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巷城溪游家:拔茅福地钟城山
从张巷集镇老街沿张(巷)黄(塘)公路一路东行,开始出现巍峨逶迤的山峰。当地人知道,眼前看到的山峰不过是冰山一角,若是再往东行,山峰林立,连绵起伏,便进入丰城和进贤、临川交界的文化名山——槠山,南州高士徐孺子、江右首第(江西首位状元)王季友就曾隐居耕读于此。
钟城山是槠山余脉,位于槠山西端,桥头村委会北侧,距张巷集镇老街约10公里。钟城山南麓有一个村庄叫雷家(前雷和后雷),雷家旁边有一个村庄叫科里游家,科里游家往南约数百米还有一个村庄叫白木游家,两个村庄都是游姓族裔聚居的地方。
雷家和游家一带古称城溪,又叫城陂。北宋开宝年间(968-975),世居吉州蛇砻的游大铎(又称大托)迁居于抚州崇仁蓝陂,成为蓝陂游姓始祖。大约在南宋靖康年间(1126-1127),游大铎八世孙游宰均为了躲避兵乱,由抚州崇仁蓝陂迁徙至丰城河西的安沙,成为丰城游姓的始祖。游宰均五传至子辉、子美,子美居于尚庄宏岗,子辉迁于尚庄石上(见本号《尚庄石上村:弛名载誉洪州窑》)。子辉生子谦夫,谦夫生子二人:景星(号东皋)、景山(号西隐),景山幼子善初赘居小港赛头,成为河东游姓始祖。
从世系上算,游景山为游大铎15世孙。景山生子四人,其幼子善初(1297-1352)入赘到赛头横岸熊氏(今小港镇南岸村)。善初生了五个儿子,其四子叔琠入赘到张巷桥头雷家,单独开基,称为城溪(城陂)游氏始祖,也就是现在的科里游家。
游叔琠(1331-1374),名玮,号城溪石隐翁,是游大铎第17世孙。他生了四个儿子,其第四子叫游博(1373-1436),字广思,号清乐翁。游广思只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游舜(1389-1479,字大韶,号渔乐),是当地著名富户。游舜正室孙氏生三子(达五、达十、道四),侧室徐氏生三子(道七、远一、远四),分别以“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来分家设房,其中“书房”祖远一分居于村庄南面约数百米的白木游家(原称“别母”,意为告别母亲,后讹化为今名),科里、别母合称城溪游家。
游姓本是书香门第,加之定居于人文底蕴深厚的钟城山脚下,耕读传家的氛围非常浓厚。游舜长子达五本名游弼(1429-1504),字邦佑,号古愚,以诗经贡身份(举人)出任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儒学训导,后来又先后担任赵府教授、楚府教授、楚府审理等职,进阶奉直大夫(五品衔)。游弼儿子雍九(游潜)和侄子雍五(游湘)后先考中举人,在当时传为佳话。
游潜(1467-1536),字用之,号几山,晚号梦蕉,从小聪明过人,跟着父亲游历官宦,见多识广,天文地理人文风俗无不精通。中举后,经过礼部选拔(铨试),被派到云南担任宾川州知州。那个时候宾川刚刚由县升州,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游潜便从教育入手,推行汉化政策,很快便取得了成效。不久之后,贵州一带苗民兵乱,因为有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游潜又被派到贵州参与平叛,也取得了不错的战功。
得胜还朝,正等待论功行赏,没想到遇到宁王朱辰濠在南昌造反,叛乱平息后,所有江西在京官员都被审查。审查人员查到游潜父亲游弼写的一封家信,里面有“宁贼作反,汝可速归”的内容,便被诬为与朱辰濠有关系,把游潜逮捕入狱。游潜不服,割破手指写下血书为自己伸冤,大概内容是说,如果家父与朱辰濠有关系的话,为什么不称“宁王”而称“宁贼”呢?他让仆人到殿前击鼓鸣冤,竟被御前侍卫活活打死。不过,他的血书是被值班的太监送到正德皇帝朱厚照手上,朱厚照很感动,在血书上写下朱批:游潜有如此忠主之仆,难道他还没有忠君之心吗?于是就下旨释放游潜,并准备封赏。游潜受此磨难,不再留恋官场,于是力辞归田。
游潜本来是一介文人,年轻的时候一直在钟城山上读书。有一天晚上,他忽然梦到窗外电光闪烁,走出去一看,发现电光是从一丛芭茅底下发出来的。于是挖开芭茅,发现了一卷天书叫“平蛮策”,还有一口宝剑,宝剑上有“斗牛之精,风电之友;丁甲盘旋,蛇奔虎吼;五百年后,属君健肘”的铭文。后来的经历不断印证这个梦境,辞职之后,他忽然回想起这个梦境,给自己取了个“梦蕉”的雅号,又在找到书剑的地方兴建书室,叫“拔茅书院”。
游潜的儿子游禾(1500-1565),字定嘉,号峨峰,考取嘉靖七年(1528)乡试举人,历官汉阳通判。游潜的孙子游季勋则以进士出身,从实习生一步步往上爬,一直当到朝廷的封疆大吏,成为游姓历史上值得骄傲的高级官员之一。
游季勋(1527-1594),字懋甫,号静宇,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先是在礼部观政(实习),后来出任工部都水司官员,负责管理大运河南旺泉闸、张秋河道等地的水利枢纽,之后出任湖广武昌知府、山东兖州知府、井陉兵备道、山西按察司副使、徐州兵巡道、山东布政使参政、兵部侍郎都察院佥都御史、总督三边淮安等处地方兼理七省粮饷、山东右布政使等职,最后以浙江布政使(从二品)的高位为自己的官宦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游季勋乃是一代名宦,自然与当地人文脱不了干系,这件事就得从钟城山说起。钟城山自古以来就是丰城道教名山,早在汉末晋初时,浮邱真人曾在此炼丹修道,他的两位弟子王、郭二真人也追随至此。当地善男信女便在此创建寺观,供祀三位真人以及观音大士,香火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明末万历元年(1574),又增祀东岳碧霞及谌母、谢母三位元君之像,香火越发旺盛,附近百姓不管是农事旱涝还是生死疾苦,只要到此祈祷,无不灵验。
万历戊子年(1588),当时的住持慈惠和尚到处化缘,希望扩建寺观,找到曾身居高位的游季勋,希望他支持工作并带头倡修。在游季勋的带领下,城溪游姓全族,以及周边善男信女纷纷捐款。慈惠收到巨额捐款,推倒以前的寺观进行重新规划设计,经过三年时间,共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浮邱及二真人塑像,中殿供奉东岳碧霞及谌母、谢母三元君塑像,后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观音大士及诸禅塑像。周围全部建了围墙,殿前建石坊为大门,殿右建厨房和饭堂,后面是禅房,殿后是菜园。游季勋看到寺观建成后的规模后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丰城知县,丰城知县颁给慈惠和尚一个终身住持的荣誉。
此后,游季勋的儿子、孙子乃至曾孙,有的受荫封官,有的科举任职,曾经盛极一时。进入清代后,城溪游姓不知什么原因逐渐没落,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钟城山依旧矗立,作为一方道教胜地,历经千百年,至今依旧香火不衰,除了民间朴素的宗教信仰之外,与这个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资料来源:《游氏族谱》、《丰城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