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师二板头

二板头姓刘、名长旺,二板头是他的小名。
二板头今年七十多岁,是资深的晋剧票友,票儿班里的知名鼓师。因他从小在票儿班里活动,人们习惯了他的小名,所以至今人们还叫他二板头。随着二板头的年纪增长,司鼓的道行越来越深,圈里的人们便称他为二板头师傅,后来,人们为了叫的顺口,便简称为板头师傅。
刘师傅的“二板头”小名有些来历。刘师傅的父母确信小孩子侧身睡觉有利于大脑发育,所以二板头在刚出生的几个月内,父母就每天坚持让他保持侧睡的姿势。数月后,刘师傅的脑袋便睡成了前后长、左右扁的模样。这个样子虽然不是人们经常赞扬的虎头虎脑,但发育良好的大脑和小脑,让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反应灵敏。
当父母的疼爱孩子,刘师傅又排行老二,所以父母便顾形喻意亲昵地叫他二板头。叫的惯了便不再好改,因此到刘长旺长大后,人们还习惯地叫他二板头。这个名字听起来虽有些不雅,不过,二板头自己听的惯了,也习以为常。再加上二板头也没有思谋的要上大学做大官,也就不去讲究名讳的文雅了,所以,二板头这一小名就一直叫到了现在。
刘长旺是二板头的大名,但二板头闹票儿唱戏、出门进门都是熟人,人们只熟悉他的小名,不呼他的大名,时间久了,大名反到生疏了。
二板头小时候没念过多少书,小学三年级没上完就跟上他当吹鼓手的叔叔吹起了唢呐。别看二板头文化不高,但对晋剧音乐却有超人的悟性。他继承了戏曲老艺人们的优良传统,音乐曲谱、唱腔版式全凭心领神会、口念心记。他记忆力惊人,不仅把晋剧的常用唱腔版式记得熟络,就连晋剧行里名家名票们的声腔特点也了如指掌。
晋剧《教子》《芦花》《斩子·交印》《二堂献杯》《金水桥》等传统剧目是二板头最熟悉的戏。这些戏,莫说是人物的唱腔和剧中的曲牌与武场家具,就连演员做戏的每个动作和表演时应在舞台的什么位置他也记得一清二楚。也难怪,演员演戏、唱念做打、一举一动都带着锣鼓家具,文武场伴奏一锣一镲必须落在演员表演的节点上,一梆一板都必须伴随在演员吟唱的节奏之中,配合默契才能铿锵有力,才能有滋有味。
板头师傅的司鼓技艺得益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1965年前后,省里一个剧团的鼓师下放到他们村劳动改造,住到他家空闲的房子里,板头父母善良厚道,并没有把这位老艺术家当改造对象看待,生活上尽量帮忙关照。那位下放的艺术家见板头喜欢晋剧,也甚为高兴,便在劳动改造之余,忙里抽闲,教二板头些音乐知识、晋剧版式、晋胡演奏、司鼓的技艺。后来村里办起了业余剧团,老先生成了业余剧团的艺术指导,二板头也成了文武场的成员。这段经历成为二板头学习晋剧艺术收获最大的重要过程。
二板头好学上进,且对晋剧音乐有特殊的悟性,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出头,已经是吹鼓手班子里的主要成员了。
二板头司鼓技术的练成,更得益于他多少年来参加红白喜事唱票儿的演出经历。
因二板头经过专业师傅的教导指点,司鼓手法相当规范,又经多年的勤学苦练,所以键法凌厉,张弛有度,号令得法,票儿班的男女票友们都喜欢他的司鼓风格,由他司鼓便唱的悦贴,由他司鼓便吼的痛快。
二板头鼓子打的好,便有了些骄傲。骄傲,便有了些毛病。他喜欢的戏,他喜欢的票友演唱,便打的稳当精彩,若是他不喜欢的演员,鼓键之下便显出明显的漫不经心和极不耐烦,于是,鼓键翻飞,便不讲究剧情,本不该快时,一顿飞键把演唱者打的上气接不上下气再没了情绪。
当然,好学上进的的女票们,想学点戏,想请板头师傅点拨教戏、想在板头师傅鼓键之下过一回畅快淋漓的演唱之瘾,便忙着请刘师傅吃饭、喝酒、吃早茶……。
票友唱票和专业舞台一个道理,有漂亮得劲儿的文武场伴奏便唱的高兴,有讲究的场面便是好票儿,反之便免不了呕气。票儿班的班头们,深知这一道理,所以找一位好的鼓师和拉胡胡的高手便是好票儿的关键。有好的鼓师和拉胡胡的高手就不发愁弹三弦、扫四弦、拍铙钹、打马锣的文武场下手。这些人经常在票儿摊摊上活动,高手名票都在相互的视线之中、朋友圈里,一声招呼,便能凑到一起。摆开摊子,操起家具就能唱它几出。
四、五十岁,是板头师傅最牛逼的时候。哪时候,板头师傅司鼓技艺炉火纯青。便领着一帮票友走串于村里的红白喜事,活动于公园社区。艺术水平虽然不能与专业团体相比,但凑一个红火热闹却绰绰有余。
如今,板头师傅已年过七旬,他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依然活跃于群众性的戏曲活动之中,依然活跃在社区公园的票儿点上。
票友唱戏,自娱自乐,图的是个高兴,愿板头师傅永远健康,永远高兴!

作者:张同亮

于2021年7月11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