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一个失误,让东北一小国兴起,400年后二位大帝饮恨于此
作为晋朝奠基人之一,司马懿将“忍”字功夫发挥到了极致,隐忍数十载之后,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由此司马家族一飞冲天,对西晋的建立可谓功不可没。但就他个人能力而言,却是长于内政,而短于国防大战略,由此犯下一个错误,折腾了中国400年,隋朝杨广、唐朝李世民因此而丢脸。
初平元年(190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于是,公孙家族就此成为辽东一霸,是事实上的割据政权,但在曹操一统北方之后,辽东上表称臣。但在青龙五年(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公孙度之孙)反叛朝廷,自立为燕王。第二年,雄才大略的魏明帝曹睿,命令司马懿铲除公孙渊势力,这是司马懿唯一一次参与平定边疆叛乱。
司马懿到达辽东之后,战事非常顺利,纵兵激战,三战三捷,大破辽军,包围敌之巢穴襄平。随后,魏军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是年底,辽东平定,司马懿班师回朝。
然而,司马懿平定叛乱之后的处置,却犯下一个错误,他将公孙家族治下百姓四万余户,全部迁回中原地区。在司马懿看来,将此地人口迁回中原,是能免除后患,但不料却埋下一个更大的隐患,养出一个更麻烦的敌人,折腾中国400余年!
高句丽,开始主要由濊貊(huì mò)和扶余人组成的政权,后来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当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蕞尔小邦,受到汉朝庇护,随后疆域迅速扩大。
王莽篡汉时,高句丽发动数次小型叛乱,犹如狗皮膏药一般让人烦,只是汉朝无心理会高句丽罢了,王莽将高句丽改成“下句丽”。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天下大乱之际,高句丽妄想图谋整个辽东,但辽东的公孙度让高句丽数次碰壁,甚至公孙度之子公孙康为了教训高句丽,还曾攻破高句丽国都丸都城。
然而,司马懿将辽东人口迁回中原,却留下了一片空白之地,让盘踞在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欣喜若狂,高句丽从此彻底没了阻碍。在此后数百年间,高句丽不断扩张,到隋朝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成为一个横跨千里、治下人口多达四五百万、军队不下三十万的强大政权。
从东汉末年到高句丽灭亡,这个东北小政权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噩梦,一直折腾着中国,甚至到了隋唐时期,还让杨广与李世民丢脸!
这时,高句丽得陇望蜀,开始觊觎中原王朝的幽燕之地,令中原政权如芒在背。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率先发难,派兵进攻辽西,对此隋文帝坚决反击。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为了消灭高句丽,前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最多时发动近百万大军,即三征高句丽。可惜,杨广三征高句丽每一次都失败而归,将强盛的大隋王朝折腾的奄奄一息。而得胜的高句丽,甚至将隋朝战死的战士遗骸,搭建成一座京观,由此羞辱隋朝。
鲜为人知的是,隋炀帝杨广征讨高句丽时,留下这么一句话:“勿为子孙留遗患”。从国防战略安全上看,杨广目光长远,深知高句丽的危害,所以才不顾一切的要除掉高句丽,只是动作急躁了一些。
杨广看到的高句丽危害,李世民自然也能看到。所以,李世民也发动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成功,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才彻底消灭高句丽。唐高宗时期,之所以能消灭高句丽,实际是隋唐长期对高句丽的战争,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最终水到渠成,因此灭一国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纵观高句丽的扩张史,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司马懿,他将辽东民众迁移到中原地区,导致辽东出现权力空白,看似解决了一时之忧,却埋下了高句丽这个更大的麻烦,让高句丽得以迅速发展。辽东出现权力空白,即便没有高句丽出来,也会出现其他什么句丽,所以说司马懿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