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九)

葛芩连汤的处方就四味药,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葛根和炙甘草我们前面讲过了,这里简单来了解一下黄芩和黄连。

黄芩、黄连它能去热,热,就是炎,所以也是消炎的药,黄芩、黄连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敷,如果皮肤破,可用黄芩黄连。如果化脓,可以加去湿的药。

黄芩杀菌的力量很强,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肠的肠壁都破洞了,下利都是血,下利久了,人会脱水,所以用葛根升水,用炙甘草把肠子的津液补足,用黄芩、黄连解毒,黄芩、黄连等量,小儿的痢疾炽热,用下剂之证都有效。

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已陷而成为里热的,重于清里,本来是桂枝汤证,结果下利,这时候要重于清里,改成葛芩连汤,虚寒的病人为脉微无力,实热的病人为脉数有力。

为什么摸到脉数?就是里面有东西堵到了,发炎了,病人会发烧。虚寒的病人舌苔淡白,实热的病人为舌红苔黄。实热的病人为舌苔黄的,黄的再进就红,再进就黑了,这就是壮热了。虚寒的病人为下利不热,色黄淡,实热的病下利热灼,色黄赤而臭、肛门没有灼热的感觉,就是虚寒不热,实热的大便很臭,而且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黄芩和黄连都是非常寒凉的药,我们会发现,凡是带有“黄”字的中药都是苦寒的,前面我们学了一味“大黄”,我们知道,所有苦寒的药都可以清热泻火,所有苦味的药都入心,黄芩也入心,但泻肺火很厉害,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湿热用黄芩也是不错的,黄芩也入肝胆,泻肝胆的湿热也是很厉害,黄连泻心火很厉害,尤其是对中焦的湿热,火毒,例如像胃肠的湿热,还可解巴豆的毒。总之,黄芩和黄连都是泻火解毒的药,对胃肠积热,下利脓血,口舌生疮都有很好的疗效,两者都可解胎毒。

葛芩连汤,方在葛根,重用葛根,葛根的量要大一些,用量是五,黄芩黄连是等量三,炙甘草二,整个方剂的比例就是五二三三,葛根五,炙甘草二,黄芩三,黄连三。有的时候,葛根有可能用到六或者七,这个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一般情况就是按五二三三这个比例就可了,煮的时候先煮葛根,用七碗水煮成三碗水的时候,再放其他的药,煮成两碗水,分两次温服。

从这个方剂的组合来看,重用葛根的目的就是把水往上提,发表解肌,升清阳,以达到止泻利的作用,达到解表和里,黄芩黄连清里热,甘草和中起一个协调的作用,还可以调和胃气,这样就能达到清热止泻利的功效。临床把握病机,对清解阳明郁热有很好的功效,可广泛用于口糜、头昏、项强、痤疮等等一系列病症属阳明经热者。

葛芩连汤既能清利湿热,又可解表透疹,临床上也会用到小儿麻疹,还有它能清利中焦之湿热,又能透达肌肤腠理,用葛芩连汤既能祛湿又能使表舒畅,所以,临床上对那些不是阴虚引起的盗汗也会经常用到,湿热陷于脾胃之中,脾主肌肉,温热蕴蒸,迫津外泄而引起的盗汗,用葛芩连汤,汗出可止。当湿热困阴脾胃,津液不能到达四肢,筋骨肌肉得不到津液的濡养,因而造成了痿症,《黄帝内经》有一句话“治痿独取阳明”,所以,用葛芩连汤清利阳明湿热,升阳明清气,湿热一去,四肢筋脉得到濡养,痿证自然就会全愈。

葛芩连汤在临床上运用很广泛,对于一些湿热型的病症在葛芩连汤中进行加减,都能见到很好的效果。

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剂的用葛根,可以用到六七钱,如果不大量的用葛根,病人下利不止会脱水,如果没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寒利可以灸肚脐,热利的时候针曲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

有临床上的案例西医所谓的肠病毒的案例,其实就是表邪下陷,到了肠子变成热利,所以有葛芩连汤证的时候,结果病人喝到葛芩连汤,病人觉得不苦,反而觉得很,甜很好喝。

(0)

相关推荐

  • 根黄芩黄连甘草汤-WENDY传经

    话说,整骨回家后,突然肚子疼,拉肚子.之后微感口渴.怪哉! 难道说整骨也有下法? 既然是口渴,那多半不属于太阴系统了. 既然是痛,那是黄芩汤.大柴胡汤.附子梗米汤吗?  可是脉象.病位都不太合啊! 想 ...

  • 经方医案分享2(葛芩连汤的往事)

    那是2016年夏季,家父在夏天一次夜间受凉后得到感冒,鼻塞流涕,发热,当时体温38.5℃,未予就诊治疗.不巧的是,次日他又进食隔夜西瓜,之后出现了严重的腹泻,仍伴随发热症状.当时电话联系我,这就是一例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三八

    5月22日 三八:「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原本有桂枝表证,被医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坏肚子造成下利,结果利下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