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真迹在此
2012年1月2日,广东中翰清花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一件被称为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的书法作品,成交价1.4亿元。然而,紧接着时任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表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只有一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广东中翰清花拍卖公司在深圳拍出的这件作品应当是赝品或临摹品。此话一出,收藏界哗然。
2012年拍卖品
广东中翰清花拍卖公司在拍卖前是这样介绍该件拍品的:
尺寸4.6×19.8cm 27页
鉴藏印:梅影书屋(吴湖帆)、吴(吴湖帆)、倩盦(吴湖帆)、吴湖帆(吴湖帆)、待五百年后人论定(吴湖帆)、出门一笑大江横(吴湖帆)、徐邦达珍赏印(徐邦达)、孚尹(徐邦达)、八征耄念之宝(清 · 乾隆)、京八古希、马车肖形。此册经由吴湖帆“梅影书屋”珍藏,有郭沫若题封“吴湖帆佞宋痕册 郭沫若”钤印“郭沫若”。又有吴湖帆弟子、我国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鉴赏印,其真实性无可质疑。
目前中国馆藏宋徽宗作品仅39件,与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千字文》相比,《瘦金千字文》尺寸更大、纸张规格更高,其字笔笔劲道,呈现剑拔弩张之态,艺术性更有超然之势。
这是赵佶以其最具个人风格之'瘦金体'书写,整体匀整峭拔,筋骨挺劲,清爽润朗,飘逸灵动,正所谓'铁画银钩'。此种书体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书中瘦劲一路发挥到了极致,带有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一种书体。
拍卖公司把准备拍卖的拍品同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宋徽宗《千字文》相提并论,贬低上海博物馆所藏,难怪单国霖先生要反击了。
且看上海博物馆所藏宋徽宗《千字文》法帖介绍:本卷为宋徽宗赵估于崇宁三年(1104年)二十三岁时书赐童贯。朱丝界栏, 素笺本,纵三十点九厘米,横三百二十二点一厘米,楷书,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此卷原为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
上海博物馆所藏宋徽宗《千字文》部分
上海博物馆所藏宋徽宗《千字文》部分
民藏也有一幅宋徽宗《千字文》法帖,尺寸纵137厘米、横68厘米,22行,前20行都是48字,21行40字,22行是宋徽宗题款“崇宁甲申岁宣和殿御书 天下一人”,上有22枚印章。
宋徽宗《御书》印
乾隆御覽之寶
皇帝尊親之寶(右汉文左滿文)
奉天法祖親賢愛民(右汉文左滿文)
乾隆鑑賞
乾清宮寶
三希堂精鑑璽
太上皇帝之寶
古希天子
壽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嘉慶御覽之寶
咸豐御覽之寶
同治
光緒
光緒御覽之寶
愛新覺羅溥傑
愛新覺羅溥傑
大风堂珍藏印
大风堂珍藏印
有趣的是,宋徽宗《千字文》上有溥杰的收藏印,还有张大千的“大风堂收藏印”,却没有宣统皇帝的印,这是怎么回事呢?
爱新觉罗·溥仪在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写道,1922年为筹措出洋经费,以赏赐之名,将紫禁城中最值钱的古籍和字画,运出宫外,存到天津租界。此时溥杰正在皇宫伴读,每天下学回家让他带走一个大包袱,持续半年从未间断。据溥仪回忆,存在宫中乾清宫之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之珍本,约200种左右,全部运走。另外从各殿运出字画手卷1000多件、挂轴和册页200多种。
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1919年,溥杰入宫,为溥仪“伴读”,1923年12月9日,溥杰结束伴读,1929年3月,遵溥仪命赴日本留学。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中国近现代最著名书法绘画艺术家之一,1925年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首次画展,展品100幅,每幅20大洋。
此幅藏品流传经历简单,一直都在皇家保管,乾隆留下了第一枚收藏章,1922年宣统赏赐给溥杰,溥杰1929年出国前转卖给了他人或卖给了张大千,张大千收藏后,究竟是带出国后再被藏家买回国,还是一直在国内被藏家所保护,这段历史目前还难以知晓,但无论如何,这件宋徽宗《千字文》真迹当下就在国内,只是它何时能在国有博物馆里亮相展示,让全国的书画艺术爱好者早日欣赏,尚需等待天时。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的艺术造诣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印章颜色层次分明不同,没有什么打格子写字的痕迹,墨汁干实,更没有珂罗版墨迹忽深忽浅之特征。从纸张上看,由于年代久远,宋代宣纸老化呈现暗黑色,这同《松风阁》贴、《砚山铭》贴、《岳飞录李煜“虞美人”》书法贴相同,绝不是红黄色的宣纸,据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北美藏真”先生研究,目前网上能看到的很多书法绘画作品都是呈现红黄颜色,这种纸张的出现不会超过300年,而十九世纪从德国引进的珂罗版技术,使用最多的就是这种红黄色宣纸。
真心希望国有博物馆,特别是单国霖先生能看到这篇文章,不要凭空怀疑说什么民间藏品“来源不合法、来源不明”的任何理由,关键的重点是,国宝历经千年经受了多少磨难,当下能留在中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望在百年千年后,国宝还在中国的大地上,狭隘的怀疑论、唯出身论会伤害甚至断送中华文明的根脉,这绝非耸人听闻!
以下四枚印章现有工具资料难以查询,但应该都是清宫廷皇帝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