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张裕民1949年初在蚌埠参加革命,解放后被组织派到枞阳工作直至离休。他对家乡固镇念念不忘,也倾尽全力支持家乡亲人,深受家乡亲人的热爱。父亲已经仙逝,但对家乡的热爱已深深地播入我这个女儿的心里。我是在枞阳工商银行退休的。从上学开始填履历表,我的籍贯一栏就写上:安徽省固镇县。但直到我参加工作几年后,我才第一次回到老家。后来虽有几次回乡,但都来去匆匆。今年“五一”劳动节,又踏上故土,且小住数日。便上网搜索固镇县,还真发现有不少看点。在家乡的亲人陪同下,我逐一寻访,并在微信群里适时报道、分享。现根据查阅有关资料,整理记录如下,为家乡推介!
著名的垓下遗址坐落在固镇县濠城镇,在沱河南岸,是可用史料表述得较为清晰的著名古城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202年的12月,楚汉两军在垓下开始了一场极具战略意义的大决战。刘邦汇集30万大军将项羽的10万军队围困在垓下,领军人为韩信。韩信在初期受挫后撤,汉军由两翼推进,最后韩信再由退转攻,大败楚军于垓下。此战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滑铁卢”之誉。我们所熟悉的“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就是发生在此时,被团团围困的楚军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一时间士气崩溃。楚霸王项羽虽冲出重围,但被汉军一路追杀,一直逃到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自此,楚汉之争历时四年半,宣布终结,刘邦大获全胜,开启了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家乡人都习惯称垓下遗址为霸王城。“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虽去,但英雄气概与天地长存!不仅如此,研究发现垓下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处有人居住的聚落遗址,发展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300年),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的中心。“垓下古战场遗址为中华文明起源找到了新的佐证,说明在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文明的曙光。垓下早期遗址成为我国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史前城址发现之后,在淮河流域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填补了安徽无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的发现为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都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新资料。
伯牙墓,在固镇县湖沟镇西南十里村北。相传当年伯牙访贤,沿汾洪江而下,至固镇县湖沟镇西南的下集贤村时染疾不治,葬于固镇县湖沟镇西南十里村北,现香山庙遗址北处。伯牙墓所在地留存高古堆两座,高出四周地面二米左右,北面的古堆为伯牙墓,南面的古堆为香山庙遗址,两处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樵夫钟子期偶遇俞伯牙弹奏,待到琴音高亢之时,樵夫便道:“峨峨兮若泰山(此调仿若雄伟而庄重的高山)!” 暗指伯牙意在高山。俞伯牙弹奏曲调变得悠远绵长时,樵夫又说:“洋洋兮若江河(如绵延不断的长江流水般源远流长)!”知晓他志在流水。俞伯牙惊叹不已:“先生当之无愧为知音啊!”两人一见如故,但因有王命在身,俞伯牙不得不启程继续南下,二人含泪告别,约定来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可仅仅一年之后,俞伯牙如约来到故地相会,钟子期已经因病早逝了。临终遗愿便是将自己葬在汉阳江口,以等待伯牙回来。俞伯牙闻之伤感落泪,辗转来到钟子期墓前,为其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琴音呜咽,极尽哀思。伯牙叹道:“世间可以无伯牙,但不可无子期,从此世间再无懂我曲中意之人。”一曲作罢,俞伯牙断弦摔琴,发誓终生不复鼓琴。
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位于城关镇黄园路南端,京沪铁路固镇段南侧。1910年由英国人设计,中国人负责督造,1912年1月1日建成后投入运营。该车站由售票厅、候车室、办公区等组成,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5平方米,是典型的英式建筑风格。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一直是沟通蚌埠与宿县之间交通的主要中转站。1938年5月侵华日军占领固镇,津浦铁路固镇站被日军控制。在日军控制期间,修建了值班室、储运室及一座关押我爱国军民的小型半地下圆形水牢等,建筑面积约434平方米。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保存完整,是中国铁路建设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日军侵华罪证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固镇县正在对该处文物进行修葺。那天我们一行去参观时只能匆匆一瞥,有待下次再见。
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位于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抗战时期,以该村为中心方圆百里是苏皖边区唯一一块没有建立伪政权的地方,成为我党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一大批抗战名将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彭雪枫师长称它为“淮北西大门”,清凉村一带成了日伪我争夺的焦点,我军2400多名同志牺牲于此。抗日战争胜利后,就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淮海战争期间,陵园毁于战火。欧兴田,这位任桥镇清凉村人,14岁时在学校读书的他被张爱萍将军选中,参军进新四军四师做了一名文书,在清凉一带参加抗日战争。抗战后又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怀着对昔日战友的眷眷之情和对先烈们的缅怀敬仰,上世纪80年代他主动放弃城市里的优裕生活,开始筹建并守护地处偏远的任桥镇清凉村“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为筹建修陵资金,欧兴田拖着病躯,背上干粮,北上京城,南下上海,东到青岛,西去兰州,在老领导、老战友和政府的帮助下,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历时两年半、行程数千里,将烈士遗骨找到找齐,为烈士们建立了档案。陵园占地22亩,高大的红色门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一尊由张爱萍将军题词的“抗战烈士万古长青”的纪念碑高19米,数百个刻有知名烈士的墓碑形成错落有致的碑林,整个陵园内长眠着2400多位抗战英烈,是皖北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的胜地。遗憾的是:5月5日,我们一行未能进入陵园。接通大门旁告示上公布的手机号码,被告知:入园需预约且只接待团体,我们只得在园外静默缅怀,我让小侄儿从大铁门底下躺着拱入,帮我拍下几张照片。建议陵园节假日应安排人员值班,予以开放。
这次回老家住了一个星期,到了固镇县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几乎环绕固镇县转了一圈。那些我从小就时常听到父亲念叨的地点扑面而来:新马桥、曹老集、谷堆湖(注:我小时候以为是咕噜咕噜的意思)、磨盘张、王庄、连城、刘集、九湾、新庄。仿佛觉得父亲一直在天上含笑地注视着我,那浸润到血液中对家乡的热爱让我觉得一切是那样的美好,亲切自然。多年来,固镇县挖掘史料,加强人文景观开发。县城西北建了曾经担任过谷阳(固镇历史上的称谓)太史、中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著书人许慎文化公园;一座现代博物馆也已落成,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固镇樱花园等城市花园姹紫嫣红,绿树成荫,大美固镇正在实现!我爱您,我可爱的家乡!我爱您,我至亲至爱的父老乡亲!这次“五一”节回老家,我还想写篇小文记录一下。农村有句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那些有着淮北特色的人和事,那个有着浓郁时代特色的教室,让我再一次握起手中的笔。
侄女要出嫁了,我们理当回老家道贺!与枞阳比较,老家结婚礼仪大致相同,但细节迥异。比较有淮北特色的,一是结婚收礼由两个人专门办理。一人在专用喜本上登记,另一人收钱,也就是记账、出纳分开,相互制约,便于事后核对。同时还安排人员将喜糖送给送礼之人。我想这办事风格符合当下透明、公开和快捷的原则。主事之人现代称谓为司仪,淮北称之为老支,应该是支配别人做事的吧。二是结婚抱鸡。当天上午男方派车去接新娘,车上会挂着一大块肉,叫“离娘肉”。新郎的侄子会抱着一只公鸡去女方家里,女方家里也会准备一只母鸡,回来的时候都抱到男方家里,女方家里还要给抱鸡的一个红包。这必不可少的“抱鸡”礼俗,亦称“鸡礼”。鸡与“吉”谐音,寓意“吉”上加“吉”,百事顺利。正所谓“来公鸡、拐母鸡,他俩定是好夫妻。”我们流传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可能与此也有关吧。三是女方陪嫁桌椅。“椅子”发音与“日子”相近,意思是过好日子。另外有依靠的意思,娘家是依靠;有事找娘家,娘家给予支持。四是女方送亲的人是男方最最贵重的客人。女方选择谁送亲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由女方叔伯担当,大方得体、上得了台面的人方可担此重任。但男方并不把送亲的接到自个儿家,而是安排在离男方家不远的邻里家。因为新娘下车后,男方的小辈儿、姊妹们要耍笑,而送亲的是不兴看人们耍笑新娘的。宴请送亲人就安排在邻里家,送亲人独霸一方主席位,由六个人陪同吃好喝好。我最小的仪表堂堂的弟弟已成送亲专业户。这次又风光了一回,一对六,以强大的酒量和过人的胆识横扫六位陪客。
踏入固镇一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陶行知塑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时刻激励着人们不懈地奋斗。校园长大的我对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我饶有兴趣地漫步在固镇一中,一栋老教室赫然在目:青砖灰瓦,一条长长的外走廊由一排圆柱支撑着,斑驳的天花板、由青砖垒砌的拱形走廊两侧的门无不提示我,这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教室。可能出于安全考虑,教室的窗户上加上了钢条窗棱,但教室背面墙上的标语仍依稀可见:“人人生产,个个__,知识分_工农化,工农群众知识化。”只有三个字模糊不清,我在家族微信群中求助,一番探讨,终于理清:“人人生产,个个学习,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群众知识化。”我在小学初中读书阶段,正是流行墙上粉刷大字标语之时,好像没见过这条标语。便上网搜索一下,发现早在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前夕,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纪念文章,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后来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他文章、讲话中又多次阐明了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被概括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行动口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教育青年及知识分子各项方针、政策的总指针。这一方针开启了长达近3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记得我上初中时,学校对面的山上有这样的标语:“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我还庆幸我刚好80年高中毕业,我要下放农业就机械化了,但197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结束了。岁月沧桑,物是人非。这一栋老教室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垓下遗址展示馆(注:听我老叔介绍,该馆是由粮站改造的)出来,经过一个农家小院,那由两侧栽培的鲜花形成的拱门紧贴着小院大门,甚是美丽,一下子吸引了我们驻足欣赏,我们正好也想小憩片刻,喝点水。院内约莫十岁的大眼晴男孩很是热情,搬来了椅子、板凳。这时男孩的奶奶回来,我们便聊了起来,小男孩已上三年级了,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这时和我同行的弟弟想洗洗手,小男孩立即将他带到水池旁,还主动介绍他家有淋浴房,洗澡亦可。我们不禁哑然失笑,很是被热情的家乡少年感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愿纯洁无瑕的童心和爱心能得到社会的呵护!愿唯美少年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