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笔记:高速公路两侧的菽园
梁东方
浏河左岸的红色绿道,一侧是浩浩的河水,一侧是高耸的水杉树和起伏的高尔夫球场,行走其间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充分享受河边的气息与景象;只是河对岸属于另一个行政区划的地界上,破败的水岸之上耸立着峥嵘的破旧厂房,有的地段还有垃圾堆积,在视野上形成了很大的不协调。但是这也完全无能为力。行政区划可以决定很多不同,甚至同一风景带也因为行政区划的不同而出现这种极端的“对峙”,这在我们早已经不以为怪。能将自己这一侧建设好就已经知足,令人惊喜的是这条左岸的沿河绿道正在修建继续向东的延长线,未来期待能一直修到浏河镇,修到浏河入长江的河口上才好。
本来计划走到这条绿道现在的尽头,高速公路大桥就只能回返了,但是无意中发现马路对面高速公路两侧有蓊郁的树木和汽车禁止入内的标志,那一定是一个也适合步行的地方。果然,那里已经是菽园。
菽园只是叫了一个传统味道的名字,实际上和传统的江南园林没有太大关系,和一般的公园也不一样,它是在一条高速公路两侧的林带里形成的狭长的森林绿地。
这森林绿地当然是开放式的,有很多出入口,有很多岔路。每个出入口和每条岔路上几乎都有专门树立起来的方向牌,用带着文字的长木条分别指出各个方向通向的道路,很明确,不会走错。
这样的指路格式,似曾相识,与德国的郊外森林、丘陵山野中的徒步路径、自行车路径上的指示牌如出一辙,考虑到旁边就是德国工业园区,大致上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近水楼台的文化借鉴吧。不过不同的是,指示牌上没有标出到目的地的距离,就是具体到米数的距离。这可能是因为本身这里的绿道就只有这么一点点,不像德国那样绿道和绿道相连,往往能沿着绿道走出去几十上百公里,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另外一个国家。
同时也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那样标出米数的做法还是多少有点冗余,只要知道是什么方向也就可以了,至于那个方向到底有多远其实不是很重要;公园就这么大,能有多远,几百米而已吧。
虽然只有几百米,但是作为一个小城市,太仓能有如此的设计规划和建设也还是非常让人惊喜的。那些路口的标志至少在观感上给了人可以走出去很远的意象,而菽园和浏河边上的绿道连上的话,就能真地形成很有些长度的徒步路径了。这条自动连接起来的徒步路径就在城市之中,却可以串联起江河与森林两种景观,已经属于难能可贵。
在菽园那沿着高速公路两侧茂盛生长的高大树木之间穿行的小径,即便是在深冬季节,满地水杉树铁锈色的针状落叶与黄白色的芦苇水草、常绿灌木、乔木相互参差着,也还有满眼的斑斓。木芙蓉的粉红色花朵和绿色叶片大多已经落下,每一根枝条上都顶着一个里面装满了籽实的圆形果实,像是插在花瓶里可以长期保存的干花。不一样的是,这里的干花不是为了观赏,是为了传播,为了有风过有人走、有鸟叼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子孙带到不确定的远方;在多水的太仓,它们的生存几率很大,会有比在北方高得多的机会。
实际上菽园,也就是高速公路两侧的森林湿地之中,水系纵横,桥梁众多,不必人工造景就已经可以自然形成水系与树木植被之间频繁的交叉关系,就可以让步行其间的人收获湿润与阴凉。当然,因为机器特殊的在高速公路两侧的位置,走在菽园里,自始至终都需要忍受并且逐渐习惯于对高速公路上永不停停歇的车流之声充耳不闻,只有那样才能欣赏菽园的美。
可能是因为冬天又在下午,专门游园的人并不多,大多都是骑车或者徒步路过的人,偶尔还有站在路边买菜的农户。这种将绿地融入生活环境、生活场景中的理念,也已经大大超越了原来那种公园只是作为一个风景点,一个固定的进来观光和锻炼休息的地方的理解。让生活环境园林化,让园林直接镶嵌到日常生活之中去,让风景成为日常景观。
虽然这一段北起朝阳路汽车站,南抵太仓上海界的浏河边的公园绿道距离并不远,也还没有形成可以伸展到更远的地方的连贯绿道体系,但是仅仅就这一段来说也已经堪称难得。
山水城市的居住理想,有赖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也更有赖于整体性的与自然生活在一起的观念、理念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