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配伍理论

中药方剂的配伍理论有很多种,在君臣佐使的基本框架下,有性味配伍、七情和合、去性存用、升降相因、五行配伍等配伍形式,共同构成方剂配伍理论。其中的“去性存用”配伍法,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去掉其寒热温凉之药性,存留药物的某种作用,发挥其独特的、难于被取代的功效。医圣张仲景是使用“去性存用”配伍法的高手,经方中不少方剂中寓存此法,现举例如下:

大黄附子汤之用大黄

大黄附子汤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共有三药:大黄、附子和细辛。功能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等。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通腑祛邪之功犹存,为“去性存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现多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属阳虚寒凝者。

麻杏石甘汤之用麻黄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63条和162条,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症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后世用于治疗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病证。有汗无汗皆可用,症见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等。方用麻黄,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去性存用”也。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药虽四味,配伍严谨,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疗效可靠。

竹叶石膏汤之用半夏

本方为清补两顾之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热;气短神疲、脉虚数为气虚的表现。本方证多由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为主。方中竹叶、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呕为君药。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为使药。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使人参、麦冬补而不滞,使石膏清而不寒。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云:“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麦门冬汤之用半夏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本方功能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为“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炼津为痰,故佐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很轻,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全方组方特点有“去性存用”之妙,寓和降中补胃气,降逆中通结气。

后世方亦有不少用“去性存用”配伍者,如天台乌药散之用川楝子。

“去性存用”配伍法虽属寒热并用,但与寒热错杂证中寒热共用有别。“去性存用”法多用于纯寒或纯热证,加反佐药意在用某药之独特功效。寒热错杂证中寒热共用,则是寒证热证并见,虚证实证共存,病情较为复杂,治疗时应寒热共用、虚实兼顾方能取效,如经方中的半夏泻心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等方证。

(0)

相关推荐

  • 《证治准绳·杂病》喘

    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呼吸虽急而无痰声.逆气者,但气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宜详辨之.或问喘病之源何如?曰尝考古今方论,自 ...

  • 方剂学考试大纲

    四.方剂学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及其应用. 3."七方"."十剂" ...

  • 《疏调云讲堂》第三十八期 中医气机理论(七)

    《疏调云讲堂》第三十八期 中医气机理论(七)

  • 《疏调云讲堂》第三十六期 中医气机理论(五)

    《疏调云讲堂》第三十六期 中医气机理论(五)

  • 对中医部分理论的思考与批判

    对中医部分理论的思考与批判 原创心安草堂2021-04-21 10:41:58 中医的理论是伟大的,仿佛永远不过时,更多的是唯心的东西,细细想来,很多和空想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没有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但 ...

  • 传承中医配伍 句句精辟!

    传承中医配伍 句句精辟!

  • 中医的理论体系,被这个神人说透了

    治病如打仗六经病非常好理解有点类似于战争学敌人来打你外城,内城,还有中央太阳这种就是最外层阳明这种,是打到内城了到了三阴病你外城内城都破了快死了理解了吧学伤寒不需要怎么动脑子就是硬套公式看敌人攻到哪里 ...

  • 《疏调云讲堂》第三十二期 中医气机理论(一)

    《疏调云讲堂》第三十二期 中医气机理论(一)

  • 古医家杂论:回归古中医的理论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病之生也,百出不穷,治法总不外乎阴阳五行四字.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医以阴阳五行调治百病.要之,五行之生克,仍不外乎阴阳.阴阳即血气之谓也,气为阳, ...

  • “返观内视”与中医基本理论的起源(一)

      人类的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一样多样化,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元理论.认知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这些都是决定某种文化体系具体表现形态的核心要素.在尚存的印度.中国.伊斯兰和希腊四大文化体系 ...

  • 中医药性理论(四气)

    中医的药性理论是源于<黄帝内经>的.其实在<黄帝内经>里面,整个药性理论体系基本上就已经初具雏形了.但只是雏形哦,一直到了<神农本草经>才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系统.&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