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欽民-老子(1-37)

        葉欽民  撰於台北2021.02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章要義:老子所認為的「道」是形而上、無形無象、不可言說、不可概念化的玄妙實體。是借由「無」、「有」來落實到有形質,「無」形成天地,「有」行成萬物,所以總結稱「道」是一切是萬物的根源,天地萬物皆來自於「道」。

[ 譯文 ] 混沌自然的「道」,儘管可以表述,但所表述者都不是永恆、終極、形而上的「道」

「道」之形體,儘管可以描繪,但所描繪者都不是永恆、終極的那個道體

以「無」,以描繪天地始創前混沌的狀態以「有」,以描繪天地始創後萬物孕育而生之狀態

只有常保清靜無為,才能在杳杳冥冥之中洞觀其造化之神機

不能常保清靜無為,則只能觀看出其侷限的輪廓而已

而「無」和「有」這兩者本同來自於「道」,只是因為依描述予以不同的稱呼罷了,都同等的神妙

經兩者相互轉化,萬事萬物及其運行變化的種種神妙也就由此而產生

(「徼」,音ㄐㄧㄠˋ,邊界、輪廓。)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章要義:說明形而下的一切現象都是相對的、相互轉化的。因此一切價值觀都充滿主觀的執著與專斷,且不停地變化中。而「聖人」超越主觀的執著與專斷,而以「無為」處世。故其功業能永不泯滅。

[ 譯文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時,「美」就已向不美轉化了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時,「善」就已向不善轉化了

所以,「有」和「無」相互轉化而呈現生化之象「難」和「易」相互轉化而呈現從事之象「長」和「短」相互轉化而呈現差距之象「高」和「下」相互轉化而呈現偏向之象「音」和「聲」相互轉化而呈現調諧之象「前」和「後」相互轉化呈現行進之象

聖人深知自然運化之機,所以能以清靜無為的態度處理世事不施號令於教化人民生化萬物而不推辭創造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自傲居功正由於不自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才能因此而永久長存而不被埋沒

(「相」,形貌。「生」,生命。「成」,就也,從事之意。「形」,差距。「傾」,偏向。「音」,悅耳之聲音。「聲」,普通之聲音。(「和」,調諧。「隨」,行進。「聖人」,指能體現自然之道的人。)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本章要義:說明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是導致社會混亂與衝突的主因。聖人解決之道在於如何使人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則人民自然不存智巧與欲念,就不敢胡作非為。而這辦法就是以「道」的「無為」。所謂「無為」儒家稱為「無妄為」,道家稱為「崇尚自然」。

[ 譯文 ] 不崇尚賢名爵位,才能使人民不為爭仿而爭鬥不堆屯珍奇稀有的財貨,才能使人民不為竊取而淪為盜匪不出現邪情私慾,才能使人心樸實不亂

所以,聖人之掌管萬民治理天下以取法自然虛空其心以不存執偏充實其思以能無貪求減損其慾恬淡無為以強化其信念

唯如此,才能使人民不存智巧與慾念才能使那些自以為智巧的人不敢胡作非為這樣地以「道」的「無為」修身治國,那麼天下哪還會有不能太平的道理

(「尚賢」,崇尚賢名爵位。「貴」,堆高、堆屯。「其」,指聖人。)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本章要義:先說明「道體」的虛無看似空蕩虛無、似有似無難以捉摸。再進一步說明「道用」能挫去萬物的尖銳對恃、消弭萬物的紛亂糾結、能超脫局限,故能使萬物相互協調,並能主宰萬物。 [ 譯文 ] 道體是空蕩虛無似有似無,然而萬物用之卻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而其深不可測的樣子,就像似萬物的宗主一樣它能挫去萬物的尖銳對恃它能消弭萬物的紛亂糾結它能超脫局限,既能和光明同在,也能和塵埃同存它就是如此地精湛深邃,似存若無一樣地難以捉摸

我甚至不知它這是誰的造作,但它這個樣子在三皇五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沖」,空虛。「盈」:滿、溢、盡。「湛」,深邃的樣子。「象」,效法。)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本章要義:說明天地的無偏無私,對萬物不加諸好惡。聖人對百姓亦當如此。並借鼓風箱的空虛才產生作用,教導聖人也應效法它的虛靜無為,任由天地萬物按自然變化,而不應加以干涉。

[ 譯文 ] 天地無所謂仁慈和偏愛,對萬物如對祭祀用的芻狗一樣,不加諸好惡,而是任其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聖人亦無仁慈和偏愛,對百姓亦如對祭祀用的芻狗一樣,也不以個人意志加諸天下百姓,一視同仁而任憑其自己發展

天地之間,就像是一個鼓風箱嗎正是因為它的虛無中空所以能不停竭地鼓出風來,鼓得越快產生的風也就越大所以對於大道之理,與其以再多的言辭亦無法能說明白。不如保持虛靜無為,不加干涉

(「不仁」,不偏不私,一視同仁。「芻狗」,草紮成的狗,上古時供祭祀等儀式使用,用後棄之,對它不加個人的愛憎。「橐」,ㄊㄨㄛˊ,古代的一種鼓風器具的外殼。「龠」,ㄩㄝˋ,中空竹管。「屈」,窮竭。「中」,儒家指中庸之意;道家是指一種虛靜無為的狀態。)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本章要義:藉由「谷」、「神」分別來說明「道」的虛空博大和神祕玄妙的特性。藉由「玄牝」來說明「道」生育萬物的神奇力量,及它無窮無盡的妙用。

[ 譯文 ] 「道」虛無而無形無象,變化莫測,但卻能化生天地萬物而永不泯滅,所以稱之為「玄妙之母」

它以這種「玄妙之母」之法,養育出天地,而這也就是天地的總根源

雖然它就這麼綿綿不絕,若存若無,但它的妙用卻能無窮無盡

(「穀」,是空虛之意。「神」,是變化的妙用。「不死」,不泯滅之意。「玄」,幽遠微妙之意。「門」,方法。「牝」,ㄆㄧㄣˋ,指雌性:泛指陰性的事物 。「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此指道化生萬物而不見其所以生。「勤」通「盡」。竭,完 。)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本章要義:說明天能長生,地能存久,是因為它們都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指導聖人效法此道,唯無私心,才能成就自己。

[ 譯文 ] 天能長生,地能存久天地之所以能如此既長且久地存在,正是因為它們都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夠長生

所以,聖人效法此道,處事謙讓柔弱,把自己處在於眾人的後面,反而使自己能站在眾人之前能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使自身得以保全

這不正是由於它的無私嗎正是因為無私心,所才能成就了它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本章要義:老子借水來比喻善的品格。舉水之「七善」體性,證明其與物無爭。因為無爭所以才能無怨尤。

[ 譯文 ] 最高境界的善要像水一樣水善,滋潤利生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總能處於眾人之所鄙棄的最低下處所以,它能最近似於「道」

因善居低處,所以避高趨下而無傾覆之患因善處沉寂,所以幽深難測因善於施與,所以利澤萬物而不求回報因善於治正,所以消除髒垢而公平行事因善於守信,所以澄淨清明而易於驗證因善於處事,所以遇物賦形而無所不能因善擇時機,所以動靜以時而凅溢不失

就因為水的這「七善」體性,皆悉出於自然而不與物爭。所以,才能無怨尤

(「幾」,幾近、近似。「淵」,沉靜、深沉。)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本章要義:講萬事萬物「過猶不及」,不如適得其中。借以說明在功成名遂,已達頂點之時,就應含藏收斂退身事外,這才是符合天道的作為。

[ 譯文 ] 掌握過於盈滿,不如適可而止。捶擊出的銳利,不可能長保。

過多的貴金玉,沒有誰能夠看守。所以,富貴而又驕奢淫逸,就是給自己留下禍端。

所以當功成名就時,就應含藏收斂退身事外。這才是天道的作為。

(「揣」 ,ㄔㄨㄞˇ,捶擊。「遺」,留下 。)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本章要義:借六段問句來說明上下句的意念,要能做到一致的困難性。為此之故,滋養生育萬物,必定仍會有不臻完善之處,所以對萬物就不該據有、不該恃功、不該宰制。唯如此才能叫做「德性的最高境界」。

[ 譯文 ] 精神與形體能做到合而為一,但能做到不再分離嗎集中精氣能達到一種柔和順隨的狀態,但能做到像嬰兒那樣的無欲嗎

滌除雜念而深入觀照心靈,但能做到不存一點瑕疵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但能做到無為而治嗎

五官感觸外界的變化而開閤,但能做到清靜平和嗎?明白了天下的事理,但能做到不去用智巧嗎

唯有以上之體悟者,對萬物才能做到滋養生育而不據為己有,不自恃己功,不任意宰制而具備了這三種德行這才是「德性的最高境界」

(「營魄」,魂魄,實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專」,專一之意。「玄覽」,洞觀無礙之意。「天門」,指人的五官。「開闔」,一動一靜。「雌」指柔和清靜。)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本章要義:借現象界的「有」、「無」來說明實物只有在「無」的配合下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從擁有物中要適當地丟掉一部分,才能使該物發生最大效用。惟本章的「有」與「無」與老子先前所說超現象界的「有」與「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 譯文 ] 三十根輻條共同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正因為圓木上有虛空的插孔,車才有了行走的作用

揉合陶土製成器皿,正因為陶土被捏成中空,才有了器皿容納的作用

開鑿門窗興建房屋,也正因為四壁中間的空虛,才有房間的作用

所以,「實有」能被借以由提供便利,惟「虛無」才讓它們發揮了用處

(「轂」,ㄍㄨˇ,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借指車輪或車。「埏埴 」,ㄕㄢ ㄓˊ,是水土和泥。)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本章要義:老子借用五個排比句來說明五色、五音、五味等粗淺枝末的影響。惟一旦為其所蔽,就不能見「道」之真體、萬物之本性。故聖人但求自我充實,寧以抱守清靜素樸的內在根本。

[ 譯文 ]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五味混淆,使人口濁反胃。

縱情打獵,會使人心情放蕩狂躁稀有的異寶,使人行為出軌

為此,聖人但求自我充實而不去追逐炫目虛華,所以摒棄外在炫目的誘惑,而追求內在清淨、淡樸、充實

(「田獵」,騎馬狩獵。「行妨,」賊害。「為腹」,比喻注重內在之修持。「 為目 」,謂迷於外物,追求炫華。)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本章要義:老子強調「貴身」即「重視自我」的思想,論述人之所以「寵辱若驚」乃因得自於上者之給予,相對承認了自己的微小卑下。如果缺少這種認識,就無所謂卑下,當然也就無所謂「貴大患若身」。故唯重視自我、珍惜自我的人,才足堪天下大任,才能放心的把天下委託給他。

[ 譯文 ] 獲寵或失寵都會感到誠惶誠恐這是因為把獲寵或失寵都看成攸關身命,就像大禍臨頭一樣。為什麼叫作「寵辱若驚」因為寵是上者的施給,相對代表自己的卑下;所以當獲寵時誠惶誠恐,失寵時一樣誠惶誠恐因此叫做「寵辱若驚」

為什麼要叫做「把獲寵或失寵都看成攸關身命,就像大禍臨頭一樣」因為我之所以會擔心大禍臨頭,正是因為能重視自我;如果我都不重視自我了,我還會去擔心什麼禍患嗎

所以只有重視自我的人為天下做事,才可選擇把天下依附給他只有珍惜自我的人為天下做事,才可以選擇把天下推附給他。

(「寵」,受寵、獲寵,特別的偏愛,多用於上對下。「辱」,此指失寵之辱。「大患」,此指寵辱。「身」,不是指身體而是指自我。「及」,直到,一旦。「寄」,依附。「托」,推附。)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本章要義:講述道體。老子說它是屬非感官的存在,是一個混而為一的抽象之物。無形無象。從亙古至今惟綿綿不絕。所以只有瞭解「道」之為太虛的元始,掌握住「道」的基砥,懂得「道」之理,就可以用之於駕馭現實存在的一切現象。

[ 譯文 ] 眼看卻看不見的現象,這叫做「夷」耳聽卻聽不到的現象,叫做「希」手摸卻摸不著的現象,叫做「微」

因為這三者本質上是屬非感官的存在,所以很難進一步予以窮究這是因為「道」是一個混而為一的抽象之物

所以,在「道」上,不會看到皦皦的光明在「道」下,也不感受不出昧昧的昏冥它渺渺茫茫延綿不絕又不可名狀,一切運動最終又是歸於它的那種虛無的狀態

就是那種無形無狀,無體無象的狀態,也就是所謂「恍恍惚惚」的那種混沌不分的妙象

當迎向時不見頭尾,行進時不見前後所以只有掌握亙古以來既已如此的自然之道,才可用於駕馭現實存在的一切現象能夠瞭解到「道」是太虛的元始,則便可說掌握了「道」的基砥,懂得「道」的道理了

(「夷」,無色。「希」,無聲。「微」,無形。「詰」,ㄐㄧㄝˊ,問。「搏」,ㄅㄛˊ,捕捉。「曒」,ㄐㄧㄠˇ,明。「繩繩」,ㄕㄥˊ ㄕㄥˊ,相續不絕的樣子。「有」,通「域」。「今之有」,就是現實世界。「古始」,道的初始。「禦」,駕馭。「道紀」,即道的綱紀基砥,就是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淩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本章要義:本章是借對善道之士的描述。說明觀「道」的態度:要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不輕舉妄動、豁然開朗、敦厚樸實、胸襟曠達,隨和寬容,這樣才能使混濁沉淨清澈,才能使死寂重現生機。故唯虛心自斂以觀道體,那麼即使是隱迹韜光亦能不斷地大成道用。

[ 譯文 ]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領悟「道」的精微玄妙及那種神奇通達的程度,已高深到難以令人了解其內在思維。正因他的令人難以了解,所以只能勉強用一些比喻來形容他:

他小心翼翼的樣子,就像在冬天過涉大川

他步步為營的樣子,就像畏懼四鄰而不敢妄動

他不輕舉妄動的樣子,就像外在異鄉作客

他豁然開朗的樣子,就像冰塊快要融解

他敦厚樸實的樣子,就像從未經過雕琢

他胸襟曠達的樣子,就像深廣的山谷

他隨和寬容的樣子,就像容納濁流的河水

所以有誰能使自己成為那容納濁流的河水,還能平靜地使之慢慢地變得清澈

又有誰能使死寂已久的事物又慢慢煥發生機呢

只有善於行「道」的這些人能虛容萬方而不自滿正因為他們的不會自滿,所以能在隱迹韜光中仍能不斷大成「道用」

(「豫」,遲疑慎重的意思。「儼」,莊重、恭敬的意思。)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本章要義:萬物靜觀方能自得,本章主講「致虛守靜」的功夫。「致虛」是消弭心智的作用,達到沒有一絲心機成見的地步,則芸芸萬物方得以返回根本,就是「守靜」。惟要達靜的境界,得懂「常」的道理,包容一切、大公無私、使天下歸從,唯如此才是順應天意,才能終身免於危殆。

[ 譯文 ] 極盡地使內心達到虛寂,抱一篤守大道的清靜之性。才能在萬物蓬勃演變之中,藉以觀察萬物循環往復的道理

儘管萬物紛紛紜紜地變化,但終究要回到它們的根本回到始終如一根本就叫「清靜」這種「清靜」就叫做「復歸本性」「復歸本性」就是萬物往復變化的恆常規律,叫做「常」

認識與瞭解「常」就叫做明「道」如不能認識「常」就輕舉妄動,就會有凶險

懂得「常」的道理,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做到大公無私能大公無私,才能使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是順應天意順應天意,才符合於「道」符合於「道」才能長治久安長治久安了,終身就不會有災禍

(「復命」,就是復歸本性;反樸自然本性「常」,就是萬物變化中所依循往復的不變法則。)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本章要義:將君主與臣民的關係,分為四個次第,而得出「信焉不足,有不信焉」這樣的結論。借此指出君主應該努力的方向。最上乘的君王最能把握住「道」,乃因「貴言」。「貴言」則不輕發號令,則民不受干擾,則上下相和,則天下自然大治。

[ 譯文 ] 最上乘善統治的君王,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等者,能贏得人民的親近和贊譽再次等者,是造成人民畏懼害怕最次等者,是遭到人民的侮慢和輕蔑

這說明統治君王對「道」的把握程度,如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也就不信任他

所以君王要清閒一點,非不得已不輕發號令干擾百姓生活直到大功告成,天下大治了,人民都說:我沒感受到什麼干擾。

(「太上」,最上乘。「我自然」,我沒感受到什麼干擾。)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本章要義:係承上章,並說明當時社會的現象,正是由於君主所把握的「道」「信不足」之故,致使其統治力逐漸下滑,為此才倡議仁義、運用巧智、標舉孝慈、推崇忠臣,殊不知這乃是因其偏離大道所導致的結果。

[ 譯文 ] 大道的本質與規律被廢棄了,就會出現虛偽的仁義道德聰明智巧的現象湧現了,就會出現重大的偽詐

六親之間不和睦了,就會標舉子孝父慈國家陷入昏亂了,就能現出推崇忠誠的臣民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本章要義:係承上章,續談治國之道,對當時亂象提出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等三種治理方法之批評,認為這些只能治標,不足以治本,老子認為還是得賴「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譯文 ] 絕斷那些聖人的權威、拋棄智巧聰明,人民就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摒棄那些虛偽的仁義道德,人民就會恢復其孝慈的天性。棄除巧奪與功利,也就不會再有盜賊為患。

然而,以這三者只是治標而已,還不足以致本的。

還需要讓人民思想有一個總的歸屬,那就是: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

(「文」,文飾,喻為治標。「見素抱樸」,去華取實。)

老子·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本章要義:「絕學無憂」應解為「棄絕清靜,明曉萬物之學而竟能不感到憂心」之意。則一旦如此,天下就無所謂「差別」、「差距」之分了,凡事就人云亦云,這豈不荒唐?故老子列舉其獨異於世人價值判斷之所在,關鍵就在於他能看重內心修為,抱守人生本源,一心以守道為貴的緣故。

[ 譯文 ] 棄絕一切大道的清靜,明曉萬物之學,而不憂心

則上之與下相較,還會有什麼差距美之與惡相較,還會有什麼差別眾人所敬畏的,也就跟著不得不敬畏

這種的荒唐啊,好像沒完沒了一樣所以當熙攘中世俗之人都一副興高彩烈的樣子,像參加豐盛的宴席,像是在明媚的春天登上高臺眺望時唯獨我對道的領悟淡泊無覺,對這些無動於衷

無知無覺的樣子,就像初生嬰兒還不知嘻笑一樣孤落不群的樣子,就像無依無靠一樣

世俗之人都自滿有餘時,唯獨我就像遺失掉什麼似的我就是一副這樣淳樸的心腸啊

所以世俗之人處處逞現聰明機智,而我卻看似昏昧不明一樣世俗之人錙銖必較,而我卻是淳樸地像分不出貴賤

我沉靜的樣子就像壯闊深邃的大海;飄逸的樣子又像無所繫累的長風世俗之人都自有營生,只有我冥頑無為

我就是這麼有別於世俗之人,關鍵在於我以守道為貴,吸取大道以自養

(「唯」,恭敬柔和的應聲,引申為下。「阿」,是忿怒斥責的答聲,引申為上。「太牢」,古代祭祀天地,以牛、羊、豬三牲具備為太牢,以示尊崇之意。「飂」,ㄌㄧㄡˋ,飄。)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本章要義:說明形而上的「道」雖然無形無象、似存若無,但天地萬物、萬象乃至純真至性也都是由「道」所形成的。而在這「道」中用以顯現「道」功能屬性的就是「德」,並藉以說明「道」的真實存在性。另若想探知萬物起始的本質,唯應先效法孔德之人以「道」做為其精神的根基。

[ 譯文 ] 「大德之人」的充分條件,都是以「道」做為他們精神的根基因為「道」這個東西,它是那麼模糊微妙又似有似無

它模糊微妙又似有似無的樣子,創造出了宇宙的萬象它模糊微妙又似有似無的樣子,也創造出了天地萬物

又是因為它的深遠暗昧,所以創造出萬物未分化的生命力生命力的本性至純至真故得以展現出它們純樸真實的狀態

因為「道」的貫古穿今,恆久都不曾消失,所以它能閱盡萬物起始的本質

我憑藉什麼知道了萬物起始本質的呢憑藉的也就是這個 ---- 以「道」做為精神的根基

(「孔德」,是指大德。「容」,成為...的條件。「恍」,模糊不易意捉。「惚」,微妙不測貌。「窈」,ㄧㄠˇ,深遠。「冥」,ㄇㄧㄥ,深奧。「精」,生命力。「甫」,始也。)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本章要義:說明「不爭」之道。開頭就藉曲、枉、窪、敝、少、多等六個客觀法則來說明不爭的內涵。聖人依此而與「道」」抱持一致,而能成為天下人學習的典範。所以,他終能得到明、彰、功、長。而這正是因為他的不與人爭才獲得的成果。

[ 譯文 ] 能忍受屈委的則自能保全,能受屈折的則自能伸直。低窪之地反而能得到蓄積,殘舊之物反而能得到新生。取得的少反而能得到更多,貪求的便會產生迷惑。所以,聖人能夠遵循「道」的原則並能保持一致,而成為天下人學習的典範。

因為他們不自局於自己所見,所以更能看得分明。因為他們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更能昭彰。因為他們不自我誇耀,所以才功勳卓著。因為他們不自高自大,所以才顯得高於眾人。

正因為他們不與人爭,所以天下人就沒有能與它們相爭的。

所以古人所說的「能忍受屈委的則能自我保全」,怎麼會是一句空話呢?它是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要義:說明「希言」即不輕發號令擾民,才符合「道」的精神,才是理想的政治。否則就像妄作狂風、驟雨一樣,是不可能長久的。而「道」的精神就是自然無為,順從自然,也就是順從於道。而順從道的人,就能與道同體,故而從事治政者就不能不謹慎視之。

[ 譯文 ] 非不得已不輕發號令擾民,才符合自然之道就像猛烈的狂風也沒辦法颳一整日,再急驟的暴雨也沒辦法下整天一樣是誰讓它們這樣的呢是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令狂暴長續下去了, 更何況是對人的輕妄作為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自然順同於「道」從事於「德」的人就自然順同於「德」若是失道失德的人就自會順同於失道失德

則順同於道的人,道亦樂於應之順同於德的人,德亦樂於應之順同於失道失德的人,則道德亦必以失道失德而應之

所以,如果統治者誠信不足,百姓自然就不再信任他

(「不終朝」,不到一個早晨,形容時間短暫。「不終日」,一整天。「失」,此指失道、失德者。)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本章要義:借「企立」、「跨行」、「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來說明這些輕浮的舉動皆不符自然之道。所以凡故意造作、有為之舉都只像似殘羹剩飯,非但無用,反而有累。所以,有道德的人不會這樣處世。

[ 譯文 ] 踮起腳尖以能站得更高者,反而站立不住跨起大步想急於前行者,反而不能長行自視過高者,反而不能看分明自以為是者,反而不能彰顯事實自我誇耀者,反而徒勞無功自恃自大者,反而不能永久

以「道」的觀點來看,這些東西都像剩飯贅瘤一樣,只是令人厭惡而已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

(「企」,踮著腳看。「餘食」,即剩飯。「贅 ,是多餘。)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要義:本章是講「道」的體用。老子以道體的「獨立而不改」,道用的「周行而不殆」,所以對「體」的廣度與「用」的高度,虔敬地稱之為「大」。道與天地萬物並主而共存,故「道」大,則「天」、「地」、「人」亦然,惟人只居其一。所以應法地,法天,法道,最後「道法自然」。

[ 譯文 ] 有一種混然一體的東西,存在於天地生成之前無聲無息,無形無象,能獨立長存而永不更滅,迴圈運行而永不停竭,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根源

其這些令人所信奉的權威性,簡直無法名之,我稱之為「道」如對它的廣度與高度給一個崇敬的稱號就叫做「大」

「大」因為它周流不息,周流不息則能伸展至遙遠,伸展遙遠終在返回於本源道與天地萬物並主而共存,所以「道」大,則「天」大,則「地」大,則「人」亦大

這四大的領域中,「人」只是其中的一環所以「人」取法於「地」的至公之德「地」取法於「天」的無所不覆;再則「天」亦取法「道」的真一體性;最後「道」則取法於其本性的純淨自然。

(「逝」,周流不息。)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本章要義:本章是對「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無奈的批評。老子言一國之君如果輕率會失去他的根基,躁動就會失去主宰能力。由此可知「重」和「靜」是本、是常;「輕」和「躁」是末、是變。所以要人們像聖人一樣「終日行不離輜重」,重靜而戒輕躁,方能免招致禍災。

[ 譯文 ] 重者能為輕者的根基,靜者能為躁者的主宰

所以有道德的仁人君子,應事接物,一言一行,必也猶如行運戰械與軍餉的車一樣,不敢忘自身的使命,不違目的原則故縱然可以享受華麗的生活,也處之泰然,超然物外

然為什麼擁有萬乘的大國君主,竟然在治理國家之時輕浮躁動、貪圖安逸呢是因為輕率讓他們失去了根基,是躁動讓他們失去主宰能力

(「君」,主宰。「輜重」,載物之車。「榮觀」,華麗的生活。「燕」,安逸,閒適。)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本章要義:本章是借「善行」、「善言」、「善計 、「善閉」、「善結」五者來申述聖人視物與我同體,故在處事接物、言行舉止上,應時順理,自然而然,至簡至易。所以教人要合於道,順應自然,應物為用,而不可妄用私智,自作聰明。

[ 譯文 ] 善於行者,不會留下行跡善於言者,不會留下言語過失善於計算者,不需借助計算之具善於閉合者,不用栓梢,也無人能解開善於捆綁者,不用繩索,也無人能鬆脫

所以,有道的聖人,視物與我同體,總能做到人盡其才,而沒有被遺棄之人總能做到物盡其用而沒有被遺棄之物都是因為承襲了這些智慧

所以,每個善之人都能成為不完善之人學習的榜樣,不完善的人亦能成為善之人的借鏡

如果不重視學習榜樣,不能珍惜被借鏡者,那麼,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卻是最糊塗的這確實是既精要而又深奧

(「瑕謫」,ㄒㄧㄚˊ ㄓㄜˊ,過失。「關楗」,ㄍㄨㄢ ㄐㄧㄢˋ,關門的木閂。橫的叫關,豎的叫楗。)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本章要義:借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而能成為天下谿、式、谷。故能常德不離,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來說明聖人若能統籌延攬而用,則順物施化,即使不為亦能成為一個完善體制的主掌者。而這一完善體制因渾然為一而完善,就再無可被一一置評的了。

[ 譯文 ] 雖然雄偉剛壯,卻能堅持柔弱不爭,所以能成為天下川水所匯聚的溪流能成為天下川水所匯聚的溪流,那麼本來的自然常德才不會脫離,才能像復歸於初生嬰兒那樣的清淨無染

雖然清淨光明,卻堅守昏濁暗昧,所以能成為天下的典範能成為天下的典範,那麼本來的自然常德才不會差錯,所以能復歸於太虛的境界

雖然榮貴顯達,卻堅守貧困卑賤,所以能成為天下人歸附的虛谷成為天下人歸附的虛谷,則其所秉持的常德才算完備充足,而且還能復歸於素樸純真狀態

而這些素樸純真的東西分散於萬事萬物中,有道的聖人能統籌延攬運用,則順物施化,不為而成,才是一個完善體制的主掌者而這一完善體制渾然為一,就再無可被一一置評的了

(「谿」,ㄒㄧ,同溪。「式」,典範。「忒」,ㄊㄜˋ,差錯。「辱」,貧困卑賤。「大制」,完善體制。「割」,劃分。)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本章要義:本章是老子對「有為」之政提出的警告,講聖人為政,應當自然無為,不固執己見,不妄作不妄為。且凡物之現象皆各有其特性、不同好惡,故既然為政,就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方式對待,而應借捨棄那些極端的、過奢的、驕縱的措施。這樣才能達到不敗不失。

[ 譯文 ] 一心想要獲取天下民心卻肆意強作,背理妄為,在我看來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因為天下人心是神的器具,是不可肆意強作的,也是不能作為人所把持的故凡強行者必敗,凡執持者必失

是故聖人不敢妄為,所以不會有失敗不去執持,所以不會失落

凡物之一切現象各有其特性,例如有主動於行及有被動於隨的,有暖的、有寒的,有剛強的、有羸弱的,有增益的、有減損的一樣。

所以體現自然之道的聖人,不可按固定的方式對待,而應借捨棄掉那些極端的、過奢的、驕縱的措施

(「神器」,是指天道人心。「為」,是任意強行。「行」,主動行進。「隨」,被動跟隨。「隳」,ㄏㄨㄟ,毀壞;崩毀。)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本章要義:老子提出「其事好還」警告那些好於用兵者。並指出用兵,只在不得已時用之,一旦達成結果,就不敢強奪豪取、驕傲、炫耀、自大。因為「物壯則老」,凡舉過強盛者,就會走向衰敗,這就是因為不符合於「道」之故,而凡不符合於「道」者,必定早夭。

[ 譯文 ] 能用「道」來輔助君主的人,不會靠兵力強行於天下因為強行兵力者很容易得到報復

況且軍隊所到之地,徒剩荊棘橫生大軍征戰之後,也必定出現荒年

所以善於運用兵道者只會用它來達成目的就適可而止,而不敢再有強奪豪取所以當有成果後就不再自大,有成果後就不再炫耀,有成果後就不再驕傲,有成果後就應銘記這是出自不得已的手段,有成果後就不再次強行

因為凡舉事物過於強盛了就會走向衰敗,這就是因為它不能符合於「道」,而凡不符合於「道」者,必定早夭

( 「善」,慎重,著重。)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本章要義:本章老子指出戰爭的禍害,以表示他反戰的思想。更指出即使是出自於不得已,也要淡然以對。否則就是好戰、好殺人者。為此喻戰爭就像是進行一場喪禮。兵眾像是帶著哀痛的心情去參戰的,沒有戰死者就當作是剛參加完了喪禮一樣。

[ 譯文 ] 凡是兵器者,都是不吉利的東西,萬物者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會用它去解決爭端

君子平時避之以保持距離,只有在用兵時才會積極地操作它天下皆知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該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使用時,也要淡然處之

勝利了也不可以得意,凡露得意的人,就是喜歡殺人的人但凡喜歡殺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於天下的。

大凡吉祥善事的行禮儀式均以左邊為尚,喪禮凶事均以右邊為尚。作戰時以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的安排,即表示戰爭就像在進行喪禮一樣。戰爭中廝殺的兵眾,是帶著哀痛的心情去參戰的,沒有戰死者就像剛參加完了一場喪禮一樣的心情看待的。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本章要義:本章老子以「樸」來形容「道」,它雖然微小而不可見,但天下卻沒人能支配它。侯王若能執持守它,萬物將自動歸服。一旦開始以文法制度干預,即使事出有名,也要適可而止,才能避免衍生問題。要知唯領悟「道」之於天下的作為,才誘導出百谷千川都匯聚於江海的道理。

[ 譯文 ] 「道」,恆常是處於無法形容的狀態,它雖然隱約無形而不可見,但天下卻沒有什麼人能支配它王侯者如能執守它,萬民就會自動前來歸服

就像天地交陰陽合,就自然而然地普降甘霖一樣人民無須指令干預就能自然地只求獲取自己之所需但如開始制定文法制度干預,即使是事出有名,那也要懂得適可而止,唯懂得適可而止才不會發生問題

要知道,正是因為「道」之於天下的那種所為,才能誘導出百谷千川都匯聚的江海

(「樸」,指道體。「小」,指隱約無形,而不可見。「賓」,服從。「殆」,危險,此引申為出問題之意。「譬」,瞭解、明白。「猶」,誘導。)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本章要義:本章是老子教人如何進入道德的境界。他認為一個能自知、自勝、知足、自強的人,才能反觀自己、勝過自己、不向外需索、堅強不屈。唯不離失自己者,才能歷久不衰,才能算是真正的長壽。

[ 譯文 ] 能認識別人只能算作智巧唯能認清自己才算是高明能勝過別人只能叫做有力唯能勝過自己才能算是健壯能知足知止而不向外需索者才算是富有能自強不屈的人才叫志氣

所以唯不離失自己的本分者,才能歷久不衰唯有在死後仍影響不消失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長壽

(「足」,不向外需索。「志」,慾望。)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本章要義:本章講述大道的偉大並不是它自以為偉大,而是在於它生養萬物、畜養萬物卻能不辭、不有、不為主,所以才造就了它的偉大。

[ 譯文 ] 大道是多麼廣泛啊,其可左可右無所不在萬物依靠它而生存它卻不推辭成就了一切後卻不據為己有。

畜養萬物卻不以主宰者自居,而能恆無所求,所以可以把「道」形容得很卑微。然而因萬物都歸附於它,而它卻不自以為主宰,所以也可以把它形容得很偉大

但正是因為它始終都不曾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就了它偉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本章要義:相較於誘惑能令人短暫的止步佇足,大道就顯得平淡無味,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但它卻更能使人前往歸附,而且還能平安康泰。除此之外,它的作用還是那麼地無窮無止。

[ 譯文 ] 執持大道者,天下之人都會前往歸附不僅前往歸附不會相害,而且還能平和安泰而諸如音樂和美食這樣感官的東西,只能暫時誘使路過的人為它停步

所以符於合大道者,雖然是那麼平淡無味,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但它的作用卻是那麼的無窮無止

(「大象」,即道。)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章要義:本章講述想讓事物成為「怎樣」,就先暫且任由它成為「怎樣」的相反樣子,而這就是在暗藏了一個不欲人洞察的玄機。這玄機能致使「柔弱勝剛強」。所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即不要亮出自己的基底,隨便讓人摸透自己的底細。否則就難保不遭「暗藏的玄機」所算計。

[ 譯文 ] 想要收併它,必先暫且任由它張狂想要削弱它,必先暫且任由它強勢想要廢黜它,必先暫且任由它興盛想要取代它,必先暫且任由它與求。

而這當中正隱藏著不想被察覺玄機這也就為什麼「柔弱者能戰勝剛強者」的原因

就像因魚需要水,所以牠就不能脫離潭水是一個道理所以國家的優勢切不可輕易地展示,將它任人察知

(「歙」,ㄒㄧˋ,收合,此喻收併。「固」,暫且。「張」,張弛。「微明」,指隱藏著難以被察覺玄機。「利器」,指一個國家的優勢,即其剛強之所在。)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本章要義:講述理想的政治在於「無為」,任萬物自化。「無為」即「崇尚自然」。強調統治者執守它,則天下萬物皆能自我化育。惟一旦出現偏差,仍應以清靜無為的無名之樸來安定它。則天下萬物就能「靜以自正」,自然而然地就會走向正軌。

[ 譯文 ] 「道」恆崇尚自然而不妄為,而天下萬物卻無不是出自於它的作為侯王如果能執守它,萬事萬物就能自我化育

一旦自我化育的過程中產生了不當之欲望,「道」就會以其自然清靜、無形無象的真樸來安定住它們,使它們不起不當的欲望

既不起不當之欲望就能歸於平靜,那麼天下萬物就又自然而然地走向正軌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21-30章】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 葉欽民-老子(1-81)

    葉欽民撰於台北2021.02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 ...

  • 葉欽民-老子(38-81)

    葉欽民撰於台北2021.02底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 ...

  • 葉欽民-老子要義(1-81)

    葉欽民撰於台北2021.02底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葉欽民-周易六十四卦(下經47-64)

    葉欽民 撰於台北2020.08 47. 困卦 上兌下坎 (如何善處困厄之道) 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困卦,上兌澤,下坎水,澤的底下有水,則表示大澤枯竭,澤上無水,這就是困卦之象.困者, ...

  • 葉欽民-周易六十四卦(下經31-46)

    葉欽民 撰於台北2020.08 31.咸卦上兌下艮(交感之道) 咸.亨.利貞.取女吉. 咸卦,上兌為澤為少女,下艮為山為少男,水澤在上滋潤下之山體,而下山上托水澤,因而象徵相互感應.於人事,是少男居於 ...

  • 葉欽民-周易六十四卦(上經16-30)

    葉欽民 撰於台北2020.08 16. 豫卦上震下坤(處豫樂之態度) 豫.利建侯.行師. 豫卦,上震為雷,下坤為地:雷動於地上,坤地又承之以順,是上動而下順,故為安樂和悅之意.全卦揭示物情歡樂所寓含的 ...

  • 葉欽民-周易六十四卦(上經1-15)

    葉欽民 撰於台北2020.08 1. 乾卦 上乾下乾 (效法天道) 乾.元亨.利貞. 乾卦,象徵創始.具有同天一樣的性質:純陽至健,象徵天道運行,周而復始,健而無息.其象為天.其義為健.其德為元.亨. ...

  • 万条名言.铭言.明言.民言(37)

    万条名言.铭言.明言.民言(37)

  • (37)老子做人十字诀。

    一.  心字诀:万法为心,万道为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