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金融路】第38集:金融领域的“淮海战役”!揭秘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役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金融中枢,七十多年前一度成为国内外投机资本的聚集地,曾被称作“冒险家的乐园”。上海解放初期,国民党统治时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仍在延续,当时的上海投机成风,物价飞涨,于是在这里打响了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役——银元之战,而这场经济斗争也被称为金融领域的“淮海之战”。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 黄沂海:当时物价飞涨的程度,不仅是早市跟晚市不同,几乎是要按着时点掐着秒表来算,每秒都不一样。有些老百姓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前说好是一个价格,理完发又涨到了另外一个价。所以那时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推出金圆券的政策。当时按照发行初衷,是以金圆为本位,每个金圆单位含0.22克的纯金。所以叫金圆券,但是实际是做不到的。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 黄沂海:60亿法币,折合金圆券1万元,在当时的上海市场只能买到一勺米,70多粒大米。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 黄沂海:人民政府一到上海就采取了几个措施。一是从北海银行,就是解放区的银行,把刚刚印好的人民币用40辆大卡车送到上海。二是随人民解放军南下的,解放区当时印刷厂的一些干部,迅速接管了上海曹杨路中央银行中央政府的一个印钞厂,用厂里留下的一些美国的印钞设备,加上我们解放区带来的钞版,即人民币的钞版,开足马力日以继夜地开始在上海印制人民币。
短短5天,上海市民蜂拥而至,把他们家里的金圆券推着小车、装着麻袋送到人民银行的兑换点,兑换了36万亿。初步估计,后来用7天时间把整个上海的金圆券基本兑完。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工作人员 许斌:国民政府晚期,恶性通货膨胀开始,老百姓意识到银元这些硬通货是比较保值的。上海解放以后,老百姓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觉得人民币也是一种纸币,还是不让人放心,所以习惯性地想把纸币兑换成银元。所以老百姓往往是把原来的金圆券换成人民币,然后再拿人民币去黑市上换成银元。
银元价格有很大波动,官方价格跟黑市价格差别很大。黑市价格在1949年6月4日差不多是1100元人民币兑换一个银元,而到1949年6月7日,上海刚刚解放10天的时候,银元的价格就到达了2000元人民币兑换一个银元。
记者 李斯璇:一些老上海称,上海的汉口路在70多年前被叫做“三马路”。而记者观察到的一扇高高的厚重的铁门背后的建筑,其实还通向当年的二马路,也就是今天的九江路。那个时候二马路被称为是东方华尔街,很多国内外的金融机构都聚集在这。而在上海刚刚解放的时候,一场极为重要的金融斗争就发生在这栋建筑里。
德必外滩WE园区客户经理 陈婧:这张照片是当时的交易大厅。
当时有一个地下金库,现在可以看到有一个玻璃走道,一头可以看到我们金库的保险门,另外一头估计是通往人民广场的一条路。
当时它不仅是上海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也是远东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这是一张当时交易的老照片,当时上海有几百台电话,其中绝大多数都在这座楼里面。上海刚刚解放的时候,整个金融市场可能比较混乱,有一些投机倒把分子,了解到这样的交易的基础设施,包括电话和证券交易所在全上海遍布的一些据点,利用这些来进行银元的投机倒把。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徐昂:由于银元投机分子的操纵,致使银元的价格每天翻倍上涨,包括大米、面粉等其它生活必需品,价格也随之上涨,甚至几天之内这些价格就可以翻到两到三倍。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徐昂:6月10日上午8点,近200名公安干警身着便衣,以各种方式潜入到这里。9点左右,各种投机活动大概迎来了一个高潮,就是集中进行交易的时刻到了。10点,满载着解放军的卡车正式包围了这里,不允许任何人出入。
这个行动效果非常显著,行动结束第二天,人民币对银元的比价就从原来的2000:1,直接降为了1200:1,将近一半。为了长期控制货币的情况,包括物价问题,源源不断地将全国各地的粮食、大米、面粉、棉花、煤炭,运到上海来,使得老百姓觉得用人民币一样可以买到需要的基本生活物资。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折实。即不根据货币的价格,而是根据物品实际的价值,也就是说今天我用一斤米存到银行,那么几天后,我仍然可以按照一斤米的实际价值换回。
上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