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经谱
1. 太极拳歌诀六首——张三丰
其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
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
五指抓地上弯弓。
其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
意上离下后天还。
其三:
拿往丹田练内功,
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
缓应急随理贯通。
其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快手慢皆非似,
四两拨千运化良。
其五:
掤履挤按四方正,
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
进退顾盼定五行。
其六:
极柔即刚极虚灵,
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
待机而动如猫行。
2.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3.十三势歌——王宗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打手歌 张三丰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4.十三势行功要解——武禹襄
1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2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3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4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5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6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7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8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9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10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5.十三势说略——武禹襄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有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者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郑曼青:口诀十二则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就是 挨打的架子。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 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 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翫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於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日。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於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於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字下手不为功。
十一、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料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於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傅。幸世之同仁共勉。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李亦畲
昔人云: “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人,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动,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五字诀——李亦畲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意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便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亦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而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经接于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是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知意矣!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解曰:此是两手不擒、不抓、不拿,仅敷在彼之身上,以气布在彼劲之上,如气体一般之轻,令彼找不到有丝毫得力之处;以精、气、神三者贯穿住,使其无丝毫活动之余而动弹不得。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解曰:此是以气盖住彼劲,而又不使之惊动,令彼有再大的劲力亦发不出。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解曰:此是须认定彼劲来之目标,以气对准彼劲之部位,与彼劲之大小、长短和粗细尽相吻合,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解曰:此是须以己之磅礴气势将彼之周身包围住,并吞噬其全劲,而又加以化之,使其劲力再大也必落入于全力覆没之地。
此四字无形无声,懂劲后,练到极精方能全知。
撤放秘诀 李亦畬修订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太极拳真义
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
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
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秘授歌》是唐人李道子所传,反映了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所能印证的八种功夫境界。
周身大用歌
唐朝 许宣平
一要心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陈鑫
62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63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64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65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66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67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68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69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70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71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72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迎,不涉于虚。
73 至诚运动,擒纵由馀,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74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75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76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77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78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79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80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81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
82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83 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84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
85 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86 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后劲,
87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88 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89 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90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
91 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
92 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
93 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
94 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
95 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
96 为君指出。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
97 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
98 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
99 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
100 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
101 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
102 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著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太极拳推原解
清 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用武要言
陈鑫
118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119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120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121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122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123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124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125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126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127 古人云:
128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129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130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131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132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133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134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135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136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137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138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139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140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141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142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143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144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145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
146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147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148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149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150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151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152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153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154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155 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
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鑫
第一章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矣。
第二章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第三章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于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章四梢
于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馀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骞冢易阋印R?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五章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于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 ,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于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于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章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
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章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于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章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 ,,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八字歌 唐朝 许宣平
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粘连随俱无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 唐朝 许宣平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十六关要论 唐朝 许宣平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吸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功用歌 唐朝 许宣平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1 太极拳论 王宗岳
2 拳论 张三丰打手歌
3 拳经总歌 陈王廷
4 十三势歌 王宗岳
5 十三势行功解
6 太极拳经谱 陈鑫
7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8 太极拳推原解 陈鑫
9 太极拳总论 陈鑫
10 用武要言陈鑫
11 十大要论
12 太极拳真义
13 八字歌
14 心会论
15 周身大用论
16 十六关要论
17 功用歌
18 四字秘诀 武禹襄
19 撤放秘诀 李亦畲修订
20 五字诀 李亦畲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水走船不走。
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 间, 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
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
每势将成“迹似成,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自终,每势之末,皆如是。”彦云:“接骨斗荀,细心揣麽。理精法密,条理缕析。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初练(太极拳)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
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顶劲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堋上悬,立而不稳,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着,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无贪无妄:习练太极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凡运用与姿势均求其正确,庶练成后不致犯病,而精进自易,若贪若妄者,成就终鲜,此弊初学十九难免,切宜注意。
套路如套,有为所造,如不跳出,时光空耗.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 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松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