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蜀国灭亡的第一责任人是诸葛亮,而不是刘禅?

三国演义中,一心“复兴汉室”的刘备,被誉为正统王朝,身边也聚集了一批忠义之士,比如关羽、张飞、诸葛诸葛亮、赵云等人。然而,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四川等地,又有复兴汉室的大旗,再加上诸葛亮等一批顶级人才,为何如此的蜀国却第一个衰亡?

尤其是蜀国的诸葛亮,如今已经成为智慧之神,很多小说里都有“诸葛”这一角色,“诸葛”这两个字都沾了诸葛亮的光。在这一千古神级人才的指挥下,为何蜀国反而会灭亡,这不太符合逻辑呀。其实,就笔者来看,蜀国的衰亡,就始于诸葛亮!

蜀国最大的战略,就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然而毛主席评价是:“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但就现实来看,诸葛亮这是纸上谈兵,秦川和荆州相隔千里,如何起到互相呼应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蜀汉国力弱小,如此分兵两路,岂非主动削弱自己,不仅没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断其一指”,反而给敌人提供了一个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绝好机会!最终,关羽镇守荆州时的北伐,却被孙权偷袭得手,蜀汉失去了一个战略要地。

而且,诸葛亮预测的“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蕴含了“复兴汉室”的深得人心之意,但现实却当头一棒。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以优势兵力雷霆前来,陇右五郡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但广魏郡和陇西郡却拒不投降,以至于魏延“围攻月余不能攻克”。

从用人上看,诸葛亮不仅没有为蜀国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而且还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当时,蜀国有三股政治力量,一是诸葛亮为首的荆楚势力,一是李严为首的东川势力,一是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地势力。然而,诸葛亮身前身后,掌管蜀国大权的却一直是荆楚势力。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这么一句话: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文中提到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包括诸葛亮之后的丞相蒋琬,其实都是荆楚派之人,难道其他势力就没有忠义能臣?更让人吃惊的是,诸葛亮此言非常大胆,所谓“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那还要皇帝干嘛?

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被合称为“蜀汉四相”,费祎死于253年(蜀国263年灭亡),后面三个都是“继承丞相遗志”,几乎是墨守成规。关键问题在于,荆楚派掌握大权之后,蜀国富强了吗?不仅没有,反而变得更衰败了。

从提升国力来看,诸葛亮使用的还是传统一套,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改善。然而,诸葛亮却延续了刘备时期的一个恶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诸葛亮在提升国力上看,不外乎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之类,虽然功劳巨大,但和当时的曹操、孙权等相比,也没高明到什么地方,甚至可能还比不上曹操,因为曹操接手的地盘几乎是一片废墟。

刘备攻下益州之后,手里没有钱,于是鬼才刘巴出了一个“货币掠夺”的坏主意。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中记载,“军用不足, 备甚忧之。 刘巴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直百五铢),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 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所谓“直百五铢”,做一个比方就是:原先是一元钱的钢镚,现在把上面的“一元”改成“一百”,这可能是史上罕见的货币掠夺了。后来,蜀国甚至还丧心病狂的降低金属货币重量。正因如此,所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其实就是掠夺民财,不然“府库充实”是天上掉下来的?

然而,如此一个恶政,诸葛亮和继任者却没有废除,而是一直实行。可以想象蜀汉百姓和官府的关系,几乎不可能好起来。其实,这里有一个对照,东吴实行过“大泉五百”、“大泉一千”之类,换算下来和“直百五铢”差不多,但实行10余年遭到强烈反对之后,孙权最终废除了这一货币,而诸葛亮的蜀国却一直不废除。

战略上纸上谈兵,用人上结党营私,经济上恶政损民,如此蜀国能不衰亡?因此,诸葛亮才是蜀国灭亡的第一责任人,而不是阿斗刘禅,因为刘禅也没什么机会主政呀!

其实,关于这一话题,还有一点:蜀汉国力弱小,诸葛亮却为何还总是北伐?更关键的是,说北伐是以攻代守可以理解,但诸葛亮北伐却一直失败了!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222年夷陵之战的惨败,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一个弱小的蜀国,却在10年之内一直惨败,蜀国还有保留多少元气?

更让人崩溃的是,《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嫡系姜维,继承了丞相战略,在238年—262年之间,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结果也主要以失败告终!连年征战,蜀汉还有多少力量,如何不衰亡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