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预防: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现维生素C降低尿酸

人体尿酸是嘌呤的最终代谢物,而代谢成尿酸的嘌呤则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外源性嘌呤主要来自含嘌呤的食物,但只占人体尿酸代谢的20%。 内源性嘌呤其实是细胞DNA和RNA的组成材料,细胞死亡后,细胞内的DNA、RNA和ATP等会被降解产生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所以内源性嘌呤主要来自代谢死亡的细胞。内源性嘌呤约占80%。
尿酸过高的直接原因:尿酸产生 > 尿酸排出 , 也就是产生尿酸的速度大于排出的速度。
现今对于预防痛风和减少尿酸的建议,都只建议饮食中减少摄入含嘌呤的食物,这只能减少20%的嘌呤来源,但更重要的是减少内源嘌呤的产生和尿酸的排出。 这一篇是关于一种同时能减少尿酸生成和增加尿酸排出的重要营养素:维生素C。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因为缺乏维生素C会容易出现坏血病,所以现在RDI建议摄入量中,维生素C每天100mg都是以预防抗坏血病作为出发点,“够”了就可以了,多了没有帮助。 饮食中的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对满足预防坏血病的量,的确可能足够。但如果需要维生素C作为改善其他健康问题的话,RDI没有任何参考意义,一切以研究证据为准。高尿酸导致痛风发病的高风险,这一篇是关于维生素C跟降低尿酸的关系。
维生素C是人体重要的抗氧化物,是血液中的清道夫,清除自由基ROS,减少DNA受损和细胞死亡,也就减少了内源嘌呤的出现,降低因为氧化应激所产生的尿酸。 维生素C通过影响近端小管(proximal tubule)对尿酸的再吸收率等,加速尿酸的排出。[4]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维生素C能够阻挡尿酸的生成[1],减少血清尿酸值[2]。
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维生素C跟尿酸有反向关系。青岛大学2018年发表的研究,[3]分析了美国14885名受试者的数据和饮食习惯,发现饮食中摄入越多的维生素C,血清尿酸值就越低。
临床干预研究同样发现维生素C对降低尿酸有帮助。201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一个荟萃分析[4],包括了13份临床试验一共556名受试者样本,结论是每天500mg的维生素C能显著降低血清尿酸值,平均只需要30天。
维生素C降低尿酸的证据充足,但专家们不太同意维生素C对痛风患者有帮助。 2020年美国风湿学会的最新指南,[5] 点名维生素C,说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不能再建议维生素C可以降低痛风患者的尿酸。我仔细看了有关的建议,其实就是下面的一小段,提到2个临床研究发现维生素C对痛风患者的降尿酸作用微乎其微。我根据有关的文献参考,只找到一份临床研究,另一份是不相关的……
另一份相关的是2013年发表的小型先导性临床研究,,每天服用500mg的维生素C对改善病情和降低尿酸没有帮助[6]。研究人员的结论是,之前的研究证实维生素C在痛风没有发病的人群中有降低血清尿酸值的作用,但对痛风病人看来就没有效了。
但事实是否的确如该研究学者的结论一样呢?《饮食与和平》专栏之前一篇关于维生素C的文章探讨过维生素C的剂量问题,有使用高剂量维生素C经验的医生的临床经验显示,病人跟健康人群对维生素C的剂量的耐受性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一般少于1克剂量的维生素C对高尿酸但非痛风患者有帮助,但同样剂量对痛风患者就可能不一样了,所以500mg维生素C对痛风病人的尿酸降低没有帮助,更大的可能性不是维生素C对痛风患者没有效,而是服用的剂量不够。
维生素C是安全便宜的营养素,食物来源的维生素C是最好的,但中国人不习惯生吃沙拉,烹饪的高温和沸水都会使得维生素C大量流失。某些水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例如一个大的橙子含维生素C约80mg – 100mg,但一个苹果的维生素C只有橙子的十分一。 但就算100mg的维生素C,对预防坏血病已经足够,但要达到抗氧化减少尿酸生成和增加肾脏排出率,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了。
高尿酸人群适当每天补充维生素C,可能对降低尿酸有帮助。
#健康科普排位赛##痛风##尿酸##维生素C#
参考
[1] Feigelson P.(1952), The inhibition of xanthine oxidase in vitro by trace amounts of l-ascorbic acid. J Biol Chem. May; 1952 197(2):843–50.
[2] Barja G et al.(1994), Dietary vitamin C decreases endogenous protein oxidative damage, malondialdehyde, and lipid peroxidation and maintains fatty acid unsaturation in the guinea pig liver. Free Radic Biol Med. Aug; 1994 17(2):105–15.
[3] Sun, Yongye & Sun, Jianping & Wang, Jianxun & Gao, Tianlin & Zhang, Huaqi & Ma, Aiguo. (2018).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C intake and risk of hyperuricemia in US adult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7. 1271-1276. 10.6133/apjcn.201811_27(6).0014.
[4] Juraschek, Stephen & Miller, Edgar & Gelber, Allan. (2011). Effect of Oral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on Serum Uric Acid: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63. 1295-306. 10.1002/acr.20519.
[5] FitzGerald, John & Dalbeth, Nicola & Mikuls, Ted & Brignardello-Petersen, Romina & Guyatt, Gordon & Abeles, Aryeh & Gelber, Allan & Harrold, Leslie & Khanna, Dinesh & King, Charles & Levy, Gerald & Libbey, Caryn & Mount, David & Pillinger, Michael & Rosenthal, Ann & Singh, Jasvinder & Sims, James & Smith, Benjamin & Wenger, Neil & Neogi, Tuhina. (2020). 202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72. 10.1002/art.41247.
[6] Lisa K Stamp et al (2013). Clinically insignificant effect of supplemental vitamin C on serum urate in patients with gout; a pilo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Arthritis & Rheumatism, 2013; DOI: 10.1002/art.3792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