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救老农民的大学生张华,是个什么人?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讨论,就是——“大学生冒死救老农民,值得吗?”

支持的人认为,人人平等,大学生救老农民,体现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反对的人则认为,虽然人人平等,但人创造的价值有高低之分,拿大学生的命换老农民的命,不值得提倡。

应该说,这样的讨论,即使放在今天也同样适用。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位大学生张华又是什么人呢?

张华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虎林市,父亲张文良是一位军人,因此他对张华的教育,也带有浓重的军营色彩,让张华培养出了坚毅勇敢的性格。

高三毕业时,张华面临着人生中的重大抉择,是参加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还是投身农场做一名知青?最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张华选择了后者,来到黑龙江饶河县“五七干校”农场,成为了一名知青。

张华刚到农场的这年深秋,荒原上突然起了大火,火势借着凛冽的西北风,一路向远处的林场蔓延,如果不能及时阻断,后果将不堪设想!

张华立刻叫上十几个小伙子,一路狂奔,赶到了大火前面,他们使劲儿拔草,用镰刀割草,竭尽全力想打造出一条防火道!

但是火势愈发猛烈,再这么下去,时间恐怕会来不及!张华当机立断,直接招呼大家卧倒在荒草中,用身体翻滚的方式,快速压出一条防火道,最终隔绝了大火向林场蔓延的态势。

事后,张华被农场评选为“劳动模范”,但张华却说:“这劳动模范不是我一个人的,应该是大家的,如果当时没有大家的话,这条防火道也不会这么快压出来。”

1977年初,张华选择了参军入伍,父亲张文良知道后,也非常高兴,在给张华的信中写道:“儿子,你能选择当兵,我很高兴。我也曾经是一名军人,军营生活非常辛苦,希望你能做好心理准备。你虽然是军人家庭出生,但从踏进军营的那一刻起,你就要忘掉你的背景、你的父母,和其他战士们一样,都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希望你在军营中干出一番成绩,对得起你自己,对得起国家。”

接到信后,素来坚强的张华哭了,在回信中写道:“爸爸,您放心,我一定干好本职工作,绝不会给您和妈妈脸上抹黑,绝不会辜负国家的期望!”

张华服役的地方是沈阳空军某部,在经过短暂的新兵训练后,他成为了一名保伞员。

保伞员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救生伞、阻力伞及救生物品的维护和保养,这份工作虽然看似轻松,但责任重大,容不得一丝马虎,更重要的是,张华还要提前学会跳伞,才能适应后续的工作。

以前,新兵在进行首次跳伞训练时,老兵都会从后面“帮”他们一把,其实就是从背后踹他们一脚,帮他们更快地离开机舱。张华首次跳伞时,觉得没有必要,如果让老兵们踹自己一脚,显得有些不光彩,因此,当机舱门缓缓打开后,他迅速检查了自己身上的跳伞装备,然后面朝大地纵身一跃,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自己的生涯首跳。

此举让老兵们大为惊讶,他们服役这么多年来,还没见过这么勇敢果断的小伙子!

张华的本职工作完成后,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因为当时已经恢复了高考,张华就想把文化课知识补回来,报考一所军校。

但是,班里的战友们对他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有一天,张华的班长对他说:“来这里当兵,除了干好工作外,就是应该入党,你怎么还想着考大学啊?”

张华解释说:“班长,我的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纰漏,而且,我报考大学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工作,入党也是。”

经过两年的学习,张华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1979年夏天,当他接到来自的录取通知书时,心里乐坏了。

班长也非常高兴,临行前,他抱着张华说:“你小子真厉害,我真没想到,我带的兵里面居然走出了个大学生!去了大学里要好好读书,好好干,不能给咱们班抹黑!”

张华立正敬礼,大声说:“班长,请您放心,我绝不会给咱们班丢脸!”

(图:二排最左边是张华)

1979年8月,张华踏上列车,来到了西安,正式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

学医向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对张华这种没有基础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让人欣慰的是,张华靠着在军营里锻炼出来的永不放弃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像攻克一个个碉堡一样,把学习上的难题一个接一个地解决掉了。

而且,张华不是一门心思埋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也是乐于助人,谦卑有礼,受到了所有师生的欢迎和喜爱。

1982年7月11日,是一个星期天,张华吃完早饭后,带着一件衬衣,来到西安康复路西侧的一处裁缝摊,准备让师傅改一下衬衣。

张华正在跟师傅交谈时,突然听到马路东侧传来一声声急促的呼救声——“快来人啊!”“救命啊!”

原来,一个叫魏志德的老农民,在疏通粪道时,不小心被沼气熏晕了过去,跌进了粪池中,生命危在旦夕。

张华听到呼救声后,没有半点迟疑,一路狂奔来到了马路东侧的地下粪池边,简单了解情况后,立即脱下身上的军装,跳入了粪池中,寻找那位老大爷。

那天的西安气温高达30多度,狭小的粪池内不仅气味刺鼻,而且闷热难耐,但这一切在张华眼中,都算不了什么,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找到魏大爷,把他救出去!

终于,张华找到了魏大爷,然后用一只手握住梯子,另一只手将魏大爷抱起来,同时又向上面的人喊道:“人还活着!快,赶紧找绳子,把大爷拉上去!”

人们急忙寻找绳子,准备拉魏大爷上来,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粪池内弥漫的沼气让张华招架不住了,又和魏大爷一起跌落到了粪池中,昏迷不醒。

这时,围观的群众也被张华的壮举感动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起跳入了粪池中,把张华和魏大爷救了上来,然后又把他们紧急送往医院。

在医院中,魏大爷经过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后,终于醒了过来,而在另一间急救室里,医护人员把所有的急救手段都用过了,但是张华的心跳依旧没有恢复,丝毫不见有苏醒的迹象。

就这样,张华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

当张华为救老人而牺牲的事迹传开后,整个西安都轰动了,无数市民自发来到康复路,来送这位英雄最后一程。

当父亲张文良得知这个噩耗后,强忍着悲痛,安慰妻子潘英花说:“我知道你心里难过,我也难过啊,我心里也受不了啊,但他做得没错,他是个好党员,是我们的好儿子啊!”

1982年11月,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光荣称号,第二年,张华又被评为“全国十大英模”之一。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评选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张华的名字也在其中。

张华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挽救了老农民魏志德的生命,这种行为应不应该提倡?

这个问题,不光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即使是在今天,仍然有不少争议,在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来,张华的做法太不理智,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是为了让你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去换一个老农民的生命。

那么,您怎么看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