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116)侯氏黑散
周末的日光,很短,天气渐凉,我喜欢的冬天,就要来了,也就意味着一年即将进入了尾声,下午把今年初定的计划,方向,目标对比,各项指标进展顺利,今年其他方面不太顺利,学习伤寒,经方坚持了下来,一路上也遇见了很多好的老师,及一起通行的同道。
没有很好的机会,就暂时停下,等待下一个时机,同时做好准备。
年底了,想把公休假休了,好好放松及规划及2018年,同时想去看看老师。
今天学习到金匱侯氏黑散
【方药】菊花四十分(30克) 白术十分(7.5克) 细辛三分(2.25克)茯苓三分(2.25克)牡蛎三分(2.25克) 桔梗八分(6克)防风十分(7.5克) 人参三分(2.25克) 矾石三分(2.25克)黄芩五分(3.75克) 当归三分(2.25克) 干姜三分(2.25克)芎劳三分(2.2s克)桂枝三分(2.2s克)
【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现代用法:作散剂,每服3克,每日1次,黄酒送下)。
【原文】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二)
【解说】本证为阳气不足,大风直中脏腑所致。病位主要在脾,病势却在欲化热而尚未化热之际,故四肢烦重与心中恶寒不足并见。
《沈注金匮要略》云:“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
用侯氏黑散其玄机主要在于补脾胃、祛风邪。试用白术、茯苓、人参、干姜以补脾益气;菊花、防风、细辛、桂枝以祛风散邪。
特别重用菊花,以能并去内外之风邪也;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桔梗、矾石降气化痰,以使风邪无所恋;黄芩、牡蛎清热敛阴,以制风邪之所散。
全方药味虽多而不杂,配伍虽繁而严谨,可谓步步为营,丝丝入筘。目前临床将本方广泛运用于痹证、中风、顽麻、痫证、狂证、头痛、眩晕等多种与风邪有关的疾病,疗效卓著。
今天学习桃核承气汤。
[方证]
1.大黄证。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精神亢奋不安,如狂。
5.面红、唇暗红、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脉沉涩。
[原文点睛]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妇人血瘀经闭、痛经以及恶露不下等症,常配合四物汤同用;
兼气滞,酌加香附、乌药、枳实、青皮、木香等以理气止痛。
对跌打损伤,瘀血停留,疼痛不已者,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三七等以活血祛瘀止痛。
对于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可以本方釜底抽薪,引血下行,并可酌加生地、丹皮、栀子等以清热凉血。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我用本方治疗一失眠女性,用过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效,后来说时有小腹疼痛,刺痛,腹诊摸到有一结节压痛,考虑有下焦瘀血,用桃核承气汤三剂而愈。
佳明简介:
作者简介:
林佳明,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辩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