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景,雪中情,不仅是雪中胜景,更是雪中“圣”景,愿这一组冰雪清凉的图片,能在这炎炎夏日中使你感到些许“神”清气爽
南极洲“白色荒漠”上的教堂,这个大陆至少有七座教堂
南极洲,地球七大洲之一。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
整个大陆只有2%的地方无长年冰雪覆盖,动植物能够生存。气候酷寒,风速一般达每秒17~18米,最大达每秒90米以上,为世界最冷和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陆地,有“白色荒漠”之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里,小教堂幽雅恬静。
每一年都有四个季节,春华秋实、夏热冬冷,每个季节都给我们不同的记忆,而不同地方的冬天下雪时的景色风光各异。大雪纷飞中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那小教堂更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世界里。
中国东北的冰雪世界,那远处的教堂成了这幅画面的灵魂
树木在霞光中默默静立,像一排排哨兵,地上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棉被,粉装玉砌的雪原,银装素裹的世界!
恬静的村外已是一片银白天地,飞雪中身着黑色衣服的两个修女留下足迹
外面静悄悄的,仿佛只有雪花在轻轻飘落,真像是进入了一个银色王国。马路上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看着这幅画面,好像已经听到她们踩上去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
瑞士圣伯纳德修会传教士拍摄的雪山上的少数民族妇女
1933-1952年,瑞士圣伯纳德修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云南的三江流域传教。在这片多民族聚居、彼时还非常封闭的地区,他们与当地居民友好共处,并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当时人民的生活风貌。
他们拍摄的照片成为该地区自然地理、民族、宗教的历史见证,也是当时人民生活风俗习惯的珍贵记录。
雪后初晴,大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民国时期上海的天主教修女,顾不上欣赏风景,就乘船到乡下去服务了。
远山变白了,大树变白了,大地也变白了,小教堂房子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在山谷中静悄悄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守护者。
矗立在寒冷的冰原上的十字架,在裸露的山脊上特别醒目。
曾经的佘山雪中三圣亭
佘山中山圣母堂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西佘山山腰。佘山中山圣母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同治二年(1863年),传教士在山腰处选了五间平房建造疗养所,内有一间小堂。光绪二十年,翻建小堂,名为“中山圣母堂”。同治九年(1870年),先在中山堂西面广场造了若瑟亭、圣母亭、耶稣圣心亭,合称“三圣亭”
雾气蒙蒙的山川,高举十字架的队伍行走在蜿蜒不平的雪地上。
放眼望去,远处的梯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羊肠小道上,两个人互相搀扶走的正急,这是神父和会长在过年的时候走在下堂口的路上。
白雪皑皑的雪地上祈祷的马扎西神父
愿这一组冰雪清凉的图片,能在这炎炎夏日中使你感到些许“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