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落实“反复朗读”?

《四季之美》课后题: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记录了“如何反复朗读?用哪些形式反复朗读?”
两江新区吴敏老师的这节课有效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了解学情
师: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你觉得可以怎么读?
生:我们要带入感情读。
师:你觉得可以怎样读得更美呢?
生:可以把这些叠词中间空一下再读,更美。
二、复习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好关键词。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写景的散文,我们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板书:画)怎么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呢?根据21课的微课来回顾一下。
播放微课:怎么读出文字描绘的画面?总结出:顺着文字想完整,关注动态描写让文字动起来。
三、第一次,自读说画面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那我们就走进第三自然段,用上这样的方法去读一读。多读几遍,看看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读。
生1:我看到了秋天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还有风声虫鸣,听起来叫人心旷神怡。
师:她看到了大雁,听到了风声虫鸣。顺着文字想完整了吗?
生2:还有归鸦、大雁、夕阳
师:现在就完整了。还有谁来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3:我想象到的画面夕阳斜着照着西山,那点点的归鸦正在往它的鸟巢里面飞去呢!成群结队的大雁在空中比翼而飞,叫人很是感动。夕阳西沉了,夜幕来临,我听见那风声虫鸣,也叫我心旷神怡呀!
师:我觉得你已经陶醉在那个画面里了。
你看,这幅画中有点点的归鸦、夕阳还有听到的风声,还真的挺心旷神怡的。
四、第二次,抓关键词体会读
师:可是同学们你们关注的动态描写了吗?
(板书:动态描写)
这幅画中哪儿在动啊?
生4:太阳慢慢西沉。
师:我告诉你,你这个发现很了不起,要联系上下文读了才能发现的。你看夕阳一沉,动了。
生4:我还发现点点归鸦和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飞。
师:动了
生4:我还发现了风声也在动。因为风声属于气流。
师:很专业。
生4:然后就是虫鸣。
师:听到了声音,其实告诉我们,这也是动了。同学们,这就是动态描写。
可是,归鸦也在飞,大雁也在飞,你们看到的画面是一样的吗?再去读一读,哪儿不一样?哪些词跳出来,让你看到了他们不一样?
生:我从点点归鸦和成群结队的大雁看出来他们不一样。点点归鸦有点少。
师:真了不起啊!你知道得有多么的细腻才能感受到点点的魅力吗?那大雁呢?
生:大雁是一群一群的,很多。
师:原来少的是归鸦,多的是大雁。
生:我发现归鸦回窠的时候是急急匆匆的。而大雁是成群结队的。
师:又发现了是叠词。这急急匆匆让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它们飞回去很着急。
师:刚才我们说了叠词可以让快的变得更快。那归鸦那么着急想回家是干嘛呢?
生:我觉得是归鸦的孩子等待着给它们带吃的。
师:听到没有。原来归鸦急急匆匆地回家,不仅有飞的样子还有对孩子的爱。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时时牵挂着。多么温暖的亲情和牵挂。刚才还说到了大雁是怎么飞?
生:比翼而飞。
师:什么是比翼而飞?
生:像比赛一样,看谁飞得更高。
师:这个“翼”是指翅膀。他们就是一起飞,就像你和你的同桌一样,你们总是肩并肩的一起前行。想象着它们翅膀挨着翅膀飞的样子,它们是要飞到哪里啊?它们是要飞到哪里?请你说。
生:他们应该是要飞到自己的巢里面去。
师:是吗?有可能他们也要去自己的家,但是这个家可不近。
生:他们可能飞到南方去过冬。
师:是啊,他们的家在南方,路途遥远,所以他们要成群结队,所以它们要比翼齐飞。这两个词语的背后你又看到的是怎样的情谊呢?
想想看,长途跋涉的旅行啊,他们成群结队,他们比翼而飞,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请你。
生:我看到了,大雁很团结很和谐。
师:在空中飞翔,团结,同伴之间的。这多好呀,你有朋友吗?有困难的时候他帮助你吗?是的,其实大雁之间也是这种同伴之间的情谊。同学们你们看,同样的飞,却有不同的形态,还有不同的情意,少的是归鸦。成群结队的是大雁,飞得快的是归鸦。飞得高的是大雁。
归家的是归鸦,呈现成人字形的是大雁。牵挂家的是归鸦,有同伴温暖大雁。真好,我们不仅读出了谁在动,还从他们怎样动的背后读出了这样的情谊,这样的样态。孩子们,你能关注这些词,读好这样的不同的画面吗?
指名学生读。
急急匆匆的样子稍微读急一点。
生再读。
五、第三次,关注背景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归鸦大雁,它们在哪儿飞?这副画呀是有背景的哟!
生:是在夕阳斜照西山时。
师:你一下子就发现了。其实这个是很不容易发现的。那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来用文字画画。
生:夕阳斜照西山。
师:你见过最美的夕阳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见过最美的夕阳就是一半还露在外面,一半被山遮住了。你就会去想象另外一半是什么样子的,还能观赏那画面美。
师:那画面是什么样的?
生:红色偏橙色。
师:是一种很温暖的颜色。这温暖的色彩铺满了整个天空大地。
生再读。
师:他读得很慢。这是对的。因为夕阳是斜照整个天地的。所以我们要读得慢一点,才能将眼光放远一点。
生再读。
师:夕阳斜照西山时,点点归鸦。
生读。
师:夕阳斜照西山时,读慢一点。眼光放远一点。
生再读。
师:你读得很专心。现在把眼光放高一点。谁来读?
生读。
师:我仿佛都已经陶醉了。你们看这样的画面是有背景的。
夕阳西沉,背景变了。一切都安静下来。你听到风声了吗?你听到虫鸣了吗?
生读。
师:风声虫鸣读得很轻,真好。
生读。
师:我感觉到你有点陶醉了。
有了这样的背景,景物的动是不是就更迷人了
六 、第四次,整体把握后想画面读
师:那你看看,要体会动态描写,不仅仅是要读出谁在动,还要读出它们怎么动?还要读出它们在怎样的背景下动。
是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动态描写。让我们站在这秋日的黄昏,静静地欣赏这样一幅画面吧!
配音齐朗读。
指名朗读。
师: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寂静温暖的感受。(板书:寂静温暖)
再指名读。
生:我感觉到很安静温馨。
师:是的,同学们,从夕阳斜照西山到夕阳西沉,我们就是这样静静地感受着。把这样的画面记在我们的心中。
生齐读。
小结:现在你知道心旷神怡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了吗?看来我们体会动态描写,我们得读出谁在动?怎么动,背景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动态描写,才能感受这副画寂静温暖的独特韵味。
【吴老师以第三自然段为抓手,一步一步地落实反复朗读。
从开始读后说画面,到后面想画面朗读,不是顺序的调换,而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具体操作流程。
结合另一个目标,体会动态描写,谁在动?怎么动?动的背景是什么?通过老师的提问串联起来,抓住关键词体会动的过程和样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文字中建立起自己的画面。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也才真正地落实。
最后整体朗读,画面韵味情趣终得以形象化,变得可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