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 他发誓与母亲“此生不见面”,为何还被人称为孝子?

/有奖读书,请从公众号菜单进入/

前几年,有一个很火的电视剧《甄嬛传》,剧中甄嬛和雍正皇帝聊天时,经常提到“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很多朋友都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关于母亲偏心支持兄弟相争的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武姜生了几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共叔段”。因为大儿子在出生时难产,母亲武姜从小就厌恶他。武姜特别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后来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庄公当了国君之后,他的母亲武姜就替共叔段要各种好处,庄公都满足了母亲的要求。为此共叔段不仅要了最好的封地,还在封地上大肆发展自己的实力,慢慢吞并其他的临地。对此庄公都忍受了。发展到后来,共叔段想用武力夺取庄公的君位。母亲武姜还答应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得知了共叔段想要偷袭国都的消息,就派手下大将子封领兵讨伐共叔段。在鄢城,庄公的部队打败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伯克段于鄢”的典故。

庄公打败了弟弟之后,非常生母亲的气,他就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及黄泉,不相见也!”意思是:死了以后再相见,活着都不见他母亲。毕竟是母子连心,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但是古人非常重视誓言,庄公也不敢违背自己的誓言去见母亲。

有个叫颍考叔的官吏听说后,特意给庄公进献贡品,庄公就请他吃饭。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就说自己家中有老母亲,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颍考叔就请庄公把这些肉羹赐给他,让他带回家孝敬老母亲。庄公听后非常羡慕,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就问:“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在颍考叔的建议下,庄公派人挖了一条深及地下水的隧道,因为挖到了地下的泉水,就代表了黄泉。这样呢,庄公在不违背自己誓言的情况下,和母亲武姜在地下隧道来了个“黄泉相见”。从此,庄公就和母亲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

在这个典故中,郑庄公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厌恶和冷落。自己当了国君后,还被母亲处处算计,甚者发展到了母亲和弟弟联手想要推翻他的地步。这样的遭遇,换成一般人都很难再做到孝敬,但是郑庄公做到了。这样的例子,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还有很多。比如 “芦衣顺母”的闵子骞,“孝感动天”的虞舜大帝。尤其是虞舜的故事,更加值得学习。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相传他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弟,曾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想要烧死他;让舜掘井的时候,他们向井里填土想要活埋他。事后舜毫不记恨,仍然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即使舜当了天子以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还封他的弟弟做了诸侯。

今天我们列举的几个故事,都属于一种情况:父母对自己不好的时候,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这是一种纯净的“孝”,这种“孝”不需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换为条件;也不以感恩为理由;她是毫无条件的对父母的敬爱。所以说这种“孝”才是最崇高的。这种“孝”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弟子规》中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翻译成白话就是:父母疼爱自己,孝敬父母是不困难的;父母讨厌自己,仍然孝敬父母的人才是真正的品德高尚。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尽管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人的天性,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矛盾,甚至有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还存在着比较深刻的冲突。生活中确实也存在着对子女不好的父母。面对这些情况,当父母年老体弱需要照顾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做呢?不妨读一读《弟子规》中的这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乾訸书苑有奖读书活动

增加"学力"可兑换奖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