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什么是身与邦呢?

///

01/19 2021

什么是“身与邦”呢?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什么是“身与邦”呢?

其实就是修身和治国,《道德经》的这几篇内容,都是在阐释老子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修身”是“兴邦”的起点,而“修身”贵在“修德”,当然这里的“德”并不是儒家思想中的礼仪道德,而是前面我们说的一种尊重自然的德性,那老子是如何阐述修德的重要性的呢?

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这是道家思想的名句,什么是“善建”,什么是“善抱”呢?

直观的理解是:善于有所建树的人,一般不容易动摇他的根基。善于抱持信仰信念的人,一般很难动摇他的信仰和信念。如果子子孙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我们再更进一步,其实这里的善抱和善建,也简单可以理解为:知和行,善于实践和抱持信念。这是道家思想认为人的“修德”的两个基本原则。

接下来,老子接着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大概意思是说:把这个原则或者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运用到自家,他的德性就会丰盈有余;把这个道理运用到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运用到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老子说,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我们先不说,为什么修身就可以兴邦,今天我们聊聊道家思想这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呢?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从小我到大我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中国人非常有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其实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就已经买下了种子。我们经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这句话并不完整,完整的应该是8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大学》里面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里的关键是,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认为:每个人做好自己,然后天下兴旺,不管是儒家的“修身”,还是道家的“修德”,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要兴旺,首先要做好自身,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如果说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什么共同点的话,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其实这种思想或者思维方式,在我们中华文化里面非常常见,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一种民族精神。在这次疫情里面,其实我们就体现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为什么我们国家能成为全球几乎唯一一个能率先摆脱疫情的国家,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很关键的在于,民众非常配合,因为我们秉持着一种观念是,每个人做好个人卫生,带好口罩,然后家庭、社区、甚至国家就能更安全,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甚至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牺牲一些自我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我们可以几个月闭门不出,做到高度自律,最终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战胜了疫情,每个人牺牲一点点自由,换来了所有人的自由,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而这种精神其实在我们文化里面早就埋下了种子。

而反观这次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其实很中华文化正好相反,他们强调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他们打着个人自由高于一切的旗帜,认为对疫情的管控,甚至是简单的戴个口罩,都是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不愿意牺牲自我的一点点所谓的“自由”,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的自由换来了所有人的不自由,至今西方国家还没有摆脱疫情的阴霾,这其实就和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骨子里面比较注重和强调集体精神,愿意为了大我牺牲一些小我,这种精神在人类面临重大灾难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