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笔记:盘门边的包子店
梁东方
盘门景区门票是40元,在苏州来说这已经是低价了。当然不是很贵,也不是很便宜。里面的景致大致上在照片上也是见过的,地理现场的观感当然重要,但这种重要性靠绕城一周也并非不能获得。沿着护城河也就是运河走的时候,灰色的盘门被绿色的藤萝缠绕着的水门赫然在侧,是不必进到景区里去也可以看到的。至于景区里的塔,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在外面隔着城墙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塔就是让远处看的,真正到了塔下也就只能须仰视得见了。
这些当然都是自我开释,根本原因还是不愿意受景区对游客的约束,不愿意掏了钱还要要按照人家布置好的程序去不大自由地寻找旅行的自由。用门票隔离起来的景区的商业主义的纯粹化,彻底扫除了其置身生活现场之中的鲜活的生命气息,而一律变成了标本。这是景区让人不爽的一个重要根源,也是基本不进封闭的景区的一大原因。
何况,因为不进去,也就可以从容地在门前的长椅上坐一坐,也就有了在门口进行一番想象的空间与时间。
不仅我们这样选择,还有很多别人也这样选择。每张椅子上都坐着人,享受从牌坊到检票口之间的这个院落,这个敞开式的院落的舞台观感。在这样的位置上,才约略还有过去苏州老城中的某种舒缓适宜的气氛。被商业化的旅游和重商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全国各地同一气息的功利主义的唯利是图的味道,才淡了一些。尽管距离不远就是检票口,就是必须拿钱说话的地方。
将一切哪怕稍有历史痕迹的地方,将一切哪怕稍有地理特征的地方,都划为景区,这是这个时代里的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东西大多都已经被毁,留下来的就是天经地义的景点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挣钱心切,划为景区就可以立地收钱,成了急功近利的旅游产业化的一大特征。
不过,可能是因为这里在整个苏州旅游之中的位置稍偏,游客不多的原因吧,就连那家在盘门景区的围墙上开辟出来的房间里的包子铺,也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本地样子,基本上没有多少游客食客。
这家小店,在一对小夫妻的经营下,干净整洁,细节到位:贴在醋瓶上的纸片和纸片上的“醋”字,都是掌柜的女人自己制作书写的;墙上的心形的纸贴,以及那上面的文字也都出自她纤细而精心的双手。这样的一笔一画里,有她对自己和自己的丈夫的未来的希望。
小店很小,摆不开桌椅,就沿着墙搞了一个窄窄的长桌,食客进来对着墙进餐,也别有味道。那些贴纸和瓶花就是这样在食客一抬头的时候很自然的要反复映入眼帘的。
小店里的小馄饨很精致,一碗五元,点餐以后现场制作;一边做馄饨小夫妻俩一边说笑着,一派充满了憧憬与希望的气氛。
肉馅的、素馅的包子是招牌食品,一个两元;烧麦里放的不是肉馅儿,而是黏米,类似粽子,也两块钱一个。这在景区周围的饭馆,也已经属于非常实惠了。他们的立足点显然不是偶然一至的游客,而就是周围的居民。这种要努力争取回头客的取向,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经营的细致耐心与周到。
饭馆里的一个老人显然是天天来吃饭的,今天吃过以后又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女人就半嗔地说零钱都让你换走了!那老人享受着这唠叨,拿了找回来的一大把零钱,却还不走,重新坐在那里,开始抽烟。因为店铺很小,所以旁边的食客说抽烟熏人哦,他便扭扭头;人家冲他点头,他这才不大情愿地缓慢地离开。
小店外面,近乎黑色的苏州古城墙之间已经没有了城门的门的位置上,在两侧高大黝黑的城墙上开着红色的凌霄花的背景里,正有两溜穿着黄色衣服戴着黄色头盔的外卖小哥,每个人面前都放着同样是黄色的快递箱,他们在听领导训话。
他们鲜明的颜色与古城墙之间的古老意趣之间所形成的对比,就是时代感的重要组成元素。古城中的一切都可以很自然地将古老与现代结合起来的,这是不被圈定并且隔离的古城的莫大优势。很多时候,它比那些被圈起来的景点更耐看,更令人难忘。
至于旁边的介绍上说,这里在历史上曾经如何如何,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如何如何,其实都已经尘埃落定,落定到了眼前这些外卖小哥们集体宣誓的城墙之下的时代话语里去了。
旅行,终于还是立足于当下的旅行;是在历史的遗脉依然焕发着绿树红花的今日生机下的,生命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