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陈廷敬:从学霸到能臣成就了什么?
陈廷敬在20岁中进士时,他的原名叫“陈敬”,因同科进士榜单中还有一位陈敬,顺治皇帝为了区分,特赐“廷”,希望陈廷敬可以为朝廷效力,可以说真是金口玉言。陈廷敬不负众望,在学习三年满文的散馆考试中,考取第一。21岁入翰林院,授“庶吉士”,这是他步入朝堂的开始。
官虽不大,却是朝廷选官的对象。因为当时有这样的说法,“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清朝有119个汉臣大学士,其中有101人都是翰林出身。所以,一入翰林,就被视为“储相”,也就是宰相的继任者。
陈廷敬一生居官恪慎清勤,德高望重,能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50多年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终,而且生前死后朝野好评如一,称为现代官员学习的廉吏典范。正是陈廷敬的“德”和“才”奠定了他一生28次升迁的荣耀。
但是这背后的心酸,也可想而知。
一、学霸的设定,让他开局很精彩
在20岁中进士时,他的原名叫“陈敬”,因同科进士榜单中还有一位陈敬,顺治皇帝为了区分,特赐“廷”,希望陈廷敬可以为朝廷效力。陈廷敬不负众望,在学习三年满文的散馆考试中,考取第一。
但是这时候的他心高气傲,少不得得罪人,所以虽然少年得志,但是并不顺遂。
他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在康熙17年,在他辅佐康熙皇帝期间,入职南书房。南书房是皇宫的核心机构,是政治交流的中心。也就说他可以和康熙皇帝商讨国家的大事,成为了康熙皇帝的近臣。
康熙二十三年(1684),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跨入从一品。但此后一直在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任上来回转圈。直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才拜为文渊阁大学士,由从一品到正一品,陈廷敬头尾走了二十年的时间。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了。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
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补子为仙鹤,顶带红宝石,堪称文官顶级。职位制下与之相近的,是国家级副职,如国务院副总理。其次,吏部尚书,从一品,亦属一品大员,只是略逊于正一品。职位制下,相近的是省部级正职,如教育部长、省长之类。
二、晋级之难,难于上青天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他的后世子孙没有他那个能力和敬业精神,做不到事必躬亲,就搞了个内阁制度,弄几个品级低权力大的内阁学士来帮忙,实际是一群人分担宰相权力——大学士品级最低的时候只有五品(朱棣始设),四殿两阁(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六个大学士,无一例外的都是正五品,跟太医院院长(院使)和六部下设各司郎中一个级别,六部尚书要比大学士级别高得多,人家都是正二品。
“清承明制”,也不设舍宰相,也搞出了很多大学士,除了大学士,还有一大帮协办大学士。
清代的内阁沿袭明代,但在关外时期称为内三院。天聪十年,设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顺治初年,设满、汉大学士,兼各部尚书衔,无定额。顺治十五年定,以大学士分兼殿阁,分别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用四员,至雍正年间,多用至六员,且定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乾隆十三年,大学士殿阁衔改四殿二阁为三殿三阁,即省去中和殿,增入体仁阁。乾隆十三年上谕:“内阁居六卿之首,满、汉大学士应有定员,方合体制。嗣后著定为满、汉各二员。其协办满、汉或一员或二员,因人酌派。”
清朝的大学士制度到康熙年间正式有了四殿两阁,乾隆年间有了三殿三阁,陈廷敬当文渊阁大学士的时候,是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03年,那时候他还有个职务,叫礼部尚书。而康熙设立这么多大学士,是为了平衡六部满汉尚书之间的关系,因为当时的制度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满汉尚书一人,这俩尚书总是掐架,而且没文化的满尚书总是输,以至于被认为是“木雕泥塑”,所以康熙设了六个大学士,每个部派一个专管,坐在满汉尚书中间拉架,其实是拉偏架——别看满人识字不多,但是清朝大学士却以满人居多,大家知道的明珠、索额图,都是满人,就连那个马齐,其实是富察氏,乾隆朝最有名的孝贤纯皇后和傅恒也是他侄女侄子。
在当时,大学士人数最多时为6人,正常情况下仅有4人,且通常情况下,是在六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和左都御史进行挑选升任。如果以品级而言,升任大学士者皆为从一品官。清代在堂官员实行的是满汉双轨制,六部共有尚书12人,都察院左都御史2人,外加协办大学士2人,共计16人。六部虽然在行政级别上是平行的,但其政治地位有着显著的差别。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被形象地比喻为“贵、富、贫、武、威、贱”。吏部的地位最高,明代时期,吏部侍郎和其他五部的尚书相当。
陈廷敬,从工部调任户部,再调任吏部,前后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品级不动但地位得到提升。
但是一直只是在从一品转圈。
三、他也有年龄这个不好跨越的坎
清代进士的平均年龄大致是34岁,到了尚书这个级别至少也要五十岁以上了,只有那些健康状况十分良好的人,才有可能被进一步提升,位极人臣。
年轻官员被提拔为大学士的例子不是没有,但这基本和汉人无缘。遏必隆之孙讷亲于乾隆十年被提拔为保和殿大学士,年仅25岁;孝贤皇后之弟傅恒,于乾隆十三年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年仅27岁;和珅于乾隆五十一年任文华殿大学士,时年36岁。
刘墉是乾隆朝的名臣,他于乾隆二十年(1755)中进士,时年32岁。直到嘉庆二年(1797)年,才升任体仁阁大学士,由从一品到正一品,刘墉走了十六年的时间。
陈廷敬在官场的打拼,历经了辛苦,既要熬年头,又要拼实力,好在他是翩翩公子,名垂史册。
值得瞩目的是,不但他自己打拼成功,而且他的传承作用也非常大。从明孝宗到清乾隆间的260年中,陈廷敬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四、作为帝师的荣耀,监修诗文修《康熙字典》
陈廷敬曾经当过康熙皇帝的老师,当过工部、户部、刑部三部尚书,而后统领南书房授文渊阁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值讲经筵,还做过《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总修官等职,入仕五十三年,深受康熙皇帝器重,他深谙为官之道,力求多办实事,做人做事稳稳当当,处事灵活却有原则,为人有底线但不迂腐,无论为官还是为人,他都堪称为典范。
陈廷敬很喜欢写诗文,有《午亭文编》、《参野诗选》、《河上集》等著作,在当时也算是诗名满天下,康熙帝更是对他评价很高,说他做官堪比姚崇、房玄龄,做诗文堪比李杜。(虽然可能并没有这么优秀)
他是清初学者型书法家,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历充三朝《圣训》、《一统志》、《明史》馆总裁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诗文、书法皆极精工,所作古文,为汪琬所赏,诗亦为王士稹所奇。卒谥文贞。有《尊闻阁集》行世,晚年手定为《午亭文编》。陈廷敬是清代初期帖学功底极深的代表性书家,更是一个善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而又创新不足的书家。《静明子寿序 》便是他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作品。
他一生中编纂中很多书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康熙字典》。这本书虽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做编修,但同样需要耗费极大的精神。光是校验,防止出错,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康熙字典》收录了47035个汉字,这些汉字的排列整理,都要十分小心,不能出错。因为这本书编纂后,属于准备流传后世的书籍。现在这本书还是做文献研究的重要材料。
远离山西千里之外,地处伏牛山浅山区的河南方城陈府庄,几座古坟、几块墓碑、几处地名,揭秘了一段陈廷敬与方城割舍不下的历史。
陈府庄位于方城县城北约20公里处的杨集乡大河口村,在鲁姚路东侧,七峰山下,是杨集乡大河口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因隔河西岸有小陈府庄,故又称大陈府庄。该村呈方形聚落,现有65户240多口人,其中陈姓60户,约220多口人。
陈廷敬在康熙朝一直做到内阁大学士的职位,直到康熙五十一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康熙亲自为他增谥号“ 文贞”。“ 文贞”是清朝最高级的谥号,仅次“文正”,这也是对陈廷敬一生最好的盖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