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第一讲:管理黄金七原则

阅读:

管理到底是什么呢?它是装满技巧与智谋的锦囊,还是装有商学院讲授的那些分析工具的包袋?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工具的重要性就如同温度计与解剖学对于内科医生那样重要。但是,管理的历史与发展演变,包括其成功的方面与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管理最初只是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之上。(《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第一章:作为一种社会功能和人文艺术的管理)

解读:

以上这句话我经常在课堂上使用,用以提醒学员们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管理工具上,就像温度计不是医学一样,管理工具也不是管理学。那么什么才是管理学呢?在这里,德鲁克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七条原则,我称之为“黄金七原则”,这是管理学的基础,如果就此展开,每条原则都可以写一本书,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一下子抓住管理的实质,一下子让问题聚焦起来

先谈谈我对几条原则的理解,第一条原则:管理是关于人的

在《论语.乡党篇》第17中,讲了这样一故事。有一次,家里马棚失火烧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有人受伤吗?没有问到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就像今天的劳斯莱斯、宾利等车的品牌一样,是一个人的财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少匹马则是国家财力的象征。这段故事看起来很简单,甚至有点轻描淡写,但在《论语》里面有很多像这样简单十二个字的故事,就把孔子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了。试想,当我们的车库着火的时候,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很多人的选择首先一定是车,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我的选项。因为车是我们的财产。但孔子却是首先问到人有没有事,特别是在那样一个阶级分明的年代,我们于是知道儒家最可贵的就在这个地方,像这样重视个人的生命价值的观念,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限制,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延续下来。

学习儒家之后,不一定要信仰什么宗教,因为你本身就会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它的出发点就在于人文主义,也就是要把人当作目的来尊重,而不能把别人当作手段来利用。我们在学习儒家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儒家不但具备现代性,还具有普世性。所以现在西方很多人愿意学习儒家,并不是想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老的观念,他要学的就是孔子的人文精神。所以孔子也被列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从这一章简单的资料就要知道,孔子心里面对人是多么的尊重,他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以及发扬。

德鲁克研究院研究主任兼学术主任约瑟夫.A.马恰列洛教授在《失落的管理艺术》一书专门谈及现代管理与人文精神,并在第一章“德鲁克管理学人文观思想的起源”一文中提及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哲学的对立,黑格尔认为普遍适用于人类存在的张力之一是个体存在和集体存大之间的推力。一个人怎样才能够在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存在的同时,还能够符合社会的整体需要呢?黑格尔的解决方案叫做“世界精神”(geist)。根据黑格尔的解读,人们之间的冲突并没有消失,只是最终得到了消解,因为每个人都被指向了一个更高的能够团结所有个人的理性力量。“世界精神”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长期有效,能够确保人们所获得的一切成就都始终能够驶在同一条轨道上,驶向一个造福所有人的目的。

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这种将所有事情都混进所谓的“世界精神”的作法使得个体经验完全丧失了意义。克尔凯郭尔希望让人体重新获得应有的重要性,同时一个更高的力量也能够发挥指引作用。根据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理念,这种更高层次的力量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每个个体都要对他有所交代,并承担起个人的责任。

对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的个人,德鲁克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建立一个由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组织构成的有效运转的社会。德鲁克的“新社会”通过大型组织中的公民身份为个人提供自由和平等。

关于个体的价值在德鲁克的著作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平凡的人如何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他曾经这样鲜明的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管理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普通人的才干。就像圣经中那段‘塔兰特寓言’所说的一样,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让个人的才智、健康以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的增长。”

在1966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他接着说“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与人类现有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合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世界上实在没有真正全能的人,最多只是有在某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而组织的唯一目的是让长处具有生产力,让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可是我们是这么做的吗?我们在管理时更多的关注的是人,还是事?管理是关于人的,意味着管理重心的转变,重心是在人的身上。管理的任务是什么呢,德鲁克说是帮助员工设定目标,组织工作、衡量绩效、沟通激励、开发培养。全部都是关于人的。我们有没有在这三者上倾注注意力,就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这句话的证据了。

管理是关于人的,意味着管理者不仅在于绩效的达成,还有在绩效达成的过程中有没有让员工有成就感,让员工不断提高能力,有没有发挥他们的长处,有没有有效的激励而不是负激励,有没有帮助他们排除障碍……

因此,这条原则,我想德鲁克在不断的提醒我们,管理者有没有把重心放在人的身上。让组织协调配合,扬长避短,让各种专家都能在一起协同作战,实现1+1>2的合力。

这正是德鲁克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的不同之处,他把人看成是一种“有着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能力,缺陷以及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有机体,还意味着要把人力资源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管理:使命,责任,实务》“管理的维度”)

思考:

我们是否关注到了在工作中的人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是否对员工的成长承担了必要的责任?

我们是否将员工视为合作伙伴而不是雇员?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长按关注,谢谢转发朋友圈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
让我们抱书取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