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溪古村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古村,具有近千年历史,2008年被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广东省古村落”,2009年又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庄坐北朝南,沿着隐龙山聚落而建,村东南高、西北低,民居分布由东向西成牛角形(曲尺状)走向,极其讲究风水布局。
“烟雨迷蒙,细风清冷,一抹绿苔攀上昔日的朱门。离人的愁,归乡的魂,一口古井静漾历史的余温。书香依稀,廊转巷深,一笔描不尽转眼散落红尘。炊烟袅袅,禾雀声声,一曲唱不完已是暮霭黄昏。美哉,这一落古村,看不完的人伦。八百年风雨,八百年爱恨,八百年沧桑良溪的根……”一首由本土音乐人创作的《良溪的根》,把地处江门棠下镇一个历史久远、人文厚重的古村——良溪古村展现于世人面前。
由棠下镇通往良溪古村,是一条绿树环绕的柏油公路,路两边葱郁的山林使这里尽管离市区不远,却有一种静谧的气氛.在公路的尽头,看到良溪村,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村口,是高大的木棉树、古老的榕树;稍有空地,就能看到密密匝匝的霸王花;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一捆或数捆从山上砍下的木柴;走进村子,我们发现,村子至今仍完整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有贞节牌坊、祠堂、庙堂、碉楼、护村墙,以及明清古民居,正所谓岭南风格建筑俱全。
整个古村的布局就像一张拉满弦的弓箭,直指西南方向。据村里人说,这是当时根据风水的布局特意为之,意在追求高远。一条不宽的古老麻石路贯穿了整个村子,它的形状依村落的布局弓形,据说是当年联系村外的唯一通道,更是古贸易通道。
村子中间,是始建于康熙年间的“罗氏大祠堂”,它是良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祠堂面宽三间,砖木结构,进深三进,一式硬山顶,显得平实、厚重而又大气。站在罗氏大宗祠门口,扑面而来的就是“珠玑留厚泽 蓈底肇鸿基”的对联,言简意赅地点出了前后珠玑巷的关系。最后一进的山墙上,从上到下一口气24个字的长对联,则有力印证了“良溪村是继南雄珠玑巷后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个重要中转站”的学术观点。这幅对联写道:
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济艰尝独任;
开基蓈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
位于村子东头的五部堂被称为村子里的“司法中心”,是良溪村罗、谢、叶、廖四姓的祖庙。五部堂内供奉着6尊神仙:上元大仙、中元大仙、七手八脚大仙、赤脚大仙、观世音菩萨和龙殊菩萨,道教和佛教神仙共处一室。门口东厅对联则是典型的儒家风格“型仁讲让,敬老尊贤”,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特征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6尊大的神像前面,还摆着许多小神像,密密麻麻挤满了神台。6尊神像也各有6个小神像,据说,每隔三年的正月十五,是这些神像出游的日子,小神像会代表大神像被请出,分别到良溪村下属的五个村子巡游和看大戏,保佑良溪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五部堂前立着两根华表式的汉白玉的柱子,上面的字迹表明,这两根柱子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遗迹。
在良东村的古道边,有一清乾隆元年留下的贞节牌坊,与别处牌坊立于空阔处不同,这个牌坊显得异常低调,甚至紧贴着牌坊外包了一层墙,似乎要把自己藏起来,藏得更深一些。如果是我们单独来有意寻找这个牌坊,即使站在它的门外,也不可能发现它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牌坊保存得非常完好,上面有着“旌表节妇罗门吴氏”的字样。
还有,良溪古村已于2008年9月被省文联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称号。暂时还未被商业化侵蚀,是个不错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