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唐人是何态度?唐朝墓志铭解开真相!

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女帝,武则天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一个是: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唐朝人是何态度?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一直强调“男尊女卑”,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相当于篡唐,属于大逆不道,自然应该遭到批判才对,明朝大学者王夫之评价为“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事实真是如此吗?一批唐朝墓志铭的出土,解开了真相,颠覆了传统认知。

首先看一下官方评价,这是代表大唐精英阶层的意见。

武则天之后,是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这三人对待武则天态度差不多,几乎就是淡化,尤其唐玄宗,直接把武则天看成一个普通的皇后。唐朝皇族对武则天的矛盾态度,其实可以理解,毕竟后来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很难强烈否定先祖。

皇家掌握治统,文人掌握道统,文人阶层如何评价武则天?

张柬之、敬晖等人发动神龙政变,上书唐中宗时,并未谴责武则天,而是将罪过推给了“谗邪凶孽”武三思。

则天皇后临御帝图,明目达聪,躬亲庶绩。则有谗邪凶孽,诬惑睿德,构害宗枝,诛夷殆尽。

当然,武则天退位之后,还活了一段时间,可能张柬之等人考虑到政权平稳,不想过于逼迫武则天,所以言辞夸赞较多,可以理解,但武则天死后,史学家如何评价的呢?

唐代史臣吴兢,亲生经历了武则天时期,他编撰《唐书》,就非常有代表性。书中吴兢评价客观,并未完全批判武则天,而是就事说事,还开创性的把武则天列入帝王本纪。五代时期,史家编修《旧唐书》时,就采用了《唐书》内容,但在结尾之处,狠狠的批判了一下武则天。

以上就是唐朝统治阶层的评价,总体而言相对比较积极正面。那么,这会不会是官方刻意如此呢?就如同清朝的文字狱那样,不让批判的声音出来?一批唐朝墓志铭,真实的展现了唐朝人对武则天的态度。毕竟,文稿之类可以修改,但墓志铭或墓碑这些东西,埋在地下就没法修改了。

通过墓志铭的解读,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墓碑上往往是唐、周并用,可见武则天对天下万民使用什么国号,并无严格要求。即便如此,还是有一批人使用“大周”国号,最有趣的是出现二者混搭。

唐故大周故沧州弓高县令杜君墓志铭并序,大周唐故文林郎焦府君墓志铭并序,大周唐故太子宫府大夫河东裴府君妻荥阳县君郑夫人之铭

出现这一情况,有可能是讨好武则天,但武则天下台之后,墓碑上的国号依然很混乱。由于墓碑是立在地面上的,墓志铭是放在坟墓中的,所以这时往往墓碑上用“唐”,而墓志铭却用“周”,或者是“唐”“周”混搭。

对国号的认同,反映出唐朝人对武则天的真实态度。

在传统认知中,武则天下台之后,立即被后人批判,打入十八层地狱,因此武则天只能无奈的留下一块无字碑,功过让后人评说。

然而,从唐朝武则天改唐为周,和之后一段时间的墓碑来看,唐朝人对武则天并不厌恶,这就颠覆了传统认知。如果真是厌恶到顶,那么至少在武则天下台,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之后,唐朝人会欢天喜地的使用“大唐”国号,而非墓碑上还出现“大周”。

其实,盛唐之后,一些唐朝人对武则天时期更加向往,比如大诗人杜甫,在诗中多次表达对武则天的敬意。当然,这可能与安史之乱的动荡有关,所以才怀念武则天时期的稳定吧。

到了唐末,因为国家衰落,文人墨客们开始偏激,由此口诛笔伐武则天,将武则天归于祸国殃民之人。到了宋朝时期,儒家正统观念彻底占据统治地位,加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严厉批评武则天,所以从宋朝开始,武则天形象急速下滑,根本理由就在于“破坏了男尊女卑传统”,就是见不得一介女流高高在上做皇帝。

然而客观的说,武则天虽然改唐为周,但并未严格限制国号使用,最终靠魅力靠政绩,让她下台之后,依然能得到世人怀念,因此武则天不愧是让人敬佩的千古女帝。而无字碑的出现,也可以看到武则天的豁达胸怀。古今帝王,几人能与她相媲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