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窥径之经典——经别篇第十一经水第十二经筋篇第十三

这三篇都是十二经脉的补充,又各自有其特点,经别加强了经络和脏腑联系,是的表里联系更加紧密,经水说明了十二正经里面实际上不仅有气血,还有津液,治疗上都是刺灸十二经脉,需要更加气血的情况决定留针时间和针刺深度,提出,灸过度伤气,针过度伤血,经筋说明了经络有这样一部分是不和脏腑相连的,和脏腑相关性下,治疗上以痛为输,以火针温针为主要治疗手段,主要用于各种痹症。

1.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经别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用于经络主干的离入出合,加强了经络和脏腑,体表和内脏,脏和腑之间的联系。经别的特点有以下几种:1)阴经经别只联系本脏,阳经经别联系本脏腑。2)经别的走行是向心性的,这和十二正经循行是不太一样。那它循行中的是经气,有的医家认为循行的是卫气,但基本上可以肯定不是营气或者是血。3)和气街,根结有相关性。根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气街会在后面学习。经别的具体用法,我们在后面再具体研究。

2.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经水是什么,估计很多学针灸的人也不知道,从内经的原文看,受水而行,是通行津液的通道,仍然属于十二经脉,五脏藏神,六腑接受谷气而通行谷之精微,经脉接受血而起到濡养作用,那经水是接受水而通行。从治疗上往往是“合而以治”。都是治疗十二经脉。

3. 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血多,气盛、热壮,针刺时,深刺、留针。足阳明经,针刺六分深,留针的时间是十呼。足太阳经,针刺五分深,留针的时间是七呼。足少阳经,针刺四分深,留针五呼。足太阴经,针刺三分深,留针四呼。足少阴经,针刺二分深,留针三呼。足厥阴经,针刺一分深,留针二呼。手的三阴三阳经脉,由于它们接受脏气的道近,气行也快,针刺的深度,一般不超过二分,留针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呼。但人有老少、长短、肥瘦的不同,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使之合乎自然之理。灸法也是这样的。灸而过度,可成恶火,针刺过度,使正气受伤。这里说了根据气血的多少,决定留针时间和针刺深浅,大家在临床上可以参考。手三阴三阳要刺浅留针短,足三阳留针长刺深,足三阴留针略短,刺略浅。原则是根据气血来决定,后面还说了,灸法过度伤阴,针刺过度伤气。这些在临床上都需要注意。

4.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本经筋所发生的病症有:足小趾及跟踵部疼痛,膝腘部拘挛,脊背反折,项筋发急,肩不能上举,腋部及缺盆部纽结疼痛,肩部不能左右摇动。治疗时要采用温针火针,以病见效确定针刺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这种病叫做仲春痹。从这里我看到了经筋病不连脏腑,所以和脏腑相关性会比经脉病要相差很多,主要是肌肉关节的的痉挛、疼痛和活动受限,治疗上用温针和火针,治疗上也不用常规穴位,而以痛为输。所以这篇很好的解答了,为什么现代针灸中大量使用阿是穴,压痛点,激痛点、反应点等等。主要是因为我们治疗的大部分是经筋病,所以我们第一要注意阿是穴不能包打天下,它的治疗范围只是在经筋病,不要随意扩大治疗范围;第二经筋病没必要非寻求脏腑辨证选穴,切脉施行针法,用温针和火针效果可能更好。第三经筋病主要是痹证,也没必要扩大化。

5.足少阴之筋,……在外者不能挽,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病在外,腰脊不能前俯;病在内,不能后仰,所以背部苦于拘急,腰就反折而不能前俯,腹部苦于拘急,身体就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当采用火针法,不用迎随手法,以病愈确定针刺的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如病在内,可用熨经、导引、饮服汤药。如转筋次数逐渐增多而又加重的,为不可治的死症。这种病叫做孟秋痹。这里少阴筋病有部分阴病,和脏腑有关,腹部疼痛痉挛,用熨经、导引、饮服汤药而不用针刺,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这部分实际上不能归为常规的经筋病。所以也不用针刺。

6.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凡是经筋所发生的病,属寒的筋会拘急,属热的筋弛缓不收,阴痿不用。背部的筋拘急就会使人腰脊强直反折,腹部的筋拘急就会使人前俯而不能伸直。火针法是针刺治疗因寒而筋急之病的,若因热而筋弛缓,就不能用火针法了。这里强调了,经筋病有寒有热,可能大部分是寒症,但是如果是热症的主要是无力,也就是萎证,是不用火针的。这里明确了像肌无力的治疗,无论是脊髓炎还是格利巴利还是其他运动神经元病,大多属于热症,不用温针,火针。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0)

相关推荐

  • 浅谈痹证

    浅谈痹证 --<素问·痹论>读书笔记 一.前言 自我入学以来,从课堂到临床带教老师,都似乎有意无意地将"痹证"等同于"痛证",凡痹皆痛,凡痛为痹.但 ...

  • 名医粟龙〡针灸(毫火针)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和验案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为多发.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Bell 麻痹. 粟龙教授在为患者诊疗 粟龙教授治疗运用针灸治疗面瘫有数十 ...

  • 《足少阴经经筋之循行路线主病及治疗方法》

    关于足少阴经经筋之循行路线,经文曰:"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 ...

  • 针道窥径之经典——官针篇第七

    #健康2021# 官针篇讲的各种针法,而在讲针法前,内经强调了针法是因为疾病的深浅而选择的.太过不及都有问题.九针是针具不同用于不同的疾病,而十二刺.九刺.五刺.三刺主要是疾病的病位深浅选择毫针刺法. ...

  • 针道窥径之经典——根结第五

    本篇讨论的根结,是对于经络经气流转的又一种阐述.大家都知道十二经脉起于肺经,如环无端,彼此之间依次流注,那五输穴的描述和标本根结的描述都是从四肢末端流向头颈部,而且经气也是逐渐增大,小溪汇成大河.那我 ...

  • 针道窥径之经典——热病第二十三

    本章主要写了热病,也写了偏枯等九种杂病,在临床上热病我们往往都是用药物治疗,用针治疗的除了放血救急,很少用.我用针治疗热病的临床经验也不多,大多是用伤寒的方子,但是在内经里却描述很多,主要还是我自己学 ...

  • 针道窥径之经典——五邪第二十

    五邪,大部分医家认为是五脏有疾病,而不是五种邪气侵犯五脏,从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外邪是不会侵犯五脏的,入侵五脏后会转战到六腑,而五脏大多是内伤所致.所以这里就是单纯说了邪在五脏的病症和治疗. 1.邪在 ...

  • 针道窥径之经典——四时气篇第十九

    电脑用的太多,颈椎又不行了,需要休养,以后更新会少,进度会慢 1. 岐伯答日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 ...

  • 针道窥径之经典——终始第九

    #健康2021#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 1.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阳经受气于四肢之末,阴经受气于五脏.所以经气的盛衰,阳经大概来自于四肢强健,来之于运动,阴经来之与五脏坚固 ...

  • 针道窥径之经典——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健康2021#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主要写了邪气如何侵犯人体,五脏病了会怎样,六腑病了会怎样,五脏病了可以从六种脉象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现.另外还谈及来色脉相合来判断疾病,和我们现 ...

  • 针道窥径之经典——九针十二原

    世间最温煦的春色,都隐藏在深谷. 我从今天开始,阅读经典,都说内经要从素问开始,我素问相对读得多一些,灵枢却只有读的只言片语,学针灸的针经没有通读,确是不该,我也生怕自己没有恒心,读着读着就放弃了,所 ...

  • 针道窥径——手法与补泻

    针道窥径--手法与补泻 终于讲到手法和补泻了,为什么一拖再拖呢,总是觉得自己这方面并不怎样,和主流有一定差别,但是却也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总不能就避而不谈,就当做一个引子给大家.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平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