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21:汉武帝的文治(下)
有秦一朝都忙着镇压人民的反抗,到了汉代国家终于安定了,汉政府始能在文治上有所进展。依古人的观念,政府治民一要使其有生业,再要使其受教化。生业问题一方面是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是抑制贫富不均。这两条汉廷自立国即注意到,到了武帝大力裁抑豪强,算是处置的差不多了。至于教化问题,汉廷在初时则不太重视。
经过秦廷的焚书案和秦、楚、汉间战乱的摧残,汉初的民间学术是很衰落的,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民间学术也开始复苏。战国诸子之中以儒家最重视社会伦理,所以其在民间的基础最好,而儒家又最重视教育,所以汉初儒家学术恢复的最快。贾谊进《治安策》,文帝深以为然而多不能用,只采纳了与现实政治关系不大的教育皇子一条。当时学者,有学问教育皇子及贵族子弟者,大抵皆出于儒家,武帝的老师王臧就是一时鸿儒。汉武帝好大喜功,儒家学术最讲礼仪、制度和排场,恰能迎合他的性格。于是武帝即位后即多引用儒士。不过武帝尊儒只为虚礼,他虽尊礼董仲舒,但真正用来办事的臣子如桑弘羊、公孙弘、主父偃等都不算是儒家学者,他的经济政策更完全是依法家思想而行。
汉武帝对后世政治和儒家学术影响最深远的,是依董仲舒议设立五经博士。博士官在战国时已有,国君招募各种有才能的人士在身边以备顾问,其实就是国君的养士。秦、汉两代皆设有博士官。汉初的博士官成分很芜杂,占卜、星象、巧技、方士,只要能迎合皇帝兴趣的都可当选,他们只是皇帝的私人和弄臣,并无政治上的影响。汉武帝专为儒家五经设博士,其他博士官悉皆取缔,遂使博士官成为一个专研儒家政治学术的顾问集团。五经博士虽无实职,但他们为皇帝顾问,能参与国家大事,其地位遂大为增高。
汉初中央政府新官员大多从郎官中选择。郎官名义上是皇帝的侍从,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职务的后备官僚,他们的出身一是高官荫任,再是富人赀选。这种选官制度还带有封建体制的影子,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后,又设子弟员让博士教习,子弟员受教后需要进行考试,合格的可为中都官属吏,成绩优异者才能为郎官。博士子弟员的出处大抵也是官宦或富人的子弟,但是他们经过儒家的系统教育,政治、文化水准当然要比一般荫任、赀选者为高。五经博士和子弟员的设立,使儒家学术的地位大为提高,最终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思想。而反过来说,在政府中出仕成了儒家学者最佳甚至仅有的出路,则政府实际上掌握了学术的走向。儒家学术由此不得不向政府靠拢,并最终与政府结合为一体。当初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理想,这样实际上算是实现了。
从此以后的中国政府皆由有学问,有思想的士人所组成,虽然它也有极多极大的缺陷,但比战国以前封建贵族组成的政府,秦、汉初功臣、武人组成的政府,终究是好了许多。而政府既信用学术,又饵以官禄,民间学术事业遂大盛。民间教化亦因民间学者的兴起而提高,原本由地方豪强所把持的社会影响力遂移入儒家士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