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福建土楼
徽派建筑结构严谨,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砖雕和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具有徽派风格的这三种民间雕刻工艺,后被称作“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典型代表地:
(绩溪紫园)
(歙县许村)
(黟县宏村)
(婺源虹关)
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
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错落参差苍翠间,依山就势固如磐。
客家先祖多灵巧,拱出蘑菇代守边。
方圆居所匠心筑,风雨侵蚀过百年。
屋老犹能坚本色,春风何必秀新颜。
(圆楼)
(方楼)
(五凤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为圆楼、方楼及五凤楼等。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以建造外墻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能。
福建土楼的形成过程,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的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
土楼文化很讲究同宗血缘的凝聚力,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
(华表)
土楼家族有一习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场功名之后,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两边竖石笔一对。石笔,古称“谤木”,即后来的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土楼家族还很注意“兴诗立礼”,楼内随处可见的对联无时不在激励后辈学子求上进。
福建土楼以分布广、保存完好而著称,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因此,福建土楼故又称“客家土楼”。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众多的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是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福建土楼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上,也始终绽放着独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