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叫场
赶叫场
文/蒙鹏 图/李军
“当当当,二十八赶叫场!”小时候每到年关,常常听父亲这样念叨着。这里的二十八,当然是指腊月二十八。
贵州很多地方有这样的风俗:每到腊月二十八那天,不管逢不逢场期,每个乡场上都要加赶一场,叫做“赶叫场!”
叫场可能是一年之中赶场人数最多,商品种类最多,交易额也最多的一场。这天,赶场的人接踵摩肩,货物堆积如山。
过了叫场,这一年的场就赶完了。因此,叫场又叫尽头场。要买东西,只有等到来年开场。因此,不管家里活路再忙,叫场总是要赶的。
为什么叫“叫场”呢?有几种说法。一是说赶叫场的腊月天又冷又挤,跟随大人们去的小孩容易被挤丢,都是笑着去,“叫”着回来,因此叫做干“叫场”。
有人说,赶叫场这天街面上商户以及小商贩都特别多,人声非常嘈杂,人们为了招揽生意,需要大声“叫卖”,因此称为“叫场”。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赶场,连过得像“叫花子”的人,都要上街凑个热闹,因此叫“赶叫场”。
我们且不管为什么叫着“赶叫场”。反正,赶叫场的风俗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赶叫场那天,就算没什么买的,人们也喜欢到到集市上去理理发,剃剃须,“除去一年的晦气”,来年讨个好彩头。或是会会亲友,因为过去很多农村正月里有“忌脚”的习俗,不能相互摆寨。有什么事情,可以先在叫场上通气。
小时候喜欢过年,不仅因为春节有几天空闲(那时候家里造白纸,一年四季不得闲),更重要的是,能够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东西。
俗话说:“庄稼老二怕过年,过了年锄头把子在眼前。”那时候父亲的怕过年,倒不是因为“锄头把子在眼前”,而是因为置办不了什么像样的年货给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能够跟大人去赶叫场,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尽管跟在大人后面走得脚汃手软,但只要得到一块米花糕、一根冰棍,或是一块饼干,那会乐滋滋地美上几天。
俗话说:“有钱不买腊月货!”为啥?贵!话虽这么说,但是人们依然会大包小包的抢着买了往家里搬,好像再不买就没了似的。
还有个原因是,以前正月初几里,集市一般是不开场的。一般过了正月初六,集市才赶得正常。不过,现在人们的观念不一样了。只要遇着场期,集市是正常赶起的。
腊月货贵,我印象最深的是鸡。特别是那些羽毛金黄,鸡冠高大的鸡,在叫场上更是买到了离谱的一千多块钱一只。倘若在平时,这些也就是一两百块钱。这时候,买的不是鸡,而是一种来年的运气。
在纳雍人的观念里,“无鸡不成年”。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除了杀猪,还要杀鸡。因此,家里总要留一只鸡过年。就是没有,也要在集市上买一个。
因为,过年杀鸡不仅仅是为了吃鸡肉,更多的是为了看鸡卦。所谓“鸡卦”,就是鸡的大腿。杀过年鸡的时候,父亲就要叮嘱,鸡腿不能砍断,要整的,他要看卦。
俗话说:“出门不看母鸡卦”。所以,看卦都要用公鸡才灵验,特别是那种大红鸡冠的公鸡。每次杀鸡前,父亲又是打净坛,又是烧纸钱。吃了鸡肉,父亲对着鸡卦观察半天,然后告诉我们结果。
虽然看父亲看鸡卦看了几十年,但是我始终没有学会父亲看鸡卦的本领。
其实,“赶叫场”也是一种辞旧迎新的方式。腊月二十八的叫场,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时间和场所。正是有了“赶叫场”,让过年才有了仪式感,也增添了许多“年味”。
如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都可以买到。春节期间“忌脚”的习俗,也不复存在。但是赶叫场的习惯,仍然顽强地延续着。
2021年2月20日
投稿、商务合作:nayongmengwenyuan(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