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连老字号---大菜市——大连人的菜篮子
大菜市的兴起和发展,影响了许多人,也成就了许多人。那些从深夜就在这里开始一天辛勤劳作的人们,也成就了这个大连有名的老牌市场。
提起大菜市,大连人很少有不知道的,很多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这个综合性的批发兼零售市场。各个街道、社区的小菜场、小店铺、小摊贩,几乎每天都要到大菜市进货,甚至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也不怕路远车挤,经常去大菜市买菜,就是因为这里的菜价便宜,扣除来回车费,还是合算的。
大菜市的兴起、发展和滞后,影响了许多人,也成就了许多人。那些从深夜就在这里开始一天辛勤劳作的人们,也成就了这个大连有名的老牌市场。现在,让我们看看它是如何走过百年风雨历程的。
大连老字号 |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大菜市
在百年前,沙俄强租大连后,开港筑路建城的时候,居民的吃菜问题也提到了市政的议事日程。最初,市郊农民将自产蔬菜用马车、人力板车运进城里销售。殖民当局从市容和卫生等方面考虑,制定了统一销售、集中管理的计划,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这项计划也就停止了。
日俄战争后,日本人侵占了大连。1905年,在小岗子(今西岗区)北部一个小桥处建立了中央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市场改名为大连青果统制株式会社,中国老百姓叫它大菜市,因为这里有一座桥,又叫它菜市桥。不过,后来这座桥在建路时被拆除了。
当时,大连青果统制株式会社专营蔬菜和水果,场内有50多家批发商,其中较大的商号有同昌源、大和号、同茂盛、大聚福等。批发商除了在本市、东北和山东等地组织货源外,还从日本购进洋葱、土豆、白大根、萝卜,从台湾购进黄瓜,后来又发展到从南方购进各种细菜和水果。进货除供给本市外,大部分销售到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使大连成为东北外进蔬菜水果中心。
有精明的经营者,看出人们前来市场购买各种副食品后,余兴未尽,好像还缺点什么。原来,除了吃的,市场里还缺些穿的、用的等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百货。需求决定供给,因此在菜市场周围又出现了百货和服务业态,如土杂用品店、服装店、绸布店、裁缝店、棉花棉被店、小饭铺、小酒店、小旅店、浴池等,规模不大但经营品种非常全,价格较便宜,适应市民需要,因而生意红火。
大菜市 |
解放后的大菜市
1945年大连解放后,大菜市主权回到人民手中,成立了国营蔬菜公司,经营蔬菜收购、批发、外采、外销、调拨、贮藏等业务,下设蔬菜购销部、蔬菜采购拨批站、干调副食采购批发站、食盐批发部、旅顺口区蔬菜公司、运输车队等。
解放后,大连蔬菜行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55年前,特别是解放初期,蔬菜自由种植和购销。
二、1956年至1959年,市蔬菜公司已成立,蔬菜生产由初级生产社和个体菜农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自由种植,实行多种经营。
1958年大跃进时期,蔬菜产销工作出现了大冒进,造成了不少损失。
三、1960年至1979年,统购包销时期。1960年蔬菜供应非常紧张,产销不足,被迫实行统购包销、超产超收政策。
改革开放后的大菜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近郊农业“以菜为主”的方针,一个时期内蔬菜经营形式由统购包销改为“大管小活”。对包购的品种,实行计划种植、计划上市、计划价格、超产超收,其他全部放开,议购议销,随行就市。
1985年以后,蔬菜外购数量不断增加,采购地区也不断扩大,由山东、上海、江苏等地延伸到广东、广西、四川等20多个省区。进入90年代后,由于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大菜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旧房逐步拆除,代之以新型的综合性商业大楼,经营业户增加,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每天凌晨,当很多人还在梦乡里时,大菜市已经热闹起来。从凌晨3时开始,一辆辆运菜车向这里疾驰。在路灯光的衬托下,依稀可见商贩们裹着大衣的身影在市场进进出出。刚从滚装船上下来的山东运菜车,还有从其他地方进城的菜车,有序地进入场内。有固定摊位的业主开箱摆放,做好售货前的准备工作。
市场内的小餐馆灯火通明,冒着热气的稀粥和包子、小菜端上桌,不少跑夜车的司机、货主在这里填饱肚子。到了四五点钟,来拿货的各路小贩们陆续进场,手推车、三轮车、小货车,人流滚滚,车流不断,叫卖声此起彼伏,市场一片沸腾。
在每天的交易中,业主们要有预见性,不能卖一天算一天,要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决定到何处上货,最好自己要有货车。有位姓陈的业主,认为南方的鲜椒用火车运来,待节后上市肯定赚钱。谁知节日前后,外地货主运来大批鲜椒,其批发价要比他的进货价低得多。他无法与人竞争,不仅无利可图,还要支付高昂的运费等,赔了10万元。
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在这里只要能吃苦耐劳,诚信创业,挣钱是没有问题的,区别不过是挣多挣少而已。
本栏目由搜狐大连站与大连出版社联合推出,在此,对大连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明辉博士表示诚挚的谢意!对协助本栏目完成的出版社相关人员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