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平小店日销7万...喜姐炸串创始人背后的故事!独家专访!
“21岁,为了赚钱,大学辍学出来创业。
“想过创业会大干一场,但是我没想到会干完一场又一场。”
今年31岁的王宽宽,跟一刀说这些话的时候,话语里充满着对自己创业的戏谑和调侃。
王宽宽,喜姐炸串创始人,单店日销曾高达7万元,门店一年扩张近200家,疫情期间,仍是逆势增长。
5月23日,喜姐在深圳新开的4家直营门店日流水均过万,海岸城店单店单日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万。
王宽宽,江苏徐州丰县人,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大学上了半年,因为想快点赚钱,21岁辍学创业。
如今,31岁,喜姐炸串已经是他第11次创业。
5月25日,上午11点,历经一周的资料搜集,通过三天的微信聊天,王宽宽给了我他的联系方式。
彼时深圳正下着大雨,办公室灰暗暗的,我小心翼翼的按着数字,电话嘟嘟声伴着哗啦啦的雨声,一起等待着王宽宽接听电话……
电话接通了,倒是身在南京的王宽宽先跟我打了招呼,用谦逊的语气打破了陌生的采访气氛。
采访中,一刀被王宽宽身上表现出的商业敏感度所吸引,同时也被他带入了自认为“平平无奇”,但在外人看来却是“商业奇才”的创业故事中。
喜姐炸串创始人王宽宽
本文为独角Mall最新栏目
《独角Voice》第一篇
喜姐炸串
9平小店日销7万元
目前全国开出200家门店
不久前,一刀去逛深圳海岸城的时候,偶然发现商业街上新开了一家“网红店”喜姐炸串。
疫情期间,连昔日的网红店鲍师傅都没多少人的时候,而喜姐炸串却出现了排长队的现象,引起了一刀的注意。
(上周六下暴雨喜姐炸串海岸城店都在排长队)
而就王宽宽提供给独角mall的业绩数据来看,目前,喜姐炸串正在高速生长。
9平小店日流水最高7万元
坪效7777.8元/平/天
喜姐的第一家门店,去年5月份开在南京新街口,目前这家门店的月均收入已超过100万元。
9平方小店,在去年国庆节期间,一天最高曾卖出7万块,坪效高达7777.8元/平/天。
同时,喜姐炸串今年5月在深圳新开的几家直营店表现也很不错。
据门店统计,5月23日,4家门店日流水均过万,海岸城店单日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万。
一年时间
门店数量从1到200
喜姐炸串从第1家到现在扩张近200家门店,仅用了一年时间。
并且,店铺位置普遍较好,大都集中在核心商圈和人流密集区域,曝光度高。
直营稍有规模后,喜姐开放了加盟,加盟店的盈利也较好。
数据显示,喜姐很多加盟门店现在一个月的净利润已超过10万。
某种程度上说,这都是市场和消费者对喜姐的认可和肯定。
然而,市场上现在对一些高速增长的网红品牌,肯定得快,否定得更快。特别是当前餐饮市场,对网红品牌的发展一直存在着很大质疑。
针对这些问题,王宽宽认为喜姐炸串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生长逻辑。
喜姐炸串生长逻辑
十年前有的品类,十年后也不会消失
1.“十年前有的品类,十年后也不会消失。”
炸串十几年前就有,现在十几年后也没有消失,而甚至几十年后仍不会消失。
谈到对喜姐炸串“被网红”时,王宽宽说:一方面,很高兴消费者能够快速喜欢上我们。但是另一方面,现在的餐饮市场,每年每月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新网红品牌,网红火起来很快,但是死的时候也往往悄无声息。
而王宽宽认为喜姐是具有生命力的品牌,未来,十年后、几十年后都不会消失。
2.“口味好,瞄准年轻消费群体,经市场验证的单店模型。”
辣口感:年轻人最喜爱的口味。
品类:找准年轻群体的消费诉求,喜姐已是经市场验证的单店模型。
3.“全产业链配送,为产业赋能。”
喜姐有自己的供应链,相比于传统餐企连锁店,能实现全产业链配送,为全产业赋能。
4.“炸串:有品类但无强势品牌,目前是蓝海市场。”
从喜姐现在的发展势头来看,喜姐炸串,现在取得的成就已是不低。
而再辉煌的成绩,得来其实都实属不易。
现在,我们都看到的都是喜姐令人艳羡的发展,但是这之前,却没看到在王宽宽曾一次一次的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
王宽宽的创业故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着起起伏伏和波折不断。这一切,就要从1990年开始讲起。
父亲靠做生意养活一家人
高三卖电子书赚到第一桶金
1990年,国内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自此,洋快餐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改变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用餐观念。
1990年,离海底捞问世还有4年。
也就是这一年,王宽宽在江苏徐州丰县的一个小农村出生。
据王宽宽自己介绍:“我家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家庭,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而之所以走上创业的道路,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
王宽宽的父亲是一个创业“达人”。
从盖房子,到贩木头,再到在农村给人“榨油”,最后到做饲料生意,王爸爸屡试不爽。在当时,王爸爸也正是靠着这些“五花八门”的生意,“不务正业”的养活了王宽宽一家人。
而王宽宽受到影响,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生意观:”三分利吃饱饭,七分利饿死人。“做生意不能赔钱,但是也不能唯利是图。
(王宽宽父亲现在经营的饲料店)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这些理念和经历,伴随着我年龄的长大,一点一点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王宽宽真正的创业想法落地,是在2009年,这一年,他正在上高三。
这一年,网络开始普遍进入国人的生活。
这一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1999- 2008年的探索成长期后,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彼时,小县城里,学校旁边,网吧生意异常火爆。
没有幸免,王宽宽也对网络“上瘾”了,并不能自拔。
(王宽宽高三时通宵过的网吧)
“高三下半年,当大家都在埋头苦学为升学的时候,在网吧通宵却成为我的常态。”王宽宽说到。
不过,这里王宽宽所说的通宵,并不是为游戏所迷,而是悄悄的在网上卖起了电子书,进行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进行的格外顺利。
通过卖一些不太好找的施工类资料和电子书,王宽宽当时一天能卖出三四千块钱,由此赚下第一桶金,他后来拿来交了大学学费。
2009年,一天赚三四千块钱是什么概念?
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统计局统计显示,2009年上海月平均工资3566元,而王宽宽在一天就赚到了超上海地区职工当时的月平均工资。
“第一次,通过网络的巨大商机,我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想象着创业要大干一场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
在互联网上赚到钱后,网络开始与王宽宽的人生纠缠不休。
2010年,王宽宽用自己的第一桶金交了大学学费,进入南京财经大学就读电子商务专业。
但不到一年,王宽宽就辍学,出来创业了。
“关于辍学,想法来得很突然,现在想想当时太冒险了。”
“那会,学校相对单纯和平凡的学习生活,让我内心的“躁动”因子蠢蠢欲动。而另一边互联网日益猛烈的发展势头,更是让我按耐不住。”王宽宽说到。
南京财经大学
“我不想读书了,我要出去创业。”每到深夜,这个念头就会充斥王宽宽的大脑和神经,搅得王宽宽无法入睡。
王宽宽知道,他必须得尽快做出一个选择。
“最终,我选择了互联网。高三那次快速赚钱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不能错过这次机会。”
但是,说起来,辍学的决定虽然做得快,但是王宽宽内心其实很“怂”。
自己偷偷的不去上学后,王宽宽一直不敢和父母说实话。直到过了大半年被学校自然辍学,生意慢慢开始步入正轨后,王宽宽才和父母说明了真实情况。
“到这, 辍学已成事实无法改变,父母除了随着我的心意,也别无他法。”
辍学之后,年轻气盛的王宽宽,满心期待着要大干一场,赚钱是他的第一目标。
有过失败、有过成绩、有过欺骗
硬扛不放弃
不过,天不如人愿。
王宽宽所期盼大干一场,最终是变成了一场又一场。
王宽宽,今年31岁,喜姐炸串已经是他第11次创业。
具体罗列,从互联网,到麻辣烫,火锅店,卤菜店,水饺店,烧烤店,龙虾店,炒鸡店,羊肉汤店,再到现在的喜姐炸串,几乎所有能吃的王宽宽都做过。
11年,11次创业,说起来,一句话就介绍完了。
但是,一次,两次,三次,N次……每一次经历下来,都意味着一次次的失败。
次数多了,“接二连十”的被否定,是个人,可能在第三次就已经受不了了。
“之所以没放弃,没其他,就是扛,硬扛。”说这句话的时候,王宽宽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反而更多的是一种经历过后的云淡风轻。
回忆中,最受打击的一次,王宽宽说是被创始团队的朋友欺骗。
“当时的打击对我来说,相比创业带来身体上的辛苦,这种感情上的背叛更是无法言说,让我非常痛苦。以致于,在我11年创业经历中,我唯一一次出现了想放弃的念头。”
一次被骗,让以后的王宽宽在创业中走的每一步都小心谨慎。
王宽宽做过的麻辣烫项目
喜姐炸串之前,王宽宽做过的麻辣烫项目,一开始也是小有成绩。
当时,短短几年,王宽宽就把他的麻辣烫项目在砂锅麻辣烫品类里面做到了行业门店数量第一,超过1000多家,一度成为南京的知名品牌。
从1到1000,王宽宽感受到了自高三创业以来久违的成就感。
不过,从2018年开始,项目遇到了增长乏力的问题,害怕长期耗下去而得不到发展,王宽宽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
自此,告别第10次,开始第11次,王宽宽创立了现在爆火的喜姐炸串。
“现在就想一心把喜姐做好,成功了就去做慈善,失败了就继续下一次创业,直到成功。”
采访临近末尾,王宽宽坚定的畅想着他的未来。
前10次创业,王宽宽经历了公司从几个人到上百人,从负债累累到年入千万,但同时也经历过公司从上百人到几个人,从1000家门店到全盘放弃。
现在,第11次,王宽宽创立的喜姐炸串终是小有成就。
作为底层的创业人来说,王宽宽身上的创业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而同时在他身上发生的创业故事也引发了一刀的思考。
当你所做的事情,没有反应,或者说,反应很少,很小,很迟时,你还要不要做?
一刀觉得,王宽宽做出了一种示范。
坚持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比聪明,比才华都要重要。
因为,说不定,坚持到下一次,你就成功了。
栏目介绍
《独角Voice》是独角Mall最新推出的商业人物专访栏目。
关注和挖掘商业地产操盘手以及品牌创始人背后的故事,用文字记录商业人物的声音,感受商业时代的浮沉与变迁。
本文作者:唐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