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托里:描绘平凡场景的艺术大师,画作充满趣味性,让人身临其境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画风非常独特的画家,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画家乔瓦尼·法托里。很多人都说他是风景画家,而我看过他的很多作品以后,认为法托里更似一个很懂表现生活的画家,是一个描绘平凡场景的艺术大师。
他的画作只要慢慢地欣赏,会觉得非常有趣味。在看他的画作时,我们往往会感觉身临其中,仿佛就是画里的一名参与者。
法托里自画像
乔瓦尼·法托里1825年诞生于里窝那,他出身低微,父亲是皮斯托亚的一个工人,母亲为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法托里最初被托付给一位教师教他写字,后来他进入同父异母兄弟的公司工作,却对工作缺乏兴趣。
法托里于1846年迁居佛罗伦萨,到艺术学院听朱塞佩·贝佐利讲课。这段时期他对独立运动满怀憧憬,参加了多斯加尼的运动,经常光顾米开朗琪罗咖啡馆,在那里认识了未来的斑痕画家团体。
所谓的“斑痕画法”一开始只是想加强绘画的明暗效果,摆脱老画派绘画技巧上过分强调物体透明感,导致坚实感、立体感不够的缺点。
法托里使用“斑痕画法”,主要表现平民生活、绘画风景、乡村生活。他细致地描绘场景,每一幅画的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来看看法托里的《补网人》和《给小牛烙印》,是不是觉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呢?
《补网人》
《补网人》是一幅很小的画,法托里却在小空间中创造了宽敞的世界。为了造就小画布和直式的构图,画家不得不将布局安排得更聚凑,他在画纸上方四分之一的高度,画出一道垂直的低矮堤防,矮堤略呈弧形,区隔了一抹蓝色海面和捕网人们所在的白色陆地,创造出明显的景深来。
而从右边站着的人开始,人物的体积和立体感都逐步缩小,他们刚好顺着一个圆弧排列,与矮堤的方向相反,和地上的渔网一起发挥了稳定画面结构的功用。
法托里也非常注意用色,天空和地面相似的黄白色隔着矮堤和海面相互呼应,直立海面的灰白则和矮堤、鱼网逐渐缩成一片。因为渔夫们逆着光,所以画家只画了剪影效果般的深色背影,与海上黑色的船只成为一个整体。海水亮丽的蓝色,虽然在整张画里只占了一小块面积,却是画龙点睛的巧思。
《给小牛烙印》里,这场景更加有趣味,法托里通过细腻的手法,渲染着乡村生活的悠然。
快!别让他跑了!畜圈里,农人们正使尽浑身解数,和到处奔逃的白色小牛搏斗,为的是帮它们“烙下印记”。这个工作看来相当需要机智和体力,且一时半刻不会结束,以画面右边那三个正努力制伏地上小牛的农人为例,一个双手使力抓住后脚,一个用上全身身压住它,另一个则整个人都趴到地上了。
《给小牛烙印》局部
目睹这个趣味工作情景的,正是当时在大城市佛罗伦萨担任艺术学院教授的画家法托里。那一阵子法托里接受奥雨西尼亲王的邀请,在他的领地“拉玛西里亚那”这个纯朴的乡村,逗留了一段时间。农场的种种活动令他感到又惊奇又兴奋,手上的画笔因而忙个不停。
这张画作的画幅也没有特别大,却容纳了如此众多的出场人物,原因在于法托里以简御繁的构图能力。他先在画面下方仔细描绘出栏来决定场景,令观众觉得自己好像就站在栏边,亲眼观看一样。
《给小牛烙印》局部
畜圈里安排的人物都是一组一组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着不同的情节,而为了不使画面流于杂乱,法托里将几个主要情节处理得比较清楚,次要情节则以省略的笔法来画。
左边和中央两头小牛旋风似的奔跑姿态,以及地上斑驳的痕迹,营造出紧张刺激的动感,使人彷佛听得见农人的吆喝声。虽然那是一个忙碌的工作天,但远方地平线上辽阔的原野和蓝天,完全把乡村生活的悠然渲染出来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个画家的创作灵感大多数都源自生活,法托里就是一个到处溜达,到处画画的那么一个画家。
1859年,法托里与罗马画家尼诺·科斯塔相识,两人结为莫逆之交。在尼诺的引领下,法托里开始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精髓,训练自己对事物产生更敏锐的观察力,并主张突出表现色彩的整个领域和光线的强度。从此法托里摆脱了风俗画和写实主义的窠臼,建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画家的夫人
素描
1860年,法托里与塞蒂米亚·芬努琪结婚。可是好景不长,婚后,塞蒂米亚罹患肺结核,为了让妻子养病,法托里返回里窝那,这期间他致力于肖像画及田野风景画的创作,7年后,塞蒂米亚还是撒手人寰。
法托里在妻子过世后,来到卡斯提里昂且洛,结识作家兼艺术评论家迪耶戈·马尔泰利,并定期到马尔泰利在卡斯提里昂且洛的田庄做客,直到1896年为止。1869年时他被任命为佛罗伦萨艺术学院教授。
1908年8月30日,法托里在佛罗伦萨的寓所逝世,享年83岁,只有学生乔凡尼·马莱希在他身边。
法托里的画风算得上是比较小众,但是却很好地点明了艺术的本质。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只要认真有心地探索事物的的本质和精髓,那么,艺术品将变得更加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