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文库】太极拳谱中经论诀辨析 2024-07-30 11:28:03 武术自由谈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首刊于《武魂》杂志1998年第10期) 太极拳谱,是太极拳的理论文集。在太极拳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流派的产生,也相应出现了各自的拳谱。然而在发展中。不可否认存在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情况。因此要想学好太极拳,就必须认真研究太极拳的谱经论诀。1852年武禹襄所得的“盐店本”《太极拳谱》,文章只有四篇。到1930年,姜容樵、姚馥春发表的所谓“乾隆抄本”拳谱,“比世之所传者多三分之一”。多的是七绝歌诀六首、《二十字诀》一篇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一篇。由于多了“三分之一”,遂被某些考证家渲染为:此为老拳谱的原貌;六首歌诀为太极拳经,是三丰祖师的原著;歌诀的释文为王宗岳所注,后来又将释文抽出独立成章而成《太极拳论》。并提出一个新的论点:“经无论不明。论无经不通,经论对应,始成一体”。这些结沦是否正确,有必要加以分析辨别。按我国传统文化分类,古文中的“经”.是作为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典籍,如“五经”;也指载一事一艺的专书,如《黄帝内经》。解释经义的文字叫“传”,如解释《易经》的部分叫《易传》,解释《春秋》的叫《春秋三传》。而“论”多数是分析道理或是非的文字,如“策论”等。“论”不一定都是论“经”,如“论战阵”、“论谋攻”。古书中也没有以论解经的书,所以“经论对应”之说尚须推敲。再从六首歌诀的内容来看,只是一般的学拳心得(体会),也极不系统。作为“拳经”,应当是系统的拳法理论,如以六首歌诀为“经”,就其内容而言,实为褒之太过。歌诀的释文显系近代人套用《太极拳论》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而成,而且套用的非常牵强,甚至有的释文与歌诀的内容毫无关连。少数考证者把歌诀视为太极拳经的原貌,把释文视为《太极拳论》的前身,都失于认真分析。为弄清问题,我们先分析第一首歌诀:第一句:“顺项贯(提)顶两膀松”。释它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膀松,然后窒”。这一旬歌诀是“虚领顶劲”练法的身法要领。“顺项提顶”即头现三阳:颈项竖、百会悬、祖窍聚。能提顶两肩自然松沉。释文中的“气沉丹田”是第二句歌诀的内容。“两膀松”是重复歌诀,“然后窒”不通,与歌诀无关。后面的三句都是赘文。再从“虚领顶劲”一句用“灵”字不用“领”字来分析,释文是杨派太极拳自成体系后之作。因为杨派拳谱中此句用“灵”字而不用“领”字。“灵”与“领”是两个不同概念,灵是灵活,或者灵敏;领是领起全身。故《十三势行功歌诀》云:“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再者,根据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亦应是“虚领顶劲”。歌诀第二句:'束烈(肋)下气把裆撑”。释文为“提顶吊裆,心中力量”。第二句歌诀是说“气沉丹田”的身法要领。“束烈下气”在武禹襄的《身法》中叫“护肫”,护肫为“天覆之象”。“把裆撑”即把裆撑圆,圆裆宜于“吊裆”,吊裆为“地载之象”。天覆地载,合二气于丹田,故第二句歌诀是说“气沉丹田”的身法要领。释文中的“提顶”是第一句歌诀的重复。“心中力量”与歌诀含意无关。只“吊裆”二字与本句歌诀才有关系。(“提顶、护肫、吊裆”均为武禹襄率先提出,据此也可判断出释文为近人之作)。第三句:“威(胃)音开劲两垂争”。释文为“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这段释文与歌诀内容毫不相干。第三句歌诀是说打手时的发力方法。“胃”有的改为“威”,不通,应是胃字。胃即“太仓穴”,是两气分争的中心点。“音”是指“内气鼓铸”。“两垂争”即先天气下沉,后天气向上的二气分争的发力方法。歌诀含义本来很明显,一经注释反到叫人费解了。什么是“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又是指什么?是指七拳十四打,还是指上步七星?“视如车轮”即看着像车轮,七星势如何看着像车轮?均与歌诀本意无关。特别是“柔而不刚”之句,不但与歌诀本意无关,而且与太极拳的要求相悖。太极拳要求:“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即柔软的目的是为了坚刚。故又曰:“松中求整,柔中寓刚”。柔而不刚不是太极拳要求的“阴阳相济”。歌诀第四句:“五指(趾)振地上弯弓”。释文为“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气.如搏(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矣。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这段释文牵强附会处多,合诗意处少。这句歌诀含义也很明显,是说:五趾抓地,两足生根;足之上,尚须弯弓。能弯弓则可蓄发自如,或劲曲蓄而有余,一身备五弓,合先天之象。这首歌诀前两句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身法要领。后两句是说打手时的发力方法与发力的先决条件。歌诀二:歌诀第一句:。举步轻灵神内敛”。释文为“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首先要提起全付精神,才能举步轻灵。“神内敛”是说既要提起精神,又要抱元归一,是“举步轻灵神内敛”的概括。而释文不过在重复歌诀之外加上“周身要’三个字。“尤须贯串,气宜鼓荡”两句应是下句“莫叫断续一气研”的释文。可是歌诀第二句'莫叫断续一气研”,释文却是“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二两句的释文虽然套用的比较牵强,总还与歌诀有关。而三、四两句的释文就更值得推敲了。歌诀第三句:“左宜右有虚实处”。释文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释文的作者不了解“左宜右有”之含意,才把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论虚实一段套来作为释文。“左宜右有”是一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原文为“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后人用来形容人之多才。处事无所不宜,无所不能。按此成语之意,“虚实处”应为打手时对虚实的处理。如按释文所注,“左宜右有”之句的含意便模糊了。歌诀第四句:“意上寓下后天还”。释文为“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辟(譬)如将植物揪(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这段释文(除各别字)与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的末段完全相同。我们先不急论谁是抄袭者,只研究释文对歌诀的注解是否得当。李亦畬先师归纳为《打手要言》中的文字,当然说的是对打手的要求。释文套用《打手要言》中这段话当然也是指打手中的阴阳虚实匹配问题,即“守中抱一”的技击法则。由于释文的作者误解了“意上寓下”之含意,套用这段“凡此皆是意……”也未能完整地解释歌诀,对“后天还”没作任何注释,这岂不是一大漏洞(失误)!“意上寓下后天还”全句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丹道功夫。太极拳是丹道行蹻,故有顺、逆二功:顺者,生生不已,以一法而生万法;逆者,逆返先天,还虚合道,复归无极。太极拳是“藉后天躯体,演先天神气”,此即“后天还”,即后天还先天之意。如按后天还之本意,套用《打手要言》来注释”“意上寓下”就不妥当了。“意上”是炼神;“寓下”是炼气,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及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返朴归真,后天还先天。“意上寓下后天还”是道家“三华聚顶,五气朝元”的功夫。这样解释才合乎:“欲天下英雄豪杰益寿延年不徒技艺之末也”之意。虽然如此,也不能肯定此诗为张三丰所作,因歌诀四的“四两拨千运化良”一句,显然出自《太极拳论》中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据此分析《歌诀》当为王宗岳之后的作品。其余几首歌诀。觉得没有必要一一的分析了。因为含意都很明显,并无深奥难解之处。譬如:“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极柔即刚极轻灵,运若抽丝处处明”等都很明显。总之歌诀的注释者,牵强的套用《太极拳论》和《打手要言》来注释,弄得与歌诀原意风马牛不相及,反到使人费解了。再对《二十字诀》做些分析。诀为:披闪担搓歉,粘随拘拿扳。软掤搂摧掩,撮坠续挤摊。从标题来看,二十字每字为一诀。又有“五字经诀”,诀的每句第一个字与《二十字诀》完全相同。因而有人认为《五字经诀》的每句第一个字为诀,后四个字为解。我从这首五言二十句的内容来分析,却是每两句为一个阴阳虚实的法,所以是十个法,而不是二十个诀。譬如:“披从侧方入”,说我披身从彼侧方而入,还说得通。但第二句:“闪展无全空”,说闪是“展无全空”就不通了。闪与展是两个概念。闪是躲;展是进。闪、展是打手的两个步骤。闪是为了展。只闪不展,是只躲避不进攻,所以两者不能分开。这两句连起来即“接彼来势,披身闪走侧方,展身而进(入)”。。“无全空’应为“全无空”。展无全空,是说尚有落空之时。而“全无空”才合“拳去不空回,空回必不奇”的打手要求。再说三、四两句:“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担是担当,或者承担。化是化解。说“化”是注解“担”,也不妥当。担字含有。“掤”与“擎”的意思,(擎是武派太极拳诀)。《太极拳论》中有“立如平准”之句,担化含有权衡之意。欲称其量,必先承受其重,此为担化之意。“搓磨试其功”,有“承”才能“搓磨”。这两句连起来大意是接彼来势,通过承担搓磨,试其攻防意图及功力之大小,然后化而发之。通过分析这五言二十句歌诀,实际是对立统一的十条阴阳虚实的技击法则。所以名为《二十字诀》不如名为“阴阳十法则”。再说《十三势行功心解》,姜氏谱中仅二百个字,杨氏谱中是三百五十八字,昊氏谱中三百二十二-字。不管文字多少,不难看出与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某些单句完全相同。因而顾(留馨)在(太极拳全书)中说《十三势行功心解》为武禹襄作。再从各谱中几篇有关十三势的文章来分析。第一篇名为《十三势》。是说太极拳是由八卦、五行衍化而成,故名《十三势》;第二篇《十三势行功歌》是说十三势行功走架的要领;第三篇《十三势行功要解》是逐句解释《十三势行功歌》之作,是武禹襄的学拳心得。然而《十三势行功心解》从其内容而言显系《打手要言》的残缺篇。太极拳流派的形成,始于清末民初,而姜氏的所谓“乾隆抄本”中为何亦有此文?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六首歌诀的释文、《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等都是近代人的附会之作。特别是《二十字诀》显见为太极、形意、八卦三家分鼎京津之后的作品。文中的展、搓、拘、挽、摧、掩等皆为形意拳诀。而粘、沾、掤、搂(扌履)、牵等又是太极拳的法诀,很明显是“二合一”的文章。六首歌诀虽然不能肯定文成何,时,但从歌四:“忽隐忽现进则长……四两拨千运化良”之句来分析,成文的时间应晚于《太极拳论》。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我们把所谓“比世之所传多三分之一者”之谱,视为张三丰与王宗岳所著,岂不大谬!■ 武术自由谈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赞 (0) 相关推荐 杜元化盗版武禹襄拳谱 <陈氏太极拳图说>末"杜元化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原委在杜元化其人其事与<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之考析\陈东山中已经详述原委,然而这些歌诀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 古拳谱中的太极十八跌技,简单实用,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 一. 揽 雀 尾 二. 单 鞭 三. 提 手 上 势 四. 搂 膝 拗 步 五. 抱 虎 归 山 六. 十 字 手 七. 左顾右盼 八. 斜 飞 势 九. 扇 通 背 十. 撇 身 捶 十一. 进 步 ... 宋书铭太极拳谱传抄本中的《十六关要论》 不管宋书铭太极拳传抄本怎么来的?其学术价值还是有的,其论里不乏有价值的东西!这篇<十六关要论>无论拳理还是文笔都很不错,很值得认真学习. <十六关要论>是太极拳走劲的各个环节, ... 【武学文库】 “清河三杰”下辽东 ——武派太极传入辽沈地区纪要 说来凑巧,最初将武派太极拳传入辽沈大地的三位老师都是河北省清河县人,后人将三人誉为"清河三杰",以志其功.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地区东部边缘.战国时归赵国,建东武城,是平原君 ... 【武学文库】搏击经验不是自拳套中来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原文首刊于<武魂>杂志1999年第3期) 经验不是学来的,而是亲身体验得来的.此点难以用理论说明. 我第一次比拳系出于一时的激愤,并无 ... '笨',在太极修炼中也许不是件坏事 人笨并不一定是坏事,他们比聪明人或许更加适合练习太极拳,更加容易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跟这两种人的性格特质有很大关系,也跟太极拳这种运动的特性有关.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聪明人和笨人比较有以下几个特 ... 还原太极拳谱之本貌---王宗岳《太极拳论》校译诠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校译诠释 [正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校勘] (1)本篇全文采自陈微明的<太极拳术> (2)许霞厚,即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和 ... 〖武学文库〗秘传功法《马阴藏相》 〖武学文库〗秘传功法《马阴藏相》 丁愚仁 | 太极(中) <太极>主题共分上.中.下三部,选自"识丁"十三昆明站丁愚仁老师现场答疑,本期 "太极(中)" 包含3个视频,共引出6个精彩话题. 视频一 传统文化 ... 太极的中定、逢转必沉和以身换步的练习方法 2020-05-20 15:28 1.尾闾中正: 尾闾者,脊骨最下四个至五个脊骨合成之骨也,此处所言应为泛含腰脊骨,即自腰以下至尾椎,要中正不偏,故外形上要求臀部微歛(「在内质上要求提 阴蹻」「有语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