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力量:如何帮助内向的孩子成功?
内向性格的人几乎占了世界人口的一半。但外向性格似乎已经统治了世界。外向的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活力四射、积极自信,总是人群中的焦点。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欢独处、不喜欢派对的人似乎就成了二等公民,而内向也成了二流品质。
尤其是在美国这样公认以“外向”为主的国家,“安静”和“内向”这样的词都是含有贬义的。内向的孩子往往会被排斥和嘲弄,同学们会觉得他们缺乏魅力,甚至认为他们是怪胎。连老师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法幸免于难,经常给那些内向孩子的父母提出这样的建议,“你家孩子能不能在课堂上更活跃一些?”
哪怕是在中国这样历来看重谦虚和谨慎等内向特质的亚洲国家,也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向外向性格倾斜。表现最显著的就是大学与职场:那些能言会道、长袖善舞的人往往更能得到老师或领导的青睐,因此也得到了更多机会。
苏珊凯恩(SusanCain)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就是一本为内向群体发声的畅销书。在压倒性的外向文化下,很多内向的人不得不学习如何伪装成一个外向的人。正如苏珊凯恩本人的经历,她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在华尔街担任律师多年,后来却决定开始在家从事写作。她发现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写作更让她感到愉悦。自2012年甫一出版,《安静》一书便大获成功,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苏珊为了宣传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开始需要在一些公众场合进行演讲,而对于内向的她来说,这简直不亚于折磨。她足足用了一年时间学习公开演讲课程,还在书里提到了内向者常常会体验到的一种感受:驾车去某个研讨会发表讲话的途中,她发现自己“一直在祈祷发生一场灾难来临——洪水、小规模地震什么的,那样我就不用去做这件事了。”
什么样的人是内向的人?
内向的人往往在更安静、更柔和的环境中觉得更舒服。这是因为内向的人与外向的人有着不同的神经系统,他们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外部刺激敏感的孩子,比如小时候容易踢打、尖叫的婴儿,很可能长成内向的人。而对环境不太敏感,需要有很多刺激才能做出反应的孩子,往往会成为外向的人。
我们经常能看到:内向的孩子更喜欢自己安静地画画、读书,或者跟一两个好朋友玩耍;外向的孩子则更愿意加入到人头涌动的活动中,比如一场喧闹的生日派对。
内向的人如何成功?
内向的人在创造力和思辨方面更有优势,这是因为在独处的环境下人们才不会受到他人意见和想法的左右,才更可能进行深度的思考。也许他们不会成为振臂一呼的政治领袖,但他们绝对是学术界与智囊团的中坚力量。苏珊在书中就以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为例,讲述了内向的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童年的盖茨并不愿意主动与人接触,他不善于言谈,喜欢独处但并不在意别人的意见。比起与人相处,他更爱钻研新技术。“股神”巴菲特也曾经是个内向的小孩,他能数小时沉迷在画有火车模型的目录中,或是很安静地盯着一把母亲给他的牙刷,一盯就是两个小时。
内向孩子的父母该怎么做?
正是因为内向孩子对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一味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外向孩子的行为会给他们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比如焦虑和抑郁。苏珊凯恩创办的“安静革命”项目(Quiet Revolution)就为那些内向孩子的父母提供了13条建议。
1.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很正常,没什么可羞愧的。
据研究显示,内向的人占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世界范围内,有太多的声名煊赫的人是内向的,比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J.K.罗琳,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
2.孩子的内向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觉得你的孩子通过心理建设就能轻易成为一个“合群”的人。正如我之前介绍的,内向的人之所以内向是因为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来,他们对环境更为敏感,更倾向于使用“休养生息”(restand digest)的副交感神经,而外向的人则更常激活“挑战或逃走”(fight or flight)副交感神经。
3.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介绍新朋友和新环境。
内向的孩子在新环境中或面对陌生人时通常会觉得有点儿焦虑,所以家长不要期待孩子在某个活动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地打成一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带孩子提前到达活动现场,让孩子熟悉环境,营造一种安全舒适的感觉。还有一种办法是允许孩子先与活动的焦点地带保持一定距离,让孩子先默默地观察,然后再鼓励他去尝试。
4.告诉孩子如果觉得不舒服,他可以休息一会儿。
外向的孩子会在社交场合中如鱼得水、应对自如,内向的孩子则会感到疲乏。告诉孩子如果他觉得不适,他可以让自己在房间较为安静的角落里或者阳台、盥洗室等地方放松一下神经。
5.当孩子愿意尝试参与到社交活动中,记得赞赏他。
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非常欣喜于他的勇敢尝试的。比如,“我看到你昨天主动跟那个新来的男孩说话了。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难,但我特别骄傲你能这么做”。
6.提醒孩子发现他爱上了一开始觉得害怕的事情。
这就像是积极强化措施,让孩子关注到自身的变化。一开始也许孩子很担心在同学的生日派对上会很难过,结果居然交到了几个新朋友。这时家长就应该提醒孩子,让孩子对这一变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自我激励的情绪。
7.帮助孩子挖掘他自己的兴趣所在。
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尽相同。外向的孩子也许觉得足球俱乐部或者童子军很酷,但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写作或科学夏令营。让孩子参与到他有兴趣的活动中,既有益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帮助孩子交到跟他有相同兴趣的朋友。
8.关于孩子内向的性格,要跟老师进行沟通。
这样的沟通有助于老师正确解读孩子的内向行为,比如沉默寡言不代表孩子没有注意听讲,正相反,内向的孩子此时可能正在全神贯注地聆听和观察。
9.确定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
很多内向的孩子比较容易活在自己的思想中,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反馈,不然他们很可能会迷失在自己纷乱的想法中。作为父母,要仔细聆听孩子的想法,要通过问合适的问题来引出孩子的心里话,并及时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
10.要注意,你的孩子也许不会主动求助。
内向的孩子倾向于自己消化问题。当他遇到困难时,尽管他也希望能得到大人的指导,但他可能不会主动求助。这时,父母就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在恰当的时候问恰当的问题来了解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问题。
11.别担心你家孩子只有一两个好朋友。
内向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追求的不是广度和数量,而是深度和质量。他们更愿意在一个小圈子里交朋友,而不是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12.别担心孩子有时需要独处。
去上学、去社交、去参加各种活动,都是在把内向的孩子从他自己的小世界中拉出来,而这有可能让孩子感到疲惫无力。当孩子回到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读书、或者玩电脑、或者发呆,你都不需要担心,这只是孩子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
13.珍惜你家的内向孩子。
作为父母,不仅仅要接受孩子是内向的这一情况,还要珍惜他的这一特质。内向的孩子通常都是善良的、体贴的、专心的,只要能让他们处于适合他们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