酸枣仁15g,夜交藤15g
炒山药15g,生麦芽20g
生谷芽20g,炒杏仁9g
炒薏苡仁30g,醋元胡12g
川楝子9g,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3 d服2剂。
二诊(2017年11月9日):
服上方40剂,患儿急躁易怒、小便频涩、大便艰结、夜寐不安等症均见明显好转。2017年8月4日,于回龙观医院超声发现“右侧甲状腺结节”。
刻下症见:面色萎黄,神情抑郁,时有盗汗、疲乏,自觉少腹发凉,
久行舟车则头晕恶心,纳谷欠馨,余无明显不适。
查体:舌质红,边尖红甚,苔薄白;左脉沉而无力、小数,右脉寸尺无力、关沉而小数。
分析该患儿面色萎黄,神情抑郁,思维欠活,纳谷欠馨,治疗依前法加减再投。
处
方
太子参12g,炒芥穗10g,当归12g
川芎9g,炒白芍12g
炒酸枣仁15g,石斛10g,远志9g
郁金10g,菖蒲12g,茯苓15g
胆星6g,炒枳实12g
紫石英15g(先煎),生姜1片。
14剂,水煎服,3 d服2剂。
三诊(2018年3月1日):
患儿年初停服抗抑郁西药,经口服二诊方14剂后,
急躁心烦减轻,二便已如常,偶有夜寐多梦。
刻下症见:面色萎黄,目窠微黑,乏力盗汗,四末不温,轻微晕车,腹凉畏寒。
月经周期不定,伴行经初始小腹坠痛、血块不多。
查体:舌淡红尖稍红,苔根稍厚;脉右细弱、左沉细尺弱。
证属:肝郁脾虚,中气不和。
治宜:疏肝解郁,运脾调中。
处
方
太子参12g,炒芥穗10g
当归12g,川芎9g,炒白芍12g
菖蒲12g,郁金10g,炒白术12g
炮姜6g,阿胶珠6g(烊化)
茯苓15g,炒三仙各9g,醋香附9g
生龙牡各20g(先煎)
生姜1片、大枣2枚为引。
14剂,水煎服,3 d服2剂。
按语:
路老指出,中医学认为“志意”具有“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等功能,
对于人体的精神、意识、心理活动具有支配、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可以使人达到“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灵枢·本藏》)的葆养效果。
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障碍为特点的病症,与中医文献记载中的意伤、郁证、百合病等临床表现相似。
若“志意”伤损,则会出现《灵枢·本神》所言的“意伤则惋乱,
四肢不举,毛悴色夭”“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毛悴色夭”等表现,故而,路老认为对于抑郁症的论治可以参考这几种疾病入手。
此案患儿因学业过重而心情悖郁,难以抒怀,则肝血暗耗,心神躁扰,魂魄不定,志意不足,神惴不安,夜寐不宁;
肝木横逆,戕伐中土,则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冲脉丽于阳明,八脉丽于肝肾,患儿天癸初盛,木郁难藩,则经行难遂,靡有不适。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结合其舌脉,舌略红滞、苔薄腻,寸沉小数,可知其血虚神躁,肝胃不和。
首诊处方,路老以养血柔肝,和胃降浊为治。
方采当归、川芎、白芍、炒酸枣仁、夜交藤、醋元胡养血柔肝,沛血疏木以安神定志;
采太子参、炒山药、生麦芽、生谷芽、小麦和胃扶土,建中萌木以崇丽阳明;
采炒杏仁、炒薏苡仁渗湿利邪,宣畅水道;
采川楝子、莲子心除心肝之客热;
甘草调和诸药,为国老之使。
二诊时,患儿服药已见显效,路老蓄意守法再进。
处方依前法加减再投,
去和胃扶土之山药、生谷芽、生麦芽、小麦,
减除热疏肝安眠之川楝子、莲子心、夜交藤,
添理气行湿化痰之胆星、茯苓、枳实,加强意定志之石斛、远志、菖蒲,
增暖子宫、温营血之紫石英,
益清头目之荆芥穗。
诸药合用,一强神体,一增志意,损益有道。
三诊时,患儿面无怫郁之色,惟显肝郁脾虚,中气不和之象,
故而路老以疏肝解郁,运脾调中立意,于二诊方中,
损化痰利湿之药,益养血疏肝、消导沉降之品,继投以巩固疗效。
Part .04
发热案
初诊日期:2015年1月15日。患儿,女,2岁零11个月。
患儿反复发热1年余。
1年前,患儿因突发高热,就诊于当地医院,
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经住院治疗后热退好转。
但此后,患儿反复发热,每值寒暑交替、气候变化则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迁延难愈。
因时届岁首,地气未蒸,天寒暴袭,患儿一月之内发热3次,故由父母携来就诊。
就诊时见,患儿鼻塞流涕,汗出不畅,伴眼角搔痒,腹胀矢气。
平素活泼好动,急躁易怒,自觉燥热,不欲衣被。小便调畅,大便干结,1日1行。
嗜食肥甘凉饮,饥饱不节,夜卧不宁,不欲衾被。
既往体健,对西红柿过敏。
查体:舌微胖,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滑小数。
证属:夹食感冒。
治宜:外散内清,消食导滞。
处
方
荆芥穗10g,蝉衣10g
牛蒡子12g,浙贝母10g,丹皮9g
五谷虫10g,山楂3g,厚朴8g
酒军2g(后下),炒枳壳12g
甘草6g,金银花12g,连翘10g。
14剂,水煎服,1剂分4~5次温服,2次/d。
二诊(2017年2月9日):
患儿因口角皮癣来诊,询其发热旧恙,知未再反复,告愈。
按语:
路老认为,小儿似草木方萌,旭日初升,形体和功能都很幼稚,
其脏腑娇嫩,易受邪侵,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罹病以热者居多。
然小儿发热有高低之分,性质有外感内伤之别,必须抓住主要病机,及时辨治。
随着现代物质条件的改善,多数父母唯恐幼儿营养不足,
放手让孩子大量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
致使幼儿乳哺无节,饮食不化,损脾滞胃,客于中州,滞久成积。
《内经》云:“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此“清净”内含表里阴阳平衡之意。
反之,当内有积滞时,则失之“清净”。
此积热,路老认为主要与食积有关,盖食积日久,随中气盛衰而变化,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也。
此案患儿,体内宿有食积,痞积之下,必有伏阳,一遇四时不正之气,
寒暖失调,则外寒内热,互相招引,发热缠绵,鸱张不退,难以速瘳。
就诊之际,患儿既有鼻塞流涕,汗出不畅之表证,又有腹胀矢气,便结难排之里实。
路老认为治当表里双解,轻清宣肺以解表,消食导滞以清里,外散内清,双管齐下。
医者如若只顾解表之一端,则客垢不除,真元难复。
是以荆芥穗、蝉衣、牛蒡子、金银花、连翘,辛温辛凉同用,以解在外缠绵之表邪,加速宣泄透达之力,既不凉遏气机,又不伤津耗液;
以五谷虫、山楂消食化积,俾滞消浊化,中宫宣畅,邪无所附;
以厚朴、大黄、枳壳、甘草四味仿承气意,以缓下热结;
以浙贝母、丹皮合用痰瘀同治,
因叶天士言“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
若久病忽视痰瘀之胶结,则虽收小效,难竟全功。
合观此案,患儿虽为反复发热就诊,路老本着邪气“受本无形,发则可辨”的思维,察外揣内,并未困于发热一端,
而是游于“食积”“痰瘀”“宣泄”“导滞”之间,其辨治之灵活,立法之严谨,用意之宽泛,非岐黄老手,难具其法眼。
【end】
路老在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儿科疾病上,经验丰富,
在辨证、选方、用药方面有着独特思路。
看完这篇路志正教授的临床验案,你有哪些收获?欢迎在文末处留言,与大家一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