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读书报告

有幸拜读田洪鋆教授的《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这本书,获益匪浅。

田教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句,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写作。如今国家对于学位论文的要求越发的严格,但是许多研究生同学对于论文写作还处于一知半解的地步,并没有掌握论文写作的要点,从选题、框架到最后完成一篇论文,都是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我也是如此。但是有幸在着手开始写学位论文之前,被导师推荐阅读了田教授的著作,在读的过程中真的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结合自己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以及具体表达,发现自己的论文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应该再认真地推敲和完善。正如田教授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一种观点,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我们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论文写作,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这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学什么?”,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是怎么帮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三部分“论证”以及第四部分“批判性写作”。每一章节的展开,田教授都通过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和贴近生活接地气的语言叙述,引人入胜,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田教授虽然是法学专业出身,但在书中她将诸多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的相关原理与生活实例、法律实践结合,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并向读者们展现了如何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写作,可谓是“手把手”教学。

在引言部分“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学什么?”中,田教授表述她也赞同现下流行的一个词语“终身学习”,并且认为,学习是能够让学习者幸福活着的唯一路径,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停地看透事物或者问题的本质,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才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是因为什么而引发的。田教授在这一部分的表述中举了非常多的例子,其中说明的许多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例如:读书读完之后没有印象,仿佛做了无用功;参考文献看了许多,但是论文毫无思路;读书记笔记也是流水式记录方法,毫无问题意识和想法。这些都是不够深入的表现,只是单纯的体力机械劳动,并不是脑力活动。我们要学会进行深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实质所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识别、分析、评估观点和事实,通过令人信服的推理阐明有证据支撑的结论,能够察觉并克服个人在意识层面的个人中心主义和认识缺陷,在问题的解决、观点的评判、信念的辨别等方面做出合理明智的决策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认知技能和思维素质的总称。田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并没有一个共同的定义,但不论从哪个角度阐述,其定义都有一个统一的核心——论证部分。在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是怎么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中,田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批判性思维综合图,主要包括四个区域:心理思维和专业知识、技术核心、决策、能力培养。在后面的分析论证中这个综合图被反复提及和运用。心理思维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假设、或者说是我们的三观,这一部分的东西是十分抽象的,它是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前奏”,就是由此引发产生的后续一系列问题,批判性思维之所以是一种理性思维,其本质特征在于我们是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使用的是“知识”来做判断,而不是用感性、直观感受、主观偏好、倾向性等做判断。接着是专业知识体系,在这里要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专业知识你才能够将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筛选、判断,不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区域二技术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论证,即前提、推理、结论,论证过程其实就是给我们面对的问题提出一个结论并且给出理由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针对论证解决区域三中的问题。这四个区域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田教授在书中提到,有一位读者在她的公众号后台留言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头脑中的观念没有被构建起来,我们要在做中思考,在思考中做,逐步观察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然后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这也是我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每天思考但是仿佛毫无用处,或是只想不做,不付诸行动。《劝学》中“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告诫便和田教授想要表达的观念是一致的。在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不妨先做,专注于眼前,在实践的过程中说不定就有了灵感。对于人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这个问题,田教授认为只有学习批判性思维才能帮助我们修正过往形成的错误观念。在书中,田教授提到了“自我中心主义”和“集体中心主义”两个概念,我们固有的一些错误观念大多也产生于这两者。批判性思维有利于自我反思与观察,当你遇到一件对你的观念来说很困难的事情的话,你就会有情绪,当你观察自己的情绪并试图探寻其背后的意识根源的时候,你就会找到你头脑中的令你痛苦的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在这个基础之上继续深挖,分析过后就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尊重就是任性,就是和自己别扭和拧巴。所以,不要老和自己较劲,钻牛角尖。对于我个人而言,日常工作学习中,就比较爱钻牛角尖,其实很多事情都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什么都想要,最后却什么都做不好。第一章作者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论证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令读者在脑海中对于批判性思维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和认知。

论证作为批判性思维中的重要部分,不是为了论证而论证,也不仅为说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而是用这种可靠的证明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人观察和纠正自己思维误区的一个方法,更是作为人和人交往中的思维工具。论证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相信,书中指出,很多研究生如今写论文貌似在“证明”他们的观点,实则都是在自说自话,给出的理由也不足以让他人信服。所以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论证,给出的理由不要想当然,要具有说服力才可以。对于论证的语言学要求以及论证的类型,书中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论证的类型一章节中,大多数知识我们在研一上学期的法律逻辑学课程中也有涉及。书中本章第五部分关于论证在学习中的应用,田教授重点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解构论证。阅读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性阅读、检视性阅读、分析性阅读、以及主题性阅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阅读大多都停留在第二阶段检视性阅读,只是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作者以“大学生'掏鸟窝’”事件的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带我们逐一进行了解读。

最后,对于如何进行批判性写作,田教授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介绍:文献篇、构思篇、写作篇。这一章就是“纯干货”指导,从论文写作的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如何构思、如何设计框架、以及如何下笔。在我的论文书写前期,开题报告中只列了30多篇文献。然而书中田教授指出,一篇硕士论文3万字左右,可能需要超过一百篇参考文献才可以,所以目前自己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入地多看多思考。田教授在书中也指出了我们在阅读文献过程中普遍存在地一个问题:看书和文献的时候喜欢在文献上记录,或者将重点标出,这被称为线性阅读,它对于写作这种要求极高的输出性工作是没有太大帮助的,但是日常学习中,我大多数时候就是这样做的,最近才发现这样是无法提取作者的主要观点为自己所用,帮助自己论证的,所以近期在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会进行记录,单独做一份文档来提炼文献中的关键信息,一篇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从你要研究主题的角度来看只能带给你一个点的启示,多篇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就能给你带来“面”的启示。这样你就可以分门别类的将多篇文献的观点放入论文的特定部分作为支撑来阐明自己的论点。关于文献综述,主要分为知识整理类文献综述和论证式文献综述。二者都涉及“综”和“述”的问题,但不管哪一种,都不能只综不述。这让我想起开题报告时宋鹏老师所说的现在的学生关于文献综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只综不述。田教授也指出,我们的论文在做文献综述时最好通过论证式文献综述来展现,所以,“述”的重要性可见一般。并且,综述的写作思路应当以主体线索作为主线,因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观点,后续的批判性写作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点,只有主题线索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目的服务,然后以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法系线索等加以辅助。关于框架,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论证框架和写作框架。论证框架是:问题——结论——依据。而写作框架又被称为提纲,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两者就经常被混淆,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同饺子馅和饺子皮的关系。写作框架是以问题为主线串起来的,而论证框架则是由问题引导的。所以在论文写作时从标题到正文,均要遵循写作框架的构造。在标题中,可以涉及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研究观点以及研究背景,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观点,田教授认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观点是三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接下来关于引言的书写,我一直认为引言要把所有情况交代阐述清楚,甚至篇幅要达到一定要求,但是田教授在书中建议,引言主要写六句话:解释句、背景句、一般问题句、文献综述句、具体问题句以及研究意义句,篇幅并不需要过长,需要高度概括。关于正文的写作,田教授提出了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IBAC(issue/base/analysis/conclusion)。I就是各部分的标题,B就是该部分的理论基础,A就是这部分的论据,而C就是结论。只要你在写作过程中时刻按照这样一个模式组织构造,锻炼自己的思维,就不容易“跑偏”,就不会仅依靠直觉随意进行写作。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这本书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和使用,书中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实践操作的示范,体现了“道”与“术”的结合,也正如田教授在书中提及的,本书是按照学生或者说读者的思维来进行撰写的,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费力,并且能够被吸引进去。这本书对于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会反复阅读体会其中深意,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构思,修改自己的论文,体现问题意识,注重逻辑结构,体现批判性思维。

(0)

相关推荐

  • 讲座 | 潘可武:“如何发现传媒学术命题”

    讲座 潘可武: "如何发现传媒学术命题" (潘可武教授) 3月5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生导师潘可武教授,在学院505教室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写什么?--如何发现 ...

  • 为什么提高SCI论文写作,写论文的你,必须得有critical reading?

    iJournal 学术期刊信息查询 198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投叔经常说,阅读是写作的上限.那具体到英文论文,到底如何阅读,才能提高写作呢?答案是:critical read ...

  • 改进博士毕业论文的五个技巧

    对于博士生来说,毕业论文不仅凝结了自己多年的心血,更是决定了自己能否顺利通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既然毕业论文如此重要,怎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呢?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建议吧! 许多指南,模板和技巧都只针对 ...

  • 如何培养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我们一再的强调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好地写作分数,它可以使学生自己创造知识.批判性思维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阶段带来的人生问题,有效的提升在沟通观点和理由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使我们 ...

  • 留学生如何才能有批判性思维?

    很多中国的留学生到国外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是开始"学英语".这里的学英语并不是指和国内一样的单词和语法的练习,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口语或者写作.而是指对于课堂以及 ...

  • 乡土中国读书小记

    乡土中国读书小记 一.问题意识及背景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他的工作中心是: "认识中国社会,首先是农村社会.--世界各国都迈向现代化,我们也不能例外,但要设计我们自己的路.这就先得要求我们认识 ...

  •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作者:徐书成 当老师布置读经典书目,写读书报告的任务时,我的内心是极度抗拒的.读书肯定是好事,但我依旧固执的认为,相对于忙碌的大学生活,这件事从短期看来实在显得没有很大作用.不过为了完成作业,我还是选 ...

  •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人文】:读千卷书之第10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人文]:读千卷书之第10本 这一周多的时间以来,共分享了9本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书,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乡土中国>:探讨中国社会道德 ...

  • 《崖边报告》: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读《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

    2015-12-25  转自 lindan9997来自:<我的文件>时间:2015-10-25作为一本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展开,探讨"乡土中国"的纪 ...

  • 《读书》好文|王铭铭、杨清媚:从《生育制度》到《乡土中国》

    <读书>编者按 <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专门叙述通论性质社会学的一作和二作,在其思想发展中构成了重要的环节.费孝通通过亲属制度组织结构研究的综合和批判 ...

  • 读书| 《乡土中国》的意义

    <乡土中国>的意义 作者:蒋阳波 我常常感觉到不同的书,是有不同的功能的.有些书是扩充见闻,有些书却是观察分析现实的工具.我时常感叹自己第二类的书读得太少,以至于在黑暗中摸索得太久,而无法 ...

  • 《读书》新刊 | 王铭铭、杨清媚:从《生育制度》到《乡土中国》

    编者按 <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专门叙述通论性质社会学的一作和二作,在其思想发展中构成了重要的环节.费孝通通过亲属制度组织结构研究的综合和批判,融通"异 ...

  • 中国卒中报告2019(中文版)(三)

    接上期 院内管理 我们首次依据国家指南利用中国卒中中心联盟2018年数据分析了卒中关键绩效指标.来自1377家医院的297 327例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269 428例.脑出血24 556例和蛛网膜下 ...

  • 中国卒中报告2019,你需要知道的几点!

    <中国卒中报告2019>英文版正式发布,我们能从中了解到什么呢?对于卒中防治,我们的重点应该在什么地方? 一.卒中是什么? 卒中,也是中国人常说的"中风",已成为我国居 ...

  • 涵江区福蕾行动计划:少年中国读书正当时

    芳菲四月,书香童年!2021年4月涵江区民政局联合助涵社工依托福蕾行动计划(试点)项目四点半课堂儿童学校工程和周末课堂假期关爱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读书日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学习党史.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