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擦腿的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1、本病征病因尚未明确,局部的刺激,如外阴部的炎症、湿疹、包皮过长、包茎、蛲虫感染等常常引起局部瘙痒,是幼儿出现摩擦外生殖器行为的常见诱因,尔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习惯动作。亦有的儿童因为寂寞而玩弄生殖器,常见于男孩。不良环境、情绪紧张、焦虑等则常常可加剧这种行为,儿童将此作为缓解情绪焦虑和自慰的一种手段。
2、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其不同的主要动欲区。人的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
口腔期(0-1岁),快感主要来自于口腔。肛门期(1-3岁),快感来自于对粪便的排泄或保持。性蕾期(3-6岁),儿童不仅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有手淫行为,而且他们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潜伏期(6-12岁)关注于学习,探索世界,性兴趣被其它兴趣取代。生殖期(12岁以后)重视生殖功能,重新体验性器官的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性蕾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要经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器官进行探索。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内驱力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获得力必多的满足。
另外,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偶发的因素比如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的刺激引起了儿童性器官的快感,即使在病好了之后,也会主动手淫,寻求快感。他们,认为这种不良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儿童长期处于单调、刻板的环境下,活动受到限制,或者强制儿童卧床玩耍,这时,儿童的活动受到限制,也会引发儿童主动手淫,寻求性快感的行为。
(二)发病机制
目前研究的结果,其发病可能与神经介质紊乱有关。可由胆碱系统代谢障碍,进而引起多巴胺功能亢进所致。
具体说来,有两类学说,一类称传统观点;另一类为神经介质紊乱学说。
传统观点包括:①不良习惯;②外阴炎症蛲虫病等所致;③性早熟。对这些传统观点已有持不同见解者予以一一推翻。有些患儿发病年龄还不足2个月,故谈不上形成习惯,药物治疗有效,停药又可复发,足以证实不是“习惯”。对于外阴充血的患儿采用抗炎治疗无效,有蛲虫者驱虫治疗症状亦未见好转,提出外阴充血是交叉擦腿的结果而不是外阴炎症。对临床症状较严重的病例测血促卵泡激素与促黄体酮激素,结果均正常。阴道深片测激情素水平亦正常,故患儿并无性早熟表现。
神经介质紊乱学说的依据是,患儿尿氨基酸分析,有82%增高,症状消失后复查,其中70%恢复正常,提示本病征可能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另外患儿的铁蛋白检查结果,有75%低于正常,说明储存铁缺乏,储存铁的减少可导致儿茶酚胺代谢紊乱。儿茶酚胺分解代谢过程中,单胺氧化酶是个关键酶,也是铁的依赖酶。因此小儿体内需有充足的铁方能激活单胺氧化酶,以便维持儿茶酚胺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