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东西一定要达到理解、消化、融会贯通的境地
二十六岁时,王阳明才开始研习兵法。兵法谋略,向来是一门极重视实践的军事艺术。奇怪的是,王阳明在一个人琢磨的情况下,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精通了这门高深莫测的学问,达到了“此心不动,随机而行”的化境,在以后的军事实践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无论面对怎样千变万化、凶险复杂的战局,他都能保持镇定自若的心境,作出精准的判断,从而计智迭出,处处克敌制胜,所向披靡。他是怎么学习兵法的呢?
王阳明认为,研究兵法,一定要达到理解、消化、融会贯通的地步,让这些知识了然于心,形成可以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当宴请宾客时,他便把那些果核杯碗收集起来,排列阵势来作推演兵法的游戏,即使受到别人的嘲笑,他也毫不在乎,进入了如痴似醉的境界。
甚至当他领命督造威宁伯墓时,也不放过钻研兵法的机会,他把民夫按兵法上的“什伍法”来编制人数、队伍,有条不紊地调遣他们进行劳动,劳作之余,又兴致勃勃地指挥民夫们排兵列阵,演习据说是诸葛亮所传的“八阵图”等阵法。
就这样,在这种轻松自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通过反复的学习及磨练,王阳明逐渐把兵法的精髓融化于心,通晓了运用它们的奥秘,这就是他对兵法的理解——“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在他看来,所谓的“兵法”精髓,绝不是书本上死的、教条的东西,而是与心融合在一起、具有生命力的东西。经过千百回的学习与锤炼,那些知识早已融化在心灵之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一旦需要运用,他要做的,只是随机应变而已。
由此可见,我们的心就是一种能力,能随着学习和磨练的程度而提升自身的境界。
而通过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只是“一种反应”,是预先养成的反应,简单而枯燥,面对一种新情况往往会失去自然反应的能力。它不懂得随机应变,只能遵循原有的方针去刻板地应对。战国时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就是一例。
其实,不仅做学问、求道、驾驭马车、学习兵法要有耐心,做任何事情,要想达到完美至善的境地,又何尝不需要有耐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