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到游戏中的3D人物会感到毛骨悚然?放心这只是人类的本能

随着图形技术越来越发达,游戏中的3D角色也越做越逼真。从十多年前还棱角分明的方块人,时至今日已经进化到了连毛孔和发丝都清晰可见,几乎与真人无异。但你是否曾经在游玩这些3D游戏的同时,隐约对游戏中的角色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反感呢?

放心,有这种恐惧感的并不只是你一个人,而且是存在科学依据的人类本能。这次笔者就要带大家认识这个在游戏和各种艺术中十分常见,源自于人类本能的一种反应——“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效应是指人类对机器人与其他非人物体的一种恐惧感,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心理学医生Ernst Jentsch于1906年发表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而他的观点之后也被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恐怖谷论文中阐述。这个理论最后在1970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下了最终的定义。

恐怖谷效应假设了一条人类对于机器人和非人物体间的情感曲线,这条曲线会随着物体做得越来越像真人而逐步升高,产生正面的情感。但如果该物体的拟人程度超过了某个临界点,这条曲线就会瞬间落到谷底。哪怕与人类只有一丝丝差别,人们也会因为仿佛在面对生硬的僵尸一样,下意识地感到恐惧与反感。

这种由心理上产生的反感,在技术比较不成熟的3D游戏,看动画电影中十分常见,同时也是追求“拟真”的大敌。像是经典的互动式电影游戏《暴雨杀机》,采用了面部捕捉等高科技技术,但却因为人物表情僵硬而受到玩家们的批评。另一款知名推理游戏《黑色洛城》,则因为贴图技术的缺陷,引发了部分玩家的不适。

至于动画电影,最知名的例子当属《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这部当时耗资最高的游戏改编作品,动用了当年最顶尖的技术,打造出有四十万面多边形的女主角。但即使如此,电影票房仍惨遭滑铁卢。事后究其根源,就有人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恐怖谷效应所导致。

以上所举的例子其实都是相当顶尖的作品了,但即使如此,依然难以摆脱每个人主观感受不同而导致的下意识反感,更不用说一些技术力或开发资金不足的作品,因为人物模型中些许的不对劲而陷入了恐怖谷效应之中。

那么游戏账号拍卖究竟要如何回避恐怖谷效应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另辟蹊径,改用拟真3D以外的风格类型。像是与真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动画卡通风格,或是故意剥离角色身上一些类似人类的特征,让玩家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与人类的区别,借此避开产生恐怖谷效应的风险。

而第二种方式则是剑走偏锋,选择利用恐怖谷效应。这样的手法最常运用在恐怖游戏当中,像是知名的《寂静岭》,开发者就可以应用人类的这种下意识反应,设计出许多让人打从心底不舒服的恐怖怪物。

而最为困难的方式就是正面跨越恐怖谷,随着近年来面部表情捕捉等各项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作品靠着尖端的研发实力摆脱了恐怖谷效应的阴影。像是《地平线:期待黎明》、《神秘海域》系列,或是《荒野大镖客》等,在人物制作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完成度。

而曾研发《暴雨杀机》的Quantic Dream,在近年推出的《底特律变人》中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成果。

虽然说来简单,但为了跨出谷底的那一步,却需要付出庞大的金钱和劳动力。尽管严格来说,恐怖谷效应这种引起人们反感的原因从未被具体证实,所以有人称它只能算是尚未被证明的伪科学。不过有趣的是,其实也有不少案例显示,恐怖谷效应不只是会因为视觉,同时也会因为观赏者本身,甚至是作品的时空背景而产生增或减的效果。

像是知名大作《上古卷轴》、《质量效应》,甚至是一项备受赞誉的《最后生还者》一代,这些顶尖水准的超级大作,在某些人的眼中看来,也是会让他们心生畏惧的作品。

由此可见,因为每个人主观感受的不同,对游戏开发者来说,想要完全避开恐怖谷效应还真是一门钻研不完的大学问呢。那么对于玩家而言,又有哪些作品曾经让你产生这种恐怖谷效应的感觉呢?可以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