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读懂这十二个字?
今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看一下上面这幅书法。试着看一看,您能看出其中隐藏的玄机吗?这十二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您能读出来吗?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设计的一首诗。苏轼可以称得上是北宋文坛的第一巨匠。他不仅仅是诗文写得好,而且还创造了好几种另类的诗文写作技法,象一字诗,神智体诗歌等等。今天这个就是苏轼创造的神智体诗歌。
所谓的神智体诗歌,就是把写作的意图通过某种非诗歌的形式体现出来,象谜语一样,让人们去猜测所写诗文的文字内容。所以又被称为“谜象诗”。关于苏轼的这首“谜象诗”,还有一个趣味故事。
北宋神宗年间,北方的辽国派了一位使者。所谓来者不善,这位辽国使者虽出自蛮夷之邦,但是却是博闻多识,并且诗文写的非常好。没事的时候,这个使者就时常跑到翰林院里,拿一些古里古怪的诗文来为难那些翰林学士。有些问题过于刁钻,让那些翰林院学士回答不上来,这让大宋朝堂上下都非常没面子。宋神宗情急之下,就派苏轼去做这个使者的馆伴,为的就是想让苏东坡去打压辽国使者的嚣张气焰。有一天,辽国使臣就像往常一样,拿诗文来刁难苏轼。苏轼就淡淡一笑说:“写诗是很容易的事儿,能解诗才是难事。说着就拿起笔,写下了这奇形怪状的十二个字。”然后苏东坡很礼貌的对辽国使者说:“这是我写的一首诗,题目叫《晚眺》。请您帮我解一下这首诗吧!”
这十二字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还有倒写。辽国使者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才知小巫见了大巫,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在大宋君臣面前卖弄诗文了。
这首诗叫谜象诗,就是把写诗的意图藏在外在的字的形象之中。总共十二个字,每三个字组成一句诗。第一句就是亭、景、画。这个“亭”字写得很高很长;“景”字写得很宽很短;第三个画字,繁体的“畵”字,下面是个人字。省去下部“人”,就成了“无人畵”。所以第一句就叫做“长亭短景无人画”。古时候,在官道的路边上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就叫做“十里长亭”。短景,就是光景不长,意思是太阳将要落山了。其中这个短景还暗含着题目中的“晚”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十里长亭边的景色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画出来的。
第二句是老、拖、筇。这里的“老”字写得比较大,用墨厚重,直观上看就是“老大”,意思是老者、老人;“拖”字横着写,就成了“横拖”;“筇”字竹字头写得非常细,就是“瘦竹”的意思。所以这一句就是:老大横拖瘦竹筇。筇是一种竹子,古人经常拿来做手杖。“瘦竹筇”就是细细的竹杖。整句的意思就是:在十里长亭边,一个老者,横拖着竹杖。
第三句是首、云、暮三个字。首就是头,这里“首”字反着写,就成了“回头”、“回首”;“云”字上的“雨”和下面的“云”拉开间距,就叫做“断云”;“暮”字下面的“日”写的歪歪的,就成了“斜日暮”。连起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回首断云斜日暮”。描写这个老者回过头去,向远处眺望,看到落日余晖的景象。
第四句是江、蘸、峰三个字。这里“江”字中的“工”写成曲折的,意思是“曲江”;“蘸”字倒着写就成了“倒蘸”;第三个“峰”字中的“山”旁写的斜斜的,想要侧倒的样子,就成了“侧山峰”。整句的意思就是“曲江倒蘸侧山峰”。第三句写的是远眺中看到的天的景色,这一句则由第三句的向上看之后,转到向下看到的景象:弯弯曲面的江水之中,倒映着水边群山的影子,山峰高峻挺拔的象笔尖一样,水倒映着山就像毛笔在蘸墨似得。
所以这首诗的整体就是:
《晚眺》
长亭短景无人画,
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侧山峰。
解读完这首诗,明白了其中暗藏的玄机和奥秘,是不是让我们领略到了苏东坡一代大文豪的聪明才智呢?
这里是乾訸书苑,这里有文学,有历史,有远方,还有诗。
乾訸书苑 每日不同
周一 易经 周二 儒家
周三 道家 周四 儿童蒙学
周五 诗词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