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庭牌”夏日冷食,还在你的舌尖回味吗?

近日,某百年老店推出的“冷吃小笼”引起不小轰动。店家专门为这种“冷吃小笼”制作了“冰皮”,为上海的夏季“冷食”又添新品。

图:上海豫园南翔馒头店

夏季新品“冰冰香浓小笼包”

如今,家家都有冰箱,食品制作的工艺也越来越先进,大热天的“冷食”品种越来越丰富。不过,在当年没有冰箱、家庭并不富裕,连吃根四分钱的赤豆棒冰都很“奢侈”的日子,阿拉上海人度夏,靠的是大显身手的“家庭牌”土法冷食,你还记得吗?

摄影/任国强

泡冰水

——土法酸梅汤“冰冰洇”

“夏日的午后,拎着热水瓶,穿着木拖板,去泡冰水……”是当年的上海夏季一景。有冷库的工厂会售卖冰水,不少老虎灶也有冰水泡。担当这一任务的通常是家里放暑假的学生仔,阿爸姆妈工作的单位如果有冰水供应,下班也会随手带回一瓶。

当年,有些老虎灶也能泡冰水

这瓶没有任何味道的冰水带回家,倒一碗出来,加点醋和白糖“淘一淘”,就是一碗酸酸甜甜的“土法酸梅汤”,制作的过程本身充满了“创意”——酸甜味可以“自由发挥”,一碗下去,那真是“冰冰洇”,透心凉。

绿豆担当

——绿豆汤、绿豆粥

当年的夏天,绿豆家家买得起买得到,无疑是家庭冷食的主角担当,也是手艺的展示。

一碗绿豆汤,哪能烧出沙又不“糊哒哒”,各家主妇各有心得,灶披间里互相交流。稍微考究点的自然还要放百合,为了减少百合的苦味,家里女孩子就要负责剥“百合衣”,那层薄膜“嘶”的一声剥落,有一种别样快感。

烧好的绿豆汤放凉,或者直接连锅一道浸在冷水里加速降温。能泡到冰水的人家,会将冰水掺在绿豆汤里,虽然“冰凉”程度不能和现在的冰箱比,但也足以成就一碗“冰镇绿豆汤”。

放凉的绿豆粥,是夏日必备主食。阿姨妈妈通常一大早就烧好一锅,并不仅当早饭,一天三顿顿顿都能吃。有了绿豆粥,中午、晚上配咸蛋、皮蛋、腐乳或者凉拌菜,少了开火,少出很多汗。

冷面和浇头

——姆妈阿娘显身手

热天的冷面,似乎并不昂贵,但却是那些年夏季冷食的“高级版”,因为一道冷面,并不仅是面,还要功夫、调料、浇头,“今朝阿拉吃冷面”,好婆、姆妈、阿娘的这句话,通常能让家里的孩子充满期盼。

老早家里做冷面,各家有各家的做法,有的先蒸再煮,有的只煮不蒸;有的用碱面,有的用普通面……唯一相同的是都要摊开了晾凉。直到“四如春”发明了“电风扇吹冷面”,家家也有了电风扇,阿姨妈妈们才在做冷面时都用上了电风扇。

冷面好不好吃,首先看调料。花生酱、酱油、醋、辣油的调配既凭主妇们的经验,也要看家里的条件,毕竟那时的花生酱并不是想吃就能吃的。所以难得去饮食店吃冷面,几乎人人都会对营业员说:“花生酱多放点噢!”

除了调料的讲究,还有浇头。那时候样样要凭票供应,家里人口也多,用鱼、虾、肉做冷面浇头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常见的就是“三丝”,而哪“三丝”完全由各家姆妈“自主决定”。通常,茭白丝、青椒丝、黄瓜丝、绿豆芽搭配的“三丝”最为常见,如果能搭配几根肉丝、鸡丝,那就是“大餐”啦。

麻腐毛豆咸带鱼

——过饭喝酒“三宝”

如今,总有人说上海人过热天,离不开糟货。其实,今天的糟鸡、糟虾、糟带鱼,当年除非去光明村等老店买,家里基本是“糟不起”的。那些年的上海人家里,度夏的小菜主要靠“凉拌”,而麻腐、毛豆子、咸带鱼堪称过饭、吃小老酒的“三宝”。

一块几分钱的麻腐切成小块,放点榨菜,酱麻油一拌,过冷粥、冷泡饭,味道一级了。吃老酒当配菜,还能填肚皮。

一边剥毛豆,一边嘎讪糊

毛豆盐水里煮一煮,碧绿生青,邻居爷叔伯伯一道坐在弄堂里吃点小老酒,“乐惠”了不得了;剥出来的毛豆子,用咸菜炒炒,过早饭最好。如果家里或隔壁有宁波阿娘,做一道糟毛豆,那是要抢着吃的。

摄影/任国强

大热天,买两条带鱼,用盐腌好吹干,切成块,放在油里煎透。通常这样的带鱼都很咸,一块带鱼过两碗粥或冷泡饭,喝顿酒是绝对够了。而且咸带鱼经放,在碗橱里放几天,是不会变质的。那些年的夏天,弄堂里煎咸带鱼的香味常常弥漫在空气里。

那些曾经朴素的夏天,

已然成为往事。

但那些夏日滋味

至今想起是否依然浓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