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五代十国时期的地位及特点
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则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尽管是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但也出现了很多影响后世的成果。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
一、五代十国时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
安史之乱后,华北地区由于受到割据藩镇和五代各朝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外流,使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北方耕民大量南迁,使得北方农业生产无以为继,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而在南方,虽也不免遭到战争的破坏,但在十国时期,相对华北而言,南方的重大战事较少,政局也比较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使之稳定。可以说五代十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宋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使得整个古代经济继续往前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
954 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期,继续推行政治改革,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为北宋建立后统一局面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减免两税;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限制佛教发展。三武一宗灭佛的宗即周世宗。
在政治方面:注重改善吏治,下令修成了《大周刑统》 21 卷。鼓励近臣直言朝政得失。
在军事方面:整顿军纪,淘汰冗兵。并下令“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为强人,充当禁军”。诸道勇猛兵士被选为禁军,加强了中央的武装力量,使中央武力足以控制地方,开始纽转尾大不掉。内轻外重之弊。五代帝王均由方镇起家夺帝位,而推翻后周政权的赵匡胤,使用的却是中央禁军。
改革的同时,周世宗还南征北战,从契丹人的手中夺回三州和瓦桥关等三关之地,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的特点:
一、五代十国是一个分裂割据,充满动荡的时代。
五代是指 907——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代。在这短短的 53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八姓 14 帝,每位皇帝在位时间平均不足 4 年。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起家于方镇武将,他们依靠了弑其父、弟杀其兄、臣代其君、养子夺生子之位等各种不正常手段获得君位。所以说,五代诸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持续发展。
十国(891年——979年)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北方北汉。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了迁徙和战乱,常年的迁徙和战乱必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二、五代十国时期,各封建政权普遍对人民有严重的剥削,常用酷刑迫害人民。
各地军阀为了进行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除了大量增加田赋外,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如后汉的“鼠雀耗”,后晋的“拔钉钱”、捋须钱,南唐末年,甚至连鹅生双黄蛋,杨柳结絮都要征税。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又用酷刑迫害人民。如南汉有灌鼻、割舌、肢解、炮炙、烹蒸等多种。后汉有决口、断舌、挑筋、折胫等,规定“盗窃一钱以上皆死”,“犯私盐、曲,无论多少抵死”。类似的严刑酷法还有很多。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
三、五代十国的割据者们普遍重视推行牙兵制度。
牙兵,即亲兵或卫兵。亲卫军我国自古有之,而五代十国的牙兵,则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安史之乱以后,投降唐王朝的叛军节度使摇身一变而为唐朝节度使,平叛有功的将领也都被任命为刺史、节度使,致使唐朝国门之外,方镇林立。藩镇各节帅编勇悍强壮者以为亲兵,寄以心腹,视为爪牙,使牙兵制度普遍发展。
牙兵骁勇善战,但是又桀骜不驯篡弑叛逆,无法无天,是割据者的得力助手,但同时也是威胁割据者统治稳定的巨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