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巷城溪游家:拔茅福地钟城山

从张巷集镇老街沿张(巷)黄(塘)公路一路东行,开始出现巍峨逶迤的山峰。当地人知道,眼前看到的山峰不过是冰山一角,若是再往东行,山峰林立,连绵起伏,便进入丰城和进贤、临川交界的文化名山——槠山,南州高士徐孺子、江右首第(江西首位状元)王季友就曾隐居耕读于此。

钟城山是槠山余脉,位于槠山西端,桥头村委会北侧,距张巷集镇老街约10公里。钟城山南麓有一个村庄叫雷家(前雷和后雷),雷家旁边有一个村庄叫科里游家,科里游家往南约数百米还有一个村庄叫白木游家,两个村庄都是游姓族裔聚居的地方。

雷家和游家一带古称城溪,又叫城陂。北宋开宝年间(968-975),世居吉州蛇砻的游大铎(又称大托)迁居于抚州崇仁蓝陂,成为蓝陂游姓始祖。大约在南宋靖康年间(1126-1127),游大铎八世孙游宰均为了躲避兵乱,由抚州崇仁蓝陂迁徙至丰城河西的安沙,成为丰城游姓的始祖。游宰均五传至子辉、子美,子美居于尚庄宏岗,子辉迁于尚庄石上(见本号《尚庄石上村:弛名载誉洪州窑》)。子辉生子谦夫,谦夫生子二人:景星(号东皋)、景山(号西隐),景山幼子善初赘居小港赛头,成为河东游姓始祖。

从世系上算,游景山为游大铎15世孙。景山生子四人,其幼子善初(1297-1352)入赘到赛头横岸熊氏(今小港镇南岸村)。善初生了五个儿子,其四子叔琠入赘到张巷桥头雷家,单独开基,称为城溪(城陂)游氏始祖,也就是现在的科里游家。

游叔琠(1331-1374),名玮,号城溪石隐翁,是游大铎第17世孙。他生了四个儿子,其第四子叫游博(1373-1436),字广思,号清乐翁。游广思只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游舜(1389-1479,字大韶,号渔乐),是当地著名富户。游舜正室孙氏生三子(达五、达十、道四),侧室徐氏生三子(道七、远一、远四),分别以“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来分家设房,其中“书房”祖远一分居于村庄南面约数百米的白木游家(原称“别母”,意为告别母亲,后讹化为今名),科里、别母合称城溪游家。

游姓本是书香门第,加之定居于人文底蕴深厚的钟城山脚下,耕读传家的氛围非常浓厚。游舜长子达五本名游弼(1429-1504),字邦佑,号古愚,以诗经贡身份(举人)出任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儒学训导,后来又先后担任赵府教授、楚府教授、楚府审理等职,进阶奉直大夫(五品衔)。游弼儿子雍九(游潜)和侄子雍五(游湘)后先考中举人,在当时传为佳话。

游潜(1467-1536),字用之,号几山,晚号梦蕉,从小聪明过人,跟着父亲游历官宦,见多识广,天文地理人文风俗无不精通。中举后,经过礼部选拔(铨试),被派到云南担任宾川州知州。那个时候宾川刚刚由县升州,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游潜便从教育入手,推行汉化政策,很快便取得了成效。不久之后,贵州一带苗民兵乱,因为有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游潜又被派到贵州参与平叛,也取得了不错的战功。

得胜还朝,正等待论功行赏,没想到遇到宁王朱辰濠在南昌造反,叛乱平息后,所有江西在京官员都被审查。审查人员查到游潜父亲游弼写的一封家信,里面有“宁贼作反,汝可速归”的内容,便被诬为与朱辰濠有关系,把游潜逮捕入狱。游潜不服,割破手指写下血书为自己伸冤,大概内容是说,如果家父与朱辰濠有关系的话,为什么不称“宁王”而称“宁贼”呢?他让仆人到殿前击鼓鸣冤,竟被御前侍卫活活打死。不过,他的血书是被值班的太监送到正德皇帝朱厚照手上,朱厚照很感动,在血书上写下朱批:游潜有如此忠主之仆,难道他还没有忠君之心吗?于是就下旨释放游潜,并准备封赏。游潜受此磨难,不再留恋官场,于是力辞归田。

游潜本来是一介文人,年轻的时候一直在钟城山上读书。有一天晚上,他忽然梦到窗外电光闪烁,走出去一看,发现电光是从一丛芭茅底下发出来的。于是挖开芭茅,发现了一卷天书叫“平蛮策”,还有一口宝剑,宝剑上有“斗牛之精,风电之友;丁甲盘旋,蛇奔虎吼;五百年后,属君健肘”的铭文。后来的经历不断印证这个梦境,辞职之后,他忽然回想起这个梦境,给自己取了个“梦蕉”的雅号,又在找到书剑的地方兴建书室,叫“拔茅书院”。

游潜的儿子游禾(1500-1565),字定嘉,号峨峰,考取嘉靖七年(1528)乡试举人,历官汉阳通判。游潜的孙子游季勋则以进士出身,从实习生一步步往上爬,一直当到朝廷的封疆大吏,成为游姓历史上值得骄傲的高级官员之一。

游季勋(1527-1594),字懋甫,号静宇,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先是在礼部观政(实习),后来出任工部都水司官员,负责管理大运河南旺泉闸、张秋河道等地的水利枢纽,之后出任湖广武昌知府、山东兖州知府、井陉兵备道、山西按察司副使、徐州兵巡道、山东布政使参政、兵部侍郎都察院佥都御史、总督三边淮安等处地方兼理七省粮饷、山东右布政使等职,最后以浙江布政使(从二品)的高位为自己的官宦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游季勋乃是一代名宦,自然与当地人文脱不了干系,这件事就得从钟城山说起。钟城山自古以来就是丰城道教名山,早在汉末晋初时,浮邱真人曾在此炼丹修道,他的两位弟子王、郭二真人也追随至此。当地善男信女便在此创建寺观,供祀三位真人以及观音大士,香火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明末万历元年(1574),又增祀东岳碧霞及谌母、谢母三位元君之像,香火越发旺盛,附近百姓不管是农事旱涝还是生死疾苦,只要到此祈祷,无不灵验。

万历戊子年(1588),当时的住持慈惠和尚到处化缘,希望扩建寺观,找到曾身居高位的游季勋,希望他支持工作并带头倡修。在游季勋的带领下,城溪游姓全族,以及周边善男信女纷纷捐款。慈惠收到巨额捐款,推倒以前的寺观进行重新规划设计,经过三年时间,共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浮邱及二真人塑像,中殿供奉东岳碧霞及谌母、谢母三元君塑像,后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观音大士及诸禅塑像。周围全部建了围墙,殿前建石坊为大门,殿右建厨房和饭堂,后面是禅房,殿后是菜园。游季勋看到寺观建成后的规模后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丰城知县,丰城知县颁给慈惠和尚一个终身住持的荣誉。

此后,游季勋的儿子、孙子乃至曾孙,有的受荫封官,有的科举任职,曾经盛极一时。进入清代后,城溪游姓不知什么原因逐渐没落,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钟城山依旧矗立,作为一方道教胜地,历经千百年,至今依旧香火不衰,除了民间朴素的宗教信仰之外,与这个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资料来源:《游氏族谱》、《丰城县志》等

(0)

相关推荐

  • 三茅观旧事

    图| 三茅真君--三茅观 三茅观又称三茅宁寿观,在七宝山西麓.三茅观本名三茅堂."三茅"指秦初咸阳茅氏三兄弟,即茅盈.茅固.茅衷.相传茅氏三兄弟同时得道成仙,谓"三茅真君 ...

  • 张巷城溪雷家:一门忠孝雷宜中

    位于张巷镇东部的钟城山脚下,分布着后雷和前雷两个雷姓村庄,二村乃是一脉相传,古称"城溪(陂)雷家".南宋末年,这里诞生了一位赤胆忠心.以身殉国的礼部尚书雷宜中,七百多年来,成为丰城 ...

  • 万寿宫夜话:张巷大夫桥揭家的渊源及建筑艺术

    纵观揭氏家族的历史,不免让人扼腕叹息.这是怎样的一个氏族啊!他们即简单又复杂,即荣耀又多难.可以说,他们是一个与汉族及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氏族. 据<揭氏族谱>载:揭氏祖先史定从西汉协助 ...

  • 瘦石 || 张巷历溪刘家:墨庄流芳世绵长

    传说尧帝的第九子监明生子丹朱,丹朱封地刘国.丹朱17世裔孙出生时,手心掌纹有"刘累"二字,遂得名刘累,刘累也是有史籍记载的第一位刘姓,亦被认为刘姓得姓始祖.刘累曾仕夏朝为官,传57 ...

  • 走进游埠镇三港村:前张张氏为宋理学家张栻后裔

    走进游埠镇三港村:前张张氏为宋理学家张栻后裔 三港村位于游埠镇政府驻地偏北4000米处,村民委员会驻二石五自然村,村以所辖三港殿自然村为名.地处三江平原,区域面积0.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0亩.下 ...

  • 张巷金山揭家:簪缨奕世大夫桥

    如果说静居一隅的杜市大屋场,是揭氏由广昌徙丰城的始迁地,走出了一代健笔.史学宗师揭傒斯,成为揭姓之大儒,那么张巷镇金山村大夫桥揭家村,更让我们感受到簪缨相继支分派衍后的繁盛.你看,整个村庄位于槎水河畔 ...

  • 晓风寒 || 张巷傅坊村:钟城山下觅禅音

    夏末秋初,趁着假日沿丰抚线转筱白段,经白马寨.过张巷镇,来到钟城山脚下.一路平畴沃野,黛绿.青绿.翠绿.碧绿,绿意伴清风,扑面吹来舒爽.下车,踏入小桥流水人家:桥头傅坊村.但见村庄毗邻,马头墙参差间杂 ...

  • 趣话||(赵光裕)叙永游家巷徐孔联姻成泡影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叙永游家巷徐孔联姻成泡影 文/赵光裕 徐,即徐中齐,叙永小洞乡(今兴隆乡)刘家田人,生于1901年,民国初年,受大革命影响,徐中齐南下广州,入黄埔军 ...

  • 一张自绘草图 蔡家堡“新溪坎”河

    一张自绘草图 蔡家堡"新溪坎"河 蔡汉以 2021-09-16 前几天,我在"喜读蔡家堡一书"文章中说,我与蔡家堡有"--缘分,有深情!"为 ...

  • 张巷其家山:耕读传家勤为径

    其家山是一个位于张巷集镇东一里许,是一个不足百户.350余人的小村庄.由于集镇建设向外辐射,村庄基本与集镇连成一体. 还是在三年前,走访到其家山时,马上就被村庄古朴的形象吸引住:村前一眼长条形池塘,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