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人起源于什么时候
历史上古代民族的形成,有'同源异流'(一源衍化出不同民族)和'同流异源'(几个不同民族汇为一个民族)之说。阿富汗族是通过不同源面同化的,属于后者。
关于阿富汗人和阿富汗斯坦的名称最早出现于何时,这是一个引起人们兴趣而又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把唐代慧立彦惊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所记载的'阿薄健国',看成是最早提到的阿富汗人和阿富汗斯坦的依据。该传中称,玄奘从印度返回中国途中,从蓝波国'正南行15日,往伐剌拿国,礼圣迹。又西北,往阿薄健国。又西北,往漕矩咤国。'《大唐西域记》关于这一行程称,从伐剌拿往'西北逾大山,涉广川,历小城邑行二千余里。出印唐境,至漕矩咤国。'叙述很简单,竟未提到'阿薄健国'。漕矩咤国,即古代的阿拉霍西亚,今天的加兹尼和坎大哈地区。伐剌拿,在今库姆河畔的班努(Banun,巴基斯坦境内)。有的考证者指出,去伐剌拿的顺序、方向与实际地理位置相比,颇为费解。
但是,'阿薄健国'很可能是玄奘到达阿拉霍西亚之前所穿越的苏莱曼山的崇山峻岭和广阔谷地,就在这一地区唐住着阿富汗部族。
据公元10—11世纪大献,印度学者认为,古代印度把阿富汗斯坦就称为'阿帕加',这同'阿薄健'的发音很近。公元三世纪,萨珊波斯王朝(约公元224—651年)早期的铭文中,即以'阿布干'(Abgan)的名称来称呼阿富汗人。这个问题虽待存疑,但仍可作参考。比较为更多人接受的,是公元六世纪印度天文学家瓦拉哈米赫雷的记载。他在占星术著作《布里哈特·萨姆希塔》中,在阐述星球对不同地域和民族影响时写道∶'.…·在凯图(慧星)影响下【躺住着……山地特维尔德人,巴赫列维人,白匈奴人,乔拉人,阿瓦汗人,普斯吞人,秦人,【以及富人,贪婪的、坚毅而精力充沛的人们….】'该书还写道∶'.…慧星之脊被流星触及,这对慧星是有利的;更为有利的(慧星)是能唤雨的慧星;可是它对乔拉人、阿瓦汗人、白匈奴人和唐人是不利的。'
科恩在《布里哈特·萨姆希塔》的英译本中,把'阿瓦汗'译成阿富汗语。另依译者艾尔曼认为,'唐人'是指中国人或西藏、喜马拉雅目某正山地部族,其民族都在现代和巴基斯坦的邻近处,因此,'阿瓦汁人'就居住在现代阿富泽斯坦的地域上。从以上种种记载看,玄类的南亚之行是公元629—645年.而i他在犍陀罗(白沙瓦谷地)的时间在公元644年,即第-批阿拉伯人侵者抵达阿瓦尔(AL-Ahwar,即拉合尔)二十多年前。可能在七世纪前期,阿富汗民族的不同名称,如'阿帕加'、'阿布于'、'阿瓦汗',在玄奘经过的苏莱曼i区流传。他所得到的'阿薄健国',正是同这一名称相联系的。
同时,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谈到伐刺拿国时,对当地的民情、环境和语言的记载。也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居人殷盛,役属迦毕试国。地多山林,稼穑时播。气序微寒,风俗犷烈。性急暴,志鄙弊,语言少同中印度。'尤其是'语言少同中印度'一句,据考证,伐剌拿国是使用伊朗语的最东端的普什图语地区,再往东即为印度雅利安语言的西方方言。玄类所说的'语言少同中1印度',从语言学角度说明这一地区是使用普什图语和使用雅利安语西北方言印度人居住的边缘地带。普什图语为主的地区,其分布从东北部的费拉拉巴德偏北区起,朝南到坎大哈,朝西到法腊和萨波勒瓦。普什图语还传播到西北边境,从那里向南遍及苏莱曼山远至基达。玄奘所经过的正是这一地区。
'伐刺拿'还有如下记载∶'闻诸土俗曰;从此国西使稽疆那国,居大山间。川别立主,无大君长,多羊、马。有善马,其形姝大,诸国希种,邻境所宝。'这里所说的'稽疆那国'很难确定其所在地。但玄共听伐剌拿国当地人的讲述,对传闻如实笔录,给后人留下了一幅有山间游牧部落另立领袖、没有国王和以羊、马为主产的特征的、颇令人联想的阿富汗人的历史图景。
阿富汗人的民族起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极为困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整的综合文献资料(包括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的资料),但这方面的资料是极其缺乏的。阿富汗人基本上属于长头人种。这种长头人种的欧罗巴人种居民自古就居住在南阿富汗地区。在锡斯坦发现的青铜时代的墓葬中出土过此类人种。短头欧罗巴人种是居住在阿富汗的塔吉克人,但在大夏(巴克特里亚)北部未发现古人类学的材料。不过,南阿富汗部族的卡卡尔人、塔林人属短头人种,其特点接近于俾路支人普遍具有的人类学类型。在东部许多阿富汗部族中,明显地表现了同北印度人的混合痕迹。同时,吉尔查伊人显然可见蒙古人的特点。这些不多的人类学资料可以证明,阿富汗部族身体类型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