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56课:细说“谲”字,《琅琊榜》言阙为何评价梅长苏“诡谲”?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两个汉字:“諆、譎”。其中“譎”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谲”。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互相比较,“谲”字较为常用,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谲”,关注标题中问题的同学可以直接看“谲”字词条。两个字的详情如下:1、諆。读q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諆,欺也。从言,其声。”形声字,本义是欺骗;谩言。注意,这个字虽然形声与前面的“諅”(448课)字相同,但字义有区别,不可混用。徐锴《说文系传》:“諆,谩言也。”
本义之外,諆还有谋划义。《广韵·之韵》:“諆 ,谋也。”《后汉书·张衡传》:“回志朅来从玄諆,获我所求夫何思!”李贤注:“朅,去也。諆,或作谋,諆亦谋也。音基,字从其。”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諆议国事。”
2、譎(谲)。读jué。《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谲,权诈也。益梁曰谬、欺,天下曰谲。从言,矞(jué)声。”形声字。本义是权变欺诈。《方言》卷三:“膠、谲、诈也。凉州西南之间曰膠,自关而东西或曰谲,或曰膠。诈,通语也。”按:“膠”为“谬”之误。这里的“益梁”两句,益指益州,梁指梁州,益州梁州谓之谬与欺,天下谓之谲。许慎的解释与《方言》所载略有区别,分歧不大。《韩非子·孤愤》:“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君主失去权势而大臣控制国家,君主改称藩臣,相臣行使君权。这就是大臣欺诈君主谋取权利的情形。《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刘宝楠《论语正义》:“谲,权也。正,经也。言晋文能行权而不能守经,齐桓能守经而不能行权,各有所长。”大意是:晋文公善于权变,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知道权变。
又指奇异;变化。《红楼梦》第五回:“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性情怪谲。”这里的谲,是中性词。《琅琊榜》中国舅言阙曾评价梅长苏“诡谲”,其实指梅长苏这个人奇异,奇怪,令人捉摸不透,变化多端,他看不透这个人。“诡谲”这个词出自王褒《洞箫赋》:“趣从容其勿述兮,骛合遝以诡谲。” 李善注:“诡谲,犹奇怪也。”(1)乖违,差异。《庄子·天下篇》:“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鄧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大意是:相里勤和他的弟子五侯之流,南方的墨家苦获与已齿,还有邓陵子一类的人,都口诵《墨经》,却违背了墨家的宗旨,相互指责对方不是正统的墨家。
(2)隐约其辞而不直言。《诗·大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孔颖达《五经正义》:“本心主意,使合于宫商相应之文,播之于乐,而依违谲谏,不直言君之过失。”(3)日旁五色气在两边外向。《淮南子·览冥》:“君臣乖心,则背谲见于天。”高诱注:“日旁五色气在两边水出为背,外向为谲。”(4)通“决”。决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谲,假借为决。”《荀子·儒效》:“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王念孙《读书杂志》:“谲、决,古字通,谓决其德大小而定位次也。下文'谲德而序位’,是其明证。”至于决断德行来确定等级,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