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对孩子,还真不能溺爱
虹野:对孩子,还真不能溺爱
文/虹野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对孩子,就是得溺爱》,文中提到真正的“溺爱”,就是一个细雨润尘、春风拂面的自由之境。它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欲望,不延迟满足,不压制需求,不控制你的想法,不制约你的发展,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认为你是一个理性而健全的人,而不是任我揉捏的物。
文章中所提到的“自由之境”确实令人羡慕,但是不得不说的人的成长并非是完全依赖孩子的需求和自控,也并非是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就能够健康的成长,更不用说能够成长为社会中有用的人的了。也并非说孩子经过试错自然而然就能够选择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而且并非因为孩子小就能够认为所有的试错都是可以进行的。
比如文中谈到孩子吃巧克力的问题,认为如果家长不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会偷钱买巧克力;如果满足了孩子吃巧克力的愿望,孩子就会逐渐抵制住巧克力的吸引力而自觉的少吃巧克力了。而事实上,作者可能没有见到过因为吃糖而满口牙都烂掉的孩子。一味地溺爱孩子,孩子很可能会在一些无法逆转的“试错”中受到伤害。
作者对于家长对孩子需求、欲望和行为的制止似乎是深恶痛绝,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我也痛恨外部力量遏制自己的需求,可是对于对外部世界还处于懵懂之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知道火是能够烧伤自己的,也不知道水是可以轻易夺取他们的生命的,而这些行为都必须靠家长制止。
或许在作者的心目中,总是假设孩子能够自动寻求到正确的方法,而家长又能够为孩子在无畏的“试错”中及时进行补救。孩子有学习舞蹈、画画、音乐等等的需求,家长都去满足;不想学习了,就不学习了,这个估计很多家长都会满足,但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和溺爱似乎没有关系。但是作者似乎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非是每个中国家长都有这样的物质基础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也如文中所谈“唯一担心的是不能将溺爱进行到底”,人的需求和愿望总是有一个界限,在超出家长能力范围的溺爱可能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灾难。我们见过太多的家长为了孩子抛妻离子去打工赚钱为了实现孩子上某个重点学校的愿望,这样的“溺爱”反而使得孩子成为了“留守”、“半留守”,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逆的负作用。
我相信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爱”的不够,但是“溺爱”孩子带来的问题绝非是文中所谈的一定带来更高的情商。我赞成作者所说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通情达理,只是你给予她足够的爱,足够的自由。”但是这个“爱”绝非是“溺爱”,这个自由也非是“无限制的自由”。毕竟孩子的成长更多的时候是模仿家长,我们的家长也是形形色色,孩子自由发展的结果大都和家长很接近,很难想象一个普通家长通过“溺爱”的孩子而让孩子变得比父母优秀。
孩子的发展需要内部动力,控制也需要外部动力,孩子的成长既需要内控力,也需要外控力,故而,本人不赞成作者一味迁就孩子的需求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去满足孩子的愿望。毕竟当孩子的需求和愿望超出了家长实现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很难预料到孩子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